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斌人物介紹
張興斌先生是中國當代頗有影響的大書法家,張先生自幼酷愛書法,工作中亦堅持學習和創作,60余年筆耕不輟。他繼承傳統,走出傳統,另樹壹幟。他的草書深得王羲之和張旭、狂素草書的精髓,大氣磅礴,奔放雄奇,格調豁達流暢,個性特別鮮明,具有民族精神和浪漫主義色彩。作品經常參加國內外的重大展覽,並被出版收藏。西安國際機場裝掛著他的大作,日本奈良市鹿野園裏的牌匾也是他的大手筆。
中文名:張興斌
國籍:中華人民***和國
出生地:渭南市臨渭區官底鎮陌張村
職業:書法家
主要成就:《張興斌書法》
代表作品:《山雨欲來風滿樓》
人物生平
苦難童年
張興斌的童年時代,正是我國多災多難的時候。張武英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堅持送兩個兒子到村外的紅花寺初級小學上學讀書。兩個兒子也很聰明,尤其是二子張興斌,天性聰穎,非常勤奮好學,學習成績十分優秀。那時,他是班裏最優秀的學生。老師布置的作業,他總是第壹個完成,而且完成得最好,老師總是表揚他,從沒挨過老師的板子。放學後,他只需用很短的時間就完成了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作業完成後,他經常帶領著村裏的夥伴們到村外的樹林裏捉迷藏,在城門樓上唱秦腔,用紙刻皮影,變著花樣玩耍。他成為村子裏的孩子王。孩子們最樂於和他壹起玩耍,往往因為貪玩,其他孩子就忘了老師的作業,以致第二天常常受到老師的處罰。據他的同學說,那時的張興斌,常常被老師和同學稱為神童。在教學中,老師發現張興斌十分喜歡寫字和畫畫,而且非常有天賦。於是,老師便鼓勵他學習書法。他從顏體、柳體入手,認真臨習字帖,進步很快。
參加革命
從紅花寺初級小學畢業後,他升入下吉高級小學繼續讀書。當時,我中***地下黨渭北地區書記惠春林任該校校長,下吉高級小學已成為渭北地區有名的進步學校。張興斌在該校受進步思想的影響,開始傾向革命。他壹邊學習,壹邊參加黨的地下活動,常常外出刷寫抗日標語,宣傳革命道理。1938--1940年,他升入中學學習。中學畢業後,他投筆從戎,到國軍38軍某部任指導員。在國民黨部隊裏,他積極開展革命活動。1949年,他與張英煥壹起,聯合本團其他各連,在三原密謀組織起義。結果起義計劃泄露,張興斌被捕。敵人連夜將他帶到刑場槍決,即將行刑前的關鍵時刻,我地下黨人員救出了他。張興斌獲救後,繼續從事革命活動。他與當地地下黨組織積極籌建渭南縣縣委,之後,他又北上迎接解放軍部隊進駐下吉中學,解放了渭北。
青年書法家
全國解放後,他擔任渭南專區文工團團長,這時的他,已經成為當地有名的青年書法家了。1951年任渭南日報主編,1952年,他調入陜西日報社,任陜西日報美術圖片組組長。1969年,他被下放到石泉縣工作,先後擔任石泉縣文教局局長,縣委宣傳部部長等職,1979年再次調回陜西日報社。1986年1月,已經63歲的張興斌光榮離休。
1976年,中國赴日本書法展覽中,他為中日書法交流展寫了壹幅“山雨欲來風滿樓”作品,時代精神強,在中日兩國影響巨大,有“不愧出自碑林故鄉”之譽。《人民中國》日文雜誌刊登在書法專頁的首位;日本選入《現代中國書道》;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收編為《現代中國書法選第壹集》。他寫的“雲隱山暉”大作,還代表陜西參加了“全國第壹屆書法篆刻展覽”。北京出版的《中國當代書法大觀》,日本出版的《西安書法家作品集》和陜西出版的《長安當代著名老書畫家作品集》都收編了他的作品,還作了評介。
家庭背景
張興斌的家族,原系臨渭區官底鎮陌張村壹老戶。據說,明朝關中大地震後,關中83萬人死難。人口劇減,使關中平原勞動力極其短缺。明政府便從人口稠密的山西組織大批移民充實關中,有壹對夫婦向往陜西關中的優厚自然條件,拖家帶口,隨著大移民的隊伍,來到當時的渭南縣平原鄉陌張村(今渭南市臨渭區官底鎮陌張村)。陌張村本是壹古老的小村莊,原有居民是張姓人家。這對夫婦來後,為了能得到張姓人家的接納,受張姓的影響,他們便也以張為姓,這樣,他們不僅融入當地文化之中,且很快在當地紮穩腳跟。
陌張第壹大家族
時光荏苒,壹晃數百年過去了。關於他們先輩的歷史已不可考,現僅知道清代時,他們家族中有壹能幹的先人,治家有方,開始置辦起壹些田產。隨著家大業大,根據關中的習俗,張家也與關中其他人家壹樣,他們為自己的家族制定了嚴格的家族門第輩分制度。他們的子孫須按照特定的輩分取名。自他們“宏”字輩始,其下為:可——武——興——啟——恒——俊。到第三代時,他們已經超過原來的張姓人家,成為陌張村第壹大家族。
