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姚荷生:臟腑病證的要點

姚荷生:臟腑病證的要點

小白郎中:中醫醫案/醫話/學中醫學臨床的參考文章

臟腑的發病規律,主要由於功能、氣質的失常影響到本 臟所居、本經所循的部位以及本臟所主的器官發生自覺與他覺的癥狀。這些癥狀可說是辨證的主要著眼點。

1、肺病辨證:

肺之氣,司肅降,開竅於鼻,因此肺臟病變的主要表現在 呼吸系統,其主要癥狀為咳、喘,以及痰涕、聲音、胸背、喉鼻的改變。肺主皮毛、通調水道,與大腸相表裏,因此當肺臟有病時,往往皮毛、大便、小便也會出現相應的改變。因為有寒、熱、虛實的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特點。

1.1虛證

1.1.1 氣虛:

肺氣虛的主要表現為經常咳痰無力(與外感風寒咳時胸緊、痰不易咳出者不同),痰多泡沫,咳時聲低息短,自覺氣難接續,出汗怕風,氣候稍有波動——尤其是氣候 轉寒,即易受感冒而咳喘加劇,噴嚏、清涕,面白,神疲,舌質 淡或胖嫩,少苔或薄白,脈虛軟,甚則虛弱。上述癥狀在壹些慢性肺部疾患所引起的肺功能不全的某些階段可以見到。有些老年人無故清涕自出,或兼脫肛,或兼大小便無力下達,甚則虛秘,這些癥狀也屬氣虛的範圍。氣虛的治法以補氣為主,如用補中益氣湯、玉屏風散之類。

1.1.2 陰虛:

肺陰虛的主要表現為幹咳、痰少粘白,或痰中帶血,氣促,語言稍多聲音即易轉嘎,口幹而不多飲,大便秘結而無腹滿、腹痛等痛苦,形瘦,皮膚枯燥,舌質紅、舌苔薄白或薄黃而幹,脈細弱。上述癥狀稱為肺燥。例如在麻疹後期可以出現這些癥狀,又如在呼吸道炎癥的後期,有時也可以出現這些癥狀。治宜益氣生津,如用生脈散之類。

活動性肺結核(虛勞)患者往往兼有午後、晚間自覺煩熱,甚則半夜中午定時潮熱、盜汗、顴紅、胸脅下陷、聲音嘶啞,咳痰白如銀絲,舌質尖細而光絳,脈細數同現。以上虛癆癥狀也屬陰虛範圍。治宜滋補,如天冬、熟地、白及、阿膠之類。白喉患者出現的喉幹,紅痛不腫或出現灰白色假膜,亦屬陰虛範圍,治療宜用養陰清肺湯。

1.2實證:

1.2.1寒飲:

主要表現為咳嗽,胸脅引痛,痰多稀白,有的喉中可有哮鳴音,胸滿、氣喘,甚則胸中窒塞,咳嗽氣喘,必須 起坐,不易平臥,口不渴,或喜熱飲,面色白,舌質淡或無大改變、舌苔白,脈弦或兼沈。有的胸背覺冷,或經常背部自覺寒冷如掌大。以上癥狀在支氣管哮喘和支氣管炎的某些類型可以見到。治以溫肺化痰,如用射幹麻黃湯之類。如脈浮,兼現寒、熱,頭、身痛,為外感風寒誘發,表證未罷宜先從表證治療為主,如小青龍湯之類。

1.2.2熱痰:

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痰鳴、痰濃或黃,或帶血色,或咽喉紅腫,面色赤,舌質紅,舌苔黃厚或兼滑膩,脈洪數。以上癥狀多見於急性呼吸道炎癥,如肺部炎癥浸潤廣泛,影響肺呼吸功能時,則可兼有胸高氣粗,喘促,鼻翼扇動,鼻鳴。治宜清熱化痰,如用黃芩、石膏、知母、桑白皮、瓜蔞之類。若初起寒戰,脈滑數有力,幹咳聲高,胸中隱隱作痛,繼則經常咳出大量腥臭的濃痰,是肺癰(肺膿瘍)的表現。亦屬熱痰範圍。不可誤認寒戰為表證或寒證。治宜清熱排膿,如魚腥草、犁頭草之類,亦可用蘆根湯(原千金葦莖湯)。

2.心(附心包絡)病辨證:

