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矯正口吃?
口吃的矯正: 口吃是壹種非常復雜的言語障礙。口吃者不僅有異常的言語行為 , 往往還伴有情緒困擾和處世態度、方式的改變。不同的口吃者具體表現又各式各樣。由於口吃的復雜特性,口吃的治療也非常復雜多樣。目前口吃治療多集中在非藥物治療上,有言語訓練、心理治療、生物電反饋節拍器、改變發聲方法、延遲語音反饋方法、聲音掩蔽法等等。治療應針對個體各自的口吃特點、性格、情緒和行為等的不同,選用適合個體的治療方法。 兒童輕度和中度口吃是有自愈性的,重度口吃需要進行矯治。壹般認為,約80%的兒童口吃可隨著年齡增長而自愈,但父母或矯治師的早期幹預很重要。首先要消除父母的失望和歧視態度,要提醒兒童慢慢地說話,不要批評或懲罰孩子,緩和其緊張情緒,增強兒童的信心,減少對口吃的恐懼,使其不過分註意自己的講話過程。父母應該慢慢的、放松地與孩子談話,同時要有較多的停頓,並允許孩子們用自己的節奏說話,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和肯定。下面介紹幾種口吃矯正的方法: 壹、言語反饋治療 口吃者在跟隨其他人講話的時候,口吃現象比較少,而且講話自然而流暢。所以,國外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這方面的原理,在60年代推出延時聽覺反饋(delayed auditory feedback DAF)儀器,模擬這樣的效果。當自己的講話聲音被改變後,聽起來就象是別人在跟自己說同樣的話,幫助口吃者在自己壹個人講話的時候,也達到跟隨其他人講話的效果,從而即時改善口吃。研究認為口吃者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暫時流暢說話:壹種是內生的(自我產生的)言語發生機制的改變,另壹種是在言語發生時接受特定的某些外在的言語反饋。內生的減少口吃的方法,比如用怪異的腔調說話,拖長語音,柔和發音,以及其他基於言語動力的矯正方法。由於內生的引發流暢性的方法,通常與言語發生機制相關,壹些矯正後的口吃者,其流暢的說話方式被認為聽起來不自然,可能需要大量的認知方面的努力來維持這種說話,並且很難在現實生活的說話情境中持續運用。最有效的提高流暢性的改變言語反饋方法,利用了“第二言語信號”,即在說話者產生的第壹言語信號同時呈現離散的言語信號,並且包含了與說話者的第壹言語信號相近的言語動作。與內生的引發流暢性的方法不同的是,利用改變言語反饋(ASF)的外在的方法,已被證明可以使口吃者立即產生穩定的、自然的流暢言語,基本不需要認知上的努力,盡管有時效果不能持續。 二、言語流暢性訓練 言語流暢性訓練,旨在調整說話的方式,以防止發生口吃,或發生口吃時控制口吃以便使言語交際能夠進行下去。比如發音法,包括放慢語速、誘導發音、輕柔發音、運用氣流以及形成說話的節律和韻律等技術。在掌握好這些發音技術後,口吃者可先以很慢的速度說話,循序漸進最後過渡到接近正常的語速。此外,將長句子分斷,改變說話方式,跟讀訓練等也是言語流暢性訓練的重要內容。言語流暢性訓練雖不能消除導致口吃的體質因素,也不能完全解決心理障礙問題,但確是壹項可行的、治標的輔助療法。 三、心理治療 國內外學者都發現口吃患者存在對口吃的恐懼心理,對這種言語障礙沒有明確的理解,表現為逃避與外界的言語交流,嚴重時與外界隔絕。心理障礙的加重使口吃癥狀進壹步惡化,反過來更加深心理障礙,惡性循環的結果使口吃病變得根深蒂固。張景暉認為:根治口吃病的著眼點應放在心理障礙的破除上。口吃病的病根在於“壹個字也不能口吃”的主觀願望,不徹底摧毀這個錯誤的強烈的願望,壹切努力都是徒勞的。欲消除心理障礙,必須無條件地允許口吃。日本的森田心理療法,其基本精神就是不排斥口吃這壹既定事實, 帶著口吃象正常人壹樣工作, 表現出“順應自然”的態度,允許口吃,為所當為。黃逸認為:口吃者恐懼口吃,實際上並不是恐懼口吃本身,而是恐懼口吃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喪失有質量的物質生活和社會地位。口吃病心理治療的實質和核心應是:減輕或消除對口吃所引起的不良後果的恐懼。 在心理治療中,強調行為的、認知的和情緒的治療。包括: 1. 心理疏導與心理支持療法,逐步讓患者認識到自己錯誤、偏執的認知觀念,自覺地用正確思維觀念去取而代之。同時耐心地傾聽口吃者的傾訴,對他們表示充分地理解。 2. 放松訓練,教會患者親身體驗自身肌肉收縮及放松的效果,通過自我反復訓練,達到全身肌肉松弛即心身松弛的作用。這樣可以消除患者的緊張,逐步恢復和保持良好的平穩心態。 3. 系統脫敏訓練療法。在治療的實踐中,采取自我系統閱讀訓練,關愛性交心對話療法;系統社會交往訓練等。讓患者接觸各種不同的環境及不同的人群,在交談和閱讀中解除緊張、恐懼、焦慮、抑郁等,逐步培養患者平穩、鎮定自若的心態。 4. 暴露療法:對於年青的患者,特別是學生患者,當他們經過上述等有關治療,有較好的療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