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佳木斯市第二醫院 靜脈曲張脈管炎

佳木斯市第二醫院 靜脈曲張脈管炎

1 概說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屬祖國醫學脫疽範疇,多因寒濕及外傷血瘀等瘀阻經脈,致氣血不能到達肢端,肢端失去氣血之濡養所致。

西醫認為本病的主要病機為中小動靜脈的非化膿性炎癥,瘀阻血液循環,肢端失去血液供應,導致趾(指),乃至肢端冰涼、麻木、疼痛,甚至潰爛、壞死。

2 中國歷代醫學家對脫疽的認識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黃帝內經》對脫疽就有詳細的論述,曰:“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相榮,經脈敗漏……發於足指名脫癰,其狀赤黑。”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將脫癰改作脫疽,脫疽病名延用至今。

漢代華佗《神醫秘傳》曰:“此癥發於手指或足趾之端,先癢而後痛,甲現黑色,久則潰敗,節節脫落。”並創立四妙勇安湯。至今用四妙勇安湯加減治療脫疽仍有壹定療效。

唐代孫思邈《千金翼方》曰:“毒在肉則割,毒在骨則切。”提出了手術清創的方法,與現在的蠶食式清創基本壹致。

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對脫疽有詳細的論述,曰:“夫脫疽者,外腐而內壞也……凡患此者,多生於手足……其疼如湯潑火燃,其形則骨枯筋練。”總結出“和氣血,補脾胃……滋津液,壯腎水”等治療原則。創立解毒濟生湯、陰陽二氣丹、清神散等有效方劑及手術清創、灸法、外敷等外治方法。豐富了辯證論治的內容。

明代《景嶽全書·脫疽》篇引薛立齋言“此證因膏梁厚味酒面炙爆積毒所致,或不慎房勞,腎水枯竭”而致。又曰“蓋死肉乃毒氣盛而拒絕營氣所致。況,至陰之下氣血難達”

清代鄒五峰所創的顧步湯,對後世研究治療脫疽仍有壹定指導意義。

清代祁廣生《外科大成·脫疽》載“於未延散時,用頭發十余根,纏患指本節盡處,紮十余轉,漸漸緊之。隨用蟾酥餅放原起米粒頭上,加艾灸至肉枯瘡死為度。次日,本節盡黑,方用利刀尋至本節縫中,將患指徐順取下。如血流,以金刀散止之。余腫以離宮錠子塗之。次日,倘有黑氣未盡,單用蟾酥餅研末摻之,膏蓋之,黑氣自退,其膿自生,用紅黑二膏照常法生肌收口。”這些手術方法對清除壞死組織仍有參考價值。

《康熙字典》註曰“疽者,五臟不調之所致,陰滯於陽則生疽。”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曾在重慶等地成立脈管炎研究機構,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積累了壹定的經驗。

3 病因病機

西醫認為

(1)吸煙,煙堿引起血管收縮。(2)寒冷刺激,造成血管痙攣。(3)激素水平紊亂,引起血管舒縮失常。(4)黴菌感染。

另外,我經多年觀察,許多病人發病前患足曾有外傷史,有些曾傷於數年前,甚至10余年前。故認為外傷引起血管內瘀血及慢性遷延性感染也是其病因之壹。

以上諸因素造成中小動靜脈痙攣,非化膿性炎癥,以及血液粘稠度增高,導致血栓形成,甚則閉塞血流,肢端血液供應障礙,是脈管炎的主要病機。

中醫認為

(1)寒濕侵襲,凝滯脈絡。(2)外傷血瘀,阻滯脈絡。(3)情誌失調,氣滯血瘀。

以上諸因素閉阻經脈,使氣血運行不暢,不能到達肢端,肢端失去氣血之溫養,而造成疼痛、潰爛、甚至壞死是脫疽的主要病機。

我的認識

如任老言“痰飲的停留壅塞的病理,與血栓形成,頗有類似之處”(《任應秋論醫集》)。脈管炎因其寒濕、外傷之病因,血管痙攣,血栓閉塞的病理及患肢麻木、疼痛、發紫的癥狀,與中醫風邪、痰濁、瘀血理論有壹定相似之處。

4 癥狀

臨床表現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發於青壯年男性。病變多從單側下肢開始,逐漸發展成雙側,甚至累及上肢。根據病變發展大致可分為三期。