心主血脈,主神明,心臟病變,在中醫以心痛、心跳、神誌失常為主要癥狀。其表現地帶為心胸、血脈。其辨別也有寒熱虛實不同。不過虛證多兼涉脾、腎。至於實證則由於在封建 社會 裏把心比作“君主”,心包絡比作“臣使”,並且荒謬地說“心為君主,義不受邪”,因而病邪犯心(如下文溫熱逆傳, 濁痰蒙蔽等)都把它歸納到心包。

2.1虛證:

2.1.1血虛(多兼脾胃)

自覺心動不安、易驚,日間不易耐 勞、勞則心驚、氣喘、汗多,疲倦思睡而夜寐不安、不得眠,嘈雜似饑而不想食,或夜半嘈雜,面色淡黃,唇舌淡紅而稍暗,舌苔薄自,脈細或弱,或出現結、代。上述癥狀在病後身體衰弱、神經官能癥某些類型及某些貧血患者可以見到。是心脾兩虛的表現。治宜補養心脾,如用歸脾湯之類。

兼虛熱則心煩,自覺手心發熱,大便或秘或較幹結,口幹不欲飲,形瘦,面隱隱發紅,唇舌較紅,或舌尖紅,苔薄黃而幹,脈細或兼弦數。治宜養血清熱,如黃連、阿膠之類。

2.1.2陽虛(多兼腎虛)

(1)水氣沖心:心悸,壓住覺舒服,咳嗽、痰稀、氣喘、汗出、小便不利,甚則形成水腫,有的背寒、肢冷,頭覺昏悶,自覺筋、肉跳動,振戰有要跌倒的感覺,面白,唇舌淡白,脈弦遲或微細。由於陽虛不能溫化,因而停水,水氣沖心,臨床上多見於心衰竭,治宜溫陽化水,如真武湯之類。

(2)陰寒凝閉:陽虛生內寒,寒邪閉塞心陽,以致陰寒凝閉。其癥狀為自覺胸中閉塞心痛,甚則心痛突然劇烈發作,痛時放射到手及肩背部,手足發青發冷直至膝肘關節。上述癥狀類似心絞痛發作,治宜溫開,如瓜蔞、薤白、桂枝之類。

甚則動則氣喘,喘時張口擡肩,不能平臥,喉間痰聲漉漉,汗出如珠。面色灰暗,唇、舌黯黑,脈沈微。若脈虛數無度,或反而弦大鼓指(脈搏搏動太強,鼓動醫生的手指),均屬危極之象。上述癥狀類似急性心肌梗死,治宜回陽救逆,如參附湯之類,並采取其它急救措施。

(3)心氣虛極:久病精神恍惚,語言低細重復、偶有錯亂,立即又能自己發覺,甚則無故發笑。這種失神的表現,見之於各種疾病嚴重的後期,是陰陽離決,病已垂危的預兆。發現這種情況,宜特別加以註意。

2.2實證

2.2.1 溫熱犯心(即過去所謂的逆傳心包)

高熱、心煩,甚則神昏、譫語,手足做出撚衣摸床等無意識的動作。多見於濕溫(腸熱癥)、乙型腦炎、流腦、敗血癥及其他急性傳染病的嚴重階段。治宜清熱解毒,芳香開竅,如紫雪丹、安宮牛黃丸之類。

熱毒外發,多為瘡瘍紅腫熱痛,如口、舌生瘡,舌尖起刺赤痛等。治宜清熱解毒,如用黃連、山梔、連翹、犁頭草等藥。

2.2.2濁痰蒙蔽(痰迷心竅)

自覺心胸郁悶,喉間又有痰粘,而不易咯出,甚則或發癡呆、語言錯亂,哭、笑無常,但無狂暴行動,或突然昏倒,不知人事,脈、舌無固定表現,風痰過盛時,可出現脈弦、舌苔滑等象。某些精神病人如出現上述癥狀者,為濁痰蒙蔽。治宜祛痰開竅,如菖蒲、竹瀝、明礬、郁金之類。

3.肝病辨證:

肝主風,風勢妄動,則表現於頭目、筋脈;又由於藏血與疏泄失職,其癥狀多牽涉到腸、胃、脾、腎以及脅部、少腹、爪甲等處。辨證雖也分虛實,但很多都屬於虛實夾雜,所以綱目列為偏虛、偏實,與它臟稍有不同。

