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低滲等滲高滲脫水的區別表格

低滲等滲高滲脫水的區別表格

(壹)高滲性脫水

高滲性脫水( hypertonic dehydration ),又稱原發性脫水或伴有細胞外液減少的高鈉血癥,其特征是失水多於失鈉,血清鈉濃度>150mmol/L,血漿滲透壓>310mOsm/L。

失水多於失鈉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是引起高滲性脫水時病理生理變化。

(l)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刺激口渴中樞,引起渴感和飲水。

(2)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刺激下丘腦視上核滲透壓感受器,ADH釋放增多使腎小管重吸收水增多,從而引起尿量減少而尿比重升高。

(3)細胞外液滲透壓增高可使滲透壓相對較低的細胞內液水分向細胞外轉移。

可見,高滲性脫水時細胞內、外液都有所減少,但以細胞內液減少為主,並出現細胞脫水,而細胞外液則能從以上三方面得到補充,故細胞外液和血容量的減少不如低滲性脫水明顯,發生循環障礙者也較少。

(二)低滲性脫水

低滲性脫水( hypotonic dehydration )又稱繼發性脫水或伴有細胞外液減少的低鈉血癥,其特征是失鈉多於失水,血清鈉濃度<135mmol/L,血漿滲透壓<280mOsm/L。

失鈉多於失水引起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是導致低滲性脫水時病理生理變化的主要環節。

(l)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患者早期無渴感。但晚期或嚴重脫水病人,血容量明顯減少使血管緊張素II濃度升高,可直接刺激口渴中樞引起渴感。

(2)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抑制下丘腦視上核滲透壓感受器,ADH分泌減少使腎小管對水重吸收減少,所以早期病人尿量壹般不減少,常出現低比重尿。但晚期或嚴重脫水病人,血容量明顯減少,ADH釋放增多,腎小管對“自由水” 重吸收增加。加之腎血流減少,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原尿減少,“自由水” 產生減少使尿量轉為減少,尿比重升高。

(3)細胞外液滲透壓降低,可使水份從細胞外液移向滲透壓相對較高的細胞內液,壹方面引起細胞水腫(如腦細胞水腫)另壹方面造成細胞外液進壹步減少,低血容量進壹步加重。

可見,低滲性脫水時細胞內液並未丟失,甚至有增加,主要是以細胞外液明顯減少為主,同時致血容量降低和周圍循環衰竭,往往有靜脈塌陷、動脈血壓降低、脈搏細速。

(4) 若低滲性脫水是經腎失鈉,則病人尿鈉含量增多(>20mmo1/L);若是由腎外原因引起,則因低血容量時腎血流量減少而激活 RAA系統和血鈉濃度降低直接刺激腎上腺皮質球狀帶,使ADS分泌增多,腎小管對鈉重吸收增加,結果尿鈉含量減少(<10mmo1/L)。

(5) 由於細胞外液減少,血漿容量也就減少,使血液濃縮,血漿膠體滲透壓升高,導致組織間液進入血管補充血容量,結果組織間液減少更為明顯,故病人皮膚彈性喪失、眼窩及嬰兒囟門凹陷,出現明顯的脫水貌。

(三)等滲性脫水

等滲性脫水( isotonic dehydration )又稱混合性脫水或血鈉濃度正常的細胞外液減少。其特征是水與鈉成比例地丟失,血清鈉濃度130~150mmol/I,血漿滲透壓280~310mOsm/L。

病理生理變化

(l)因首先丟失的是細胞外液,故血容量和組織間液均丟失,但細胞外液滲透壓正常,細胞內液不向細胞外轉移,故細胞內液量變化不大。

(2)有效循環血量減少使ADS和ADH分泌增加,腎小管對鈉、水重吸收增多,細胞外液得到壹定的補充,同時尿量減少,尿比重增高。

(3)嚴重患者血容量減少迅速而明顯,可伴發休克。

(4)若未及時處理,可通過不感蒸發不斷丟失水分而轉變為高滲性脫水;若僅補水而未補鈉,又可轉變為低滲性脫水。

等滲性脫水無特異的臨床表現,兼有高滲性脫水和低滲性脫水的表現。輕癥以失鹽的表現為主,如厭食、惡心、軟弱、口渴、尿少、口腔粘膜幹燥、眼窩凹陷和皮膚彈性下降等;重癥主要表現為外周循環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