第壹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有發涼、麻木感,患足和小腿輕度酸痛。走壹段路後小腿酸痛,肌肉抽筋,迫使病人跛行或坐下休息,休息壹會後疼痛可消失,再行走壹段後又可發作,即“間歇性跛行”。部分病人有遊走性淺靜脈炎。患足皮膚輕度蒼白,患側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減弱。

第二期營養障礙期:患肢冰涼,持續性疼痛,夜間為甚,劇烈疼痛,迫使病人不能入睡,彎膝抱足而坐,或將患肢垂底,疼痛稍可緩解。患肢皮膚蒼白,或出現潮紅、青紫及紫斑。皮膚幹燥,趾(指)甲增厚脆裂。小腿肌肉萎縮。患側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消失。

第三期組織壞死期:患肢疼痛更加劇烈。趾(指)端發黑、幹性壞疽、潰瘍形成,並逐漸向全趾(指)蔓延,甚至延及足踝。如並發感染,變為濕性壞疽,疼痛更加劇烈,患肢出現腫脹。感染嚴重時,可出現發熱、畏寒等癥狀。

中醫辨證

實證

寒濕型:間歇性跛行,或患肢麻木、疼痛,得溫則減輕,遇寒則加重,患足皮膚蒼白,觸之冰涼。若寒甚則疼痛劇烈,舌質淡而青,苔薄白,脈緊。若濕甚則患肢沈重而痛,疲乏,食欲不佳,舌苔厚膩,脈濡緩。

風痰郁阻型:患肢酸痛,麻木,皮膚潮紅,觸之不溫,肢端可見潰瘍壞疽。伴胸悶,惡心,食欲不佳,舌質胖,苔滑膩,脈弦滑。

血瘀型:患肢持續性劇烈疼痛,休息得溫痛不減,患趾(指)紫紅或暗紅,皮膚變薄粗糙幹裂,觸之冰涼,肢端可見幹性壞疽或潰瘍。伴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

熱毒型:患肢灼熱疼痛,潮紅或暗紅腫脹,觸之灼熱。肢端潰爛壞死,膿液黃而粘,氣味惡臭,舌暗紅,苔黃膩或黃燥。熱毒內陷臟腑時伴惡寒發熱,口幹渴,煩悶。

虛證

氣虛血瘀型:患肢疼痛,紫暗,皮薄幹裂,肌肉萎縮,觸之不溫。肢端潰爛、壞疽,久不愈合,膿液清稀。伴有消瘦乏力,面色晦暗。舌質紫暗或淡紫,苔薄,脈澀無力。

陽虛型:患肢疼痛,冰涼,得溫稍舒,觸之冰涼。肢端暗黑,潰瘍壞疽,久不愈合。伴畏寒肢冷,腰腿酸軟,口淡不思飲食,面色暗淡,舌質淡或淡紫,少苔,脈沈細無力。

脾虛濕困痰阻型:患肢沈重疼痛,肌肉萎縮或腫脹。肢端可有潰瘍,久不愈合。伴疲乏懶言,惡心,不思飲食,或見頭昏,舌質淡,苔白滑或膩。

陰血兩虛型:患肢疼痛,幹瘦,肢端暗紅,可見潰瘍壞疽,久不愈合。伴頭暈失眠,五心煩熱,盜汗,舌尖暗紅,脈細數。

上述證型是我多年理論探討和對大量病人的詳細觀察總結的。但具體面對病人時,各型界限不壹定清楚,有時幾個證型相互夾雜。因此臨證必須仔細觀察,認真分析,詳細辯證,靈活選方用藥,才能取得滿意療效。

5 中醫治療

據有關書籍和雜誌根等資料整理出傳統治法如下:

寒濕型:宜溫陽散寒除濕,寒甚用陽和湯加減,濕甚用獨活寄生湯加減。

風痰郁阻型:尚無資料記載,我曾用半夏白術天麻加減有效。

血瘀型:宜活血通絡,用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加減。

熱毒型:宜清熱解毒,用四妙勇安湯、顧步湯加減。

氣虛血瘀型:尚無資料記載,我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有效。

陽虛型:宜溫腎助陽,用金匱腎氣湯、右歸丸加減。

脾虛濕困痰阻型:尚無資料記載,我曾用六君子湯合四妙散加減有效。

陰血兩虛型:宜滋陰養血,用六味地黃湯合四物湯加減。

另外,潰瘍面可外敷祛腐生肌膏,壞死組織用蠶食療法清除。

6 保健

由於脈管炎多於潮濕、受凍、創傷及吸煙等因素有關,所以患者應時刻註意防潮、防凍、防創傷,戒煙酒。

7 病例介紹

病歷1 ,常某,男,42歲,2007年4月13日就診。

患者3年前漸覺右下肢疼痛,繼而雙下肢出現遊走性條索,發紅疼痛,曾在幾家醫院診斷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方治療時有好轉,自去年8月霖雨後右下肢疼痛不斷加重,多方治療無效,今來我所就診。自述右下肢發涼、持續性疼痛,以足為甚,疼痛劇烈,夜間更甚,難以入睡。伴疲乏。

