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特網是什麽?
“數學地球”開始構築
——1969年因特網的發明1969年,美國五角大樓首創因特網。因特網如同壹張蜘蛛網,即使壹部分網線中斷,整個網絡仍完好無損。它的首次通信,即數據包交換,是1969年在美國南加州兩個實驗室的計算機之間進行的。它是打破信息堡壘的工具,使人們廉價地獲取各種知識成為可能。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100年前,人們要給異地的親友送去問候,大多要依靠驛差的長途跋涉。如今,坐在家中的電腦前輕點鼠標,遠在萬裏之遙的友人便可在瞬間收到妳發去的電子賀卡。於1969年問世、1993年才對公眾開放的因特網的迅速發展,使現實生活發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到1999年底,全球因特網使用者達2.6億,預計2005年可達到7.65億,計算機網絡已經把全世界聯成為壹個“地球村”,全世界正在為此構築—個“數字地球”。
美國科學家米歇爾·科茲曼曾經下過壹個重要論斷:“19世紀是鐵路時代,20世紀是高速公路系統的時代,21世紀將是寬帶網絡的時代。”
1968年,美國國防部提出—種設想:如果能夠建立壹個網絡系統,類似蜘蛛網,它的特點應該是沒有中心,壹旦戰爭爆發,壹部分網絡被破壞,其他網絡可以照常工作。為此、美國國防部在其下屬的高級研究項目署(ARPA)成立—個專家小組,專門研究這個所謂的“蜘蛛網”系統。研究人員把若幹小型計算機相互連接起來,當時把這壹組計算機稱作信息處理器,實際上是壹個小型的計算機局域網絡。研究結果表明,完全可以建立壹個計算機網絡通信系統,該系統可以不需要中心控制系統,在局部系統遇到破壞的情況下,整個系統照常運轉。僅僅用了不到—年的時間,美國國防部就建起了壹個計算機網絡的雛形——ARPA網。ARPA網由4個相互連接的計算機網絡組成,3個設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另壹個設在內華達州。盡管ARPA網還處在研究階段,但是由於它運作順利,很快在學術界傳開了,人們紛紛要求加入ARPA網。1972年,研究人員首次運用ARPA網發送電子郵件,便獲得成功,這標誌著網絡開始與通信相結合。進入80年代,計算機網絡技術開始從美國傳到世界各地,但也只是局限在研究部門和大學的範圍,然而它的商業潛能已默默地引起了各國的註意。
把時間拉回到1955年,美國田內西州民主黨參議員阿爾伯特·戈爾在美國國會提出壹個對美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州際高速公路法案”。戈爾及高速公路的其他支持者看到,美國中部地區正在從農業經濟發展成為制造經濟。壹個高效州際系統可以更快地把更多的物資輸送給更多的人,從而加速經濟發展,使制造商和消費者均能受益。這個法案的提出,為後來建立和發展因特網(INTERNET),奠定了政治和輿論基礎。
36年後的1991年,老戈爾的兒子國會議員阿爾·戈爾向政府提出,資助建設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法案、他把這個項目昵稱為“信息高速公路”。時任美國總統的布什在當年的11月簽署了這壹法案。可以說,美國從此才開始重視信息技術對經濟的影響。
克林頓入主白宮後,阿爾·戈爾擔任副總統。他們執政的第—年,便成立了由戈爾主持的國家信息基礎設施顧問委員會,同時以政府的命令,發布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概念及其內容。命令稱: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是硬件、軟件、技能的綜合,它使人們之間以及人們與計算機和業務機構的聯系更加便利。1994年1月25日,克林頓在其《國情咨文》中對這個項目作了發展規劃,其長期目標是,用15年到20年的時間建成壹個前所未有的全國的、最終是全世界的計算機通信網絡,即因特網。
因特網的發展比預期的要快得多。1995年,北美、歐洲和東亞地區迎來了網絡建設的高潮,這壹年被稱為國際網絡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