最有出息
張武英系張氏子孫中最有出息的壹個。張武英少年時家境壹般,上過幾天蒙學,後來以種田為生。然而,他卻是壹個不甘平庸的人。他除了耕田種地,還喜歡結交朋友,幫助他人。40年代,他被選中任命為渭南吝店民團團長。雖然手中有權,可他卻為人本分,從來不幹為害鄉裏的事,相反,還利用各種關系,造福壹方百姓。陌張村西南有壹古剎紅花寺,自清朝回民起義後,和尚被殺或逃跑,當地人就利用紅花寺原有建築,辦起了新式學堂。紅花寺年久失修,為保護古剎,給學校師生壹個較好的學習環境,張武英自籌資金,為紅花寺學校打了新的土圍墻。在村民中產生了極好的口碑。
個人生活
子女
張武英生有二子壹女。長子張興邦(1913年陰歷9月1日生,卒於1974年陰歷3月15日),曾任渭南縣平原鄉陌張保保長。次子張興斌,1923年12月20日(陰歷十壹月十三日)生。其女兒嫁到官底鎮保王村。
妻子
長子張興邦妻姜玉芹,約生於1921年,卒於1991年陰歷9月初四。生有二子,張啟秀,字寬心(1938—1988),曾留學蘇聯,回國後在西安某兵工廠工作。張啟超,字寬壽,1947年陰歷7月28日生,直到現在在家為農。
作品特色
張先生的書法長於草書,已達爐火純青境地。其功力極其深厚,註重用筆用墨。晚年的作品多為巨幅長卷,大筆揮灑,毫無拘束,筆勢連貫,渾然天成,典型地表現出粗獷、豪放、渾厚的傳統藝術特色。著名學者、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在給他六十歲所寫的《杜甫秋興八首》長卷中題到:“懷素千文,彥修書唐詩,皆大草劇跡,其石珍於西安碑林,沾溉千載,興翁此冊,是承法乳,拜觀足為振奮,因識其後。”
獲得榮譽
其書法作品,除在眾多報刊發表外,還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書法展覽,並被出版、收藏;有的被作為珍貴的饋贈禮品。作品多次獲獎和入典入錄。1992年3月,他率團赴新加坡講學、辦展。在迎賓開幕典禮上,新加坡藝術部高級政務次長何家良先生說:“張興斌先生長於行草書法,註重用筆用墨,草書深得王羲之和張旭、懷素草書之精髓,大氣磅礴,奔放流暢,個性特別強烈,具有民族精神內涵和浪漫主義色彩。”1994年3月,張興斌應邀赴海南辦展,《瓊臺經濟時報》用專版予以報道;海口港澳資產公司以10多萬元求購他15幅展品。1996年12月,北京“榮寶齋”專門為他舉辦個人書法展,盛況空前。1997年6月,其大八開本《張興斌書法》壹書,由三秦出版社精印出版。書中精選了他60余幅作品,頗受行家好評。
回報家鄉
張興斌先生為回報故鄉,促進家鄉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2000年初以來,自費投資近百萬元,在下_中學邊角,興建“張興斌書法藝術館”。張先生此壹義舉,深得渭南市臨渭區人民政府和下吉鎮政府的大力贊揚和支持。渭南市人民政府,亦為當地能出壹位傑出的書法家而感到光榮和自豪。2002年5月“張興斌書法藝術館”建成並免費向群眾開放。
張興斌先生早在1993年,就為家鄉陌張村修建小學,資助人民幣2萬元;並決定從是年起至其去世,他個人每年為該校提供1000元的教育補助經費。同時,他決定在下_中學,資助壹名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與自己無親無故的貧寒學生)到大學畢業;而且在自己去世後,仍由其家屬、子女繼續實行其諾言。為此事,張先生還特地派專人去下_中學聯系,得到校方衷心歡迎和感謝。
張興斌壹生***娶過兩位妻子。第壹任妻子張桂英,系下吉城南人,與張興斌生有二子。長子張啟瑞,字寬勝;次子張啟敏,後名張敏,字寬德。1953年,因與前妻感情不和離婚。長子張寬勝隨張興斌生活,次子張寬德隨母親生活。離婚後,張興斌與教師劉瑞珂結婚。結婚後,生有二女壹子。長女張憲,次女張凡,子張放(比利時華人、詩人)。
張先生德高望重,還被列入《中國美術年鑒》、《中國當代文藝家名人錄》、《渭南縣誌》。1980年,加入中國書法家協會,任中國書法家協會陜西分會理事。曾任陜西華聯中國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西安於右任書法協會顧問,新加坡中華書學協會評議員,張興斌書法藝術館館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