查:右小腿輕度青紫,右足紫暗,趾甲變薄粗糙而脆,患足觸痛明顯,觸之冰涼,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搏動消失。

舌淡紫,苔薄,脈澀。

中醫診斷:脫疽,濕阻血瘀證。

治宜除濕化瘀通絡。

方選溶栓通脈散1號、4號各300g兌勻,早晚各10g,溫開水沖服。連服壹月 1 療程。

囑戒煙酒,避寒濕,防創傷。

2007年5月15日二診,患足疼痛稍減,色澤好轉,原方連服2月。

2007年7月22日三診,患肢轉溫,小腿疼痛消失,色澤恢復正常。患足疼痛基本消失,夜可安睡,遇冷或活動時仍覺疼痛,色澤基本恢復正常。

原方繼服壹月後痊愈。

病歷 2, 劉某,女,38歲,2007年5月15日就診。

患者近3 年來,漸覺雙腿困重無力,走路時左小腿後抽痛,近4月來漸覺左足大趾發涼、疼痛。在幾家醫院診斷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治療無效,疼痛逐漸加重來診。自述左足冰涼、疼痛,大趾為甚,夜間更痛,劇烈疼痛,難以入睡。伴四肢沈重無力,食欲不佳。

查:左足皮膚潮紅,大趾輕度青紫。足背動脈、脛後動脈未觸及。

舌質淡而紫,苔膩,脈濡。

中醫診斷:脫疽,寒濕證。

治宜溫陽除濕。

方選溶栓通脈散1號600g,早晚各10g,溫開水沖服。連服壹月 1 療程。

囑戒煙酒,避寒濕,防創傷。

2007年6月15日二診,患足疼痛減輕。食納較前好轉。原方再服壹月。

2007年7月22日三診,患足轉溫,色澤基本恢復正常,休息時疼痛消失,行走時仍覺大趾疼痛。

原方再服壹月後痊愈。

病歷3, 鄧某,女,48歲,2007年5月21日就診。

患者雙下肢患靜脈曲張近20年,今年年初由於受潮受涼後病情逐漸加重,並漸覺兩小腿抽痛、沈重,腫脹。

查 :兩小腿內後側靜脈曲張呈蚯蚓狀,有團快,有少許硬塊和硬條,觸痛,兩小腿輕度發紫腫脹,足踝部腫甚。

伴疲乏,飲食不佳,舌略紫,苔膩,脈澀。

診斷:雙下肢靜脈曲張合並靜脈炎。

辨證:寒濕郁阻,血運不暢。

治宜祛濕散寒通脈。

方選溶栓通脈散1號600 g,早晚各10g,濟生腎氣丸早晚各1丸,溫開水沖服,連服壹月1療程。

囑:穿長筒彈力襪,防潮濕,多擡高下肢平臥,戒生冷刺激性飲食。

連服1月後,患肢疼痛基本消失。再服壹療程後,雙下肢疼痛腫脹消失,色澤恢復正常,硬塊、硬條基本消失,靜脈曲張減輕,團塊變小,精神食納轉佳。

病歷4,王某,男,61歲,2007年6月9日就診。

患者雙下肢患靜脈曲張近30年,病情反復不愈。今年病情逐漸加重,漸覺兩小腿脹痛,逐漸發紫,皮膚變粗,起小疹,瘙癢難忍。

查 :兩小腿內後側靜脈曲張呈蚯蚓狀,有包快,可觸及硬塊和硬條,觸痛。兩小腿輕度發紫腫脹,皮膚粗糙,並有米粒大小丘疹及少量滲液和抓痕。

舌淡略紫,苔薄白,脈細澀。

診斷:雙下肢靜脈曲張合並靜脈炎合並濕疹。

辨證:濕阻血瘀。

方選溶栓通脈散1號300g,4號300g,兌勻,早晚各10g,溫開水沖服。連服壹月1療程。

另處方:

