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是什麽意思?
意思是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莖上有刺,葉子為三片小葉組成的復葉,小葉倒卵形或橢圓形,花白色,漿果球形,黃綠色,味酸苦。也叫枸橘(gōujú)。
讀音:zhǐ
出自:戰國末期佚名《晏子使楚》:“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
翻譯:晏子離開座位回答說:“我聽說這樣的事: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長在淮河以北就變成枳了,只是葉子的形狀相像,它們果實的味道不同。為什麽會這樣呢?(是因為)水土條件不相同啊。
擴展資料
“南橘北枳”今解
壹般的解讀即是由於環境的原因導致性狀發生改變。事實上,橘和枳根本就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在植物分類學中,橘與枳同為蕓香科但不同屬:橘為柑橘屬,枳為枳屬。“南橘北枳”的說法實際上源於古人觀察不周而造成的誤會。
早在春秋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利用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繁殖橘苗了。橘只能耐-9℃以上的低溫;而枳能耐-20℃的低溫。當人們把枳作砧木、橘作接穗嫁接培育橘苗,從淮南移到淮北,由於橘樹忍受不了淮北冬季低於-9℃的低溫,橘樹地上部分凍死,而地下部分的枳砧卻安然無恙。
當次年春暖花開時,砧木樹上的不定芽萌發長成了枳樹,過幾年就開花結實了。古人不明究竟,誤認為是水土條件不同導致橘變成了枳。這才是“南橘北枳”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