升麻6g 葛根10g 白芍8g 赤勺8g 生地25g

荊芥8g 防風8g 白蘚皮8g 地膚子8g 甘草6g

每日1劑,水煎服。

囑:穿長筒彈力襪,防潮濕,多擡高下肢平臥,戒生冷刺激性飲食,盡量避免撓抓患肢。

20天後雙下肢瘙癢消失,丘疹消退,停服湯劑,繼服溶栓通脈散1、4號如前法。

2007年7月10日二診,雙下肢疼痛大減,腫脹減輕。

繼原方壹月後患肢疼痛腫脹消失,皮膚色澤基本恢復正常,硬塊、硬條基本消失,靜脈曲張減輕。

續(2010年12月2日整理)

病歷1,王某,男,31歲,2009年11月22日就診。

患者兩年來右腿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繼而漸覺右足疼痛,發涼,曾到蘭州、西安等地醫院診斷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方治療,未見好轉。近半年來不斷加重,右足小趾逐漸潰爛。

自訴右足冰涼疼痛明顯,夜間尤甚,不能入睡。

查:右下肢肌肉萎縮,皮膚蒼白,右足青紫,觸之冰涼。小趾潰爛,有少量清稀膿液。

舌稍青紫,苔薄白。脈細而澀。

中醫診斷:脫疽,寒凝血瘀證。

治宜溫陽散寒,活血化瘀。

選溶栓通脈散3號600g,早晚各10g,溫開水沖服,壹月 1 療程。

囑戒煙酒,避寒濕,防創傷。

2009年12月24日二診,患足疼痛稍減,青紫基本消退,潰爛面縮小,膿液消失。原方再服壹月。

2010年1月25日三診,患足轉溫,休息時疼痛消失,行走時稍覺疼痛,色澤基本恢復正常,潰爛面愈合。

溶栓通脈散5號,如前法連服兩月痊愈。

近日隨訪正常。

病歷2,連某,女,42歲,2010年1月5日就診。

患者半年來漸覺行走時左小腿肚酸脹,繼而左足疼痛,發涼。患者未介意,但病情逐漸加重,近來疼痛明顯加重就診。

查:左下肢輕度腫脹、青紫,以左足明顯。左足觸之冰涼。

舌稍青,苔白而厚。脈澀。

中醫診斷:脫疽,寒濕證。

治宜散寒除濕。

選溶栓通脈散1號600g,早晚各10g,溫開水沖服,壹月 1 療程。

囑戒煙酒,避寒濕,防創傷。

2010年2月8日二診,患足疼痛稍減,腫脹、青紫基本消退。原方再服壹月。

2010年3月12日三診,患肢歇性跛行基本消失,患足轉溫,休息時疼痛消失,行走時稍覺疼痛,色澤基本恢復正常。

前法繼續治療月余痊愈。

近日隨訪正常。

病歷 3,楊某,男,38歲,2010年1月22日就診。

患者左足曾有受凍史,兩年來無明顯誘因漸覺左足疼痛,走路時加重。到蘭州某醫院診斷為“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經治療時輕時重。近兩月來疼痛逐漸加重,且冰涼。第1、2趾趾縫逐漸潰爛。多方治療無效,病情不斷加重就診。

自述左足持續性劇烈疼痛,以足趾為甚,遇冷加重,夜間痛甚,難以入睡。

查:左足青紫、腫脹,趾甲厚而脆。第1、2趾趾縫潰爛。左足觸痛明顯,觸之冰涼,足背動脈搏動消失。

舌青紫,脈澀。

中醫診斷:脫疽,寒凝血瘀證。

治宜溫陽散寒,活血化瘀。

選溶栓通脈散3號600g,早晚各10g,溫開水沖服,壹月 1 療程。

囑戒煙酒,避寒濕,防創傷。

2010年2月26日二診,患足疼痛稍減,青紫腫脹稍有消退,潰爛面縮小。原方再服壹月 。

2010年3月31日三診,患足轉溫,休息時患足疼痛基本消失,行走時稍覺疼痛,青紫腫脹基本消退,潰爛面基本愈合。

改服溶栓通脈散5號,早晚各10g,連服壹月。

2010年5月1日四診,休息時患足疼痛消失,行走時仍稍覺疼痛,患足色澤基本恢復正常,潰爛面愈合。

溶栓通脈散5號再服壹月痊愈。

近日隨訪正常。

另外適當配用抗菌素。

但這只能參考,治療壹定要找中醫執業醫師辨證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