3.1偏虛

3.1.1血虧氣郁

(1)肝氣郁結:脅脹或痛,噯氣、放屁(矢氣)即覺稍舒;女子脹痛多連少腹(下腹部),月經不調,經期有的乳房作脹,以上是血虧氣郁的常見癥狀,治宜養血疏肝,如用逍遙散之類。

兼虛熱:自覺心中煩熱,易怒,睡時多夢,饑而不能多食,或渴而不能多飲,女子經色深紅,或夾紫色筋膜,量或較多,或量少不暢而拖延難凈,舌尖邊紅,苔少或白,或微黃,脈細弦兼數。治宜養血疏肝兼清熱,如丹梔逍遙散。

(2)肝氣犯胃:中脘亦覺脹痛,食欲欠佳,甚則嘔惡反酸,大便欠暢,面色萎黃消瘦,有苦悶病容,舌苔白,脈細弦。上述癥狀在潰瘍病,慢性胃炎可以見到。治宜疏肝和胃。如高良姜、香附之類。

兼虛寒:上逆則頭痛、或昏。胃痛覺冷,幹嘔,吐涎沫,甚則手足厥冷,面色青白,舌淡,苔少色白,脈沈細弦遲。治宜溫肝和胃,如吳茱萸湯之類

3.1.2陰虛陽亢

頭昏、眼花、頭痛。或偏頭抽痛,有時遍身筋脈亦自覺抽痛,甚則頭重腳輕,行動不穩,中指或食指發麻,咽幹,便秘,面赤,舌質紅,或有幹裂紋,脈弦或兼有硬象。以上是肝風內動的表現,是高血壓病的癥狀。治宜養陰息風,如石決明、首烏、白芍、鉤藤之類。若風勢劇烈發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癱瘓,口眼歪斜(面神經癱瘓的癥狀),半身不遂,病勢危急。是腦血管意外的癥狀,俗稱中風。應根據當時的情況,判斷它屬於偏虛還是偏實,及時進行搶救。

3.2偏實

3.2.1熱極生風

高熱,神昏,頭痛,頸項強硬,嘔吐勢急,嚴重者很快出現手足抽搐,角弓反張,舌卷、陰囊內縮(囊縮);有的由熱久昏迷轉變而來,面赤,更嚴重者由於末梢循環障礙,因而發熱越高,手足反而發冷(熱深厥深),面青或赤,舌質紅,苔厚、或自滑,或黃、黑幹粗,甚則很快剝落而出現光絳,舌體或脹大,或於瘦上卷,脈弦數有力,或細弦而硬。

以上癥狀多見於急性傳染病高熱引起的高熱驚厥。由於小兒大腦發育尚不完善,容易發生,稱為驚風。多見於流行性腦膜炎、乙型腦炎等病。治宜熄風清熱,如羚羊鉤藤飲、蛇膽 、陳皮、石決明合清瘟敗毒飲加減之類。

3.2.2風火流竄

上逆多頭昏、頭痛,甚則巔頂灼熱、痛不可近,口苦,耳鳴。以 上為風火流竄的常見癥狀。或兼耳內流膿(中耳炎),或出鼻血,或目赤腫痛。下迫者或下痢赤多(赤痢),裏急後重,壹天多達幾十次,口渴,或淋濁脹痛灼熱,女子或崩漏色紫,帶下黃濃。治宜瀉肝膽風火,如龍膽瀉肝、白頭翁、當歸龍薈之類。

3.2.3血淤(多牽涉脾腎)

淤熱多出現黃疸。淤結多出現脅下痞塊,或腹部膨脹青筋顯露,面色青黑,舌邊紫黯,爪甲枯厚,脈沈弦或硬、或澀。以上為肝硬化的癥狀,治宜軟堅破血,如三棱、莪術、鱉甲之類。

女子或兼經閉、小腹硬滿,治宜攻逐瘀血,如抵當湯之 。

臟腑的發病規律,主要由於功能、氣質的失常影響到本 臟所居、本經所循的部位以及本臟所主的器官發生自覺與他 覺的癥狀。這些癥狀可說是辨證的主要著眼點。(上接《姚荷生臟腑辨證(壹)》)

4、脾病辨證:

脾臟病變,大多由於運化或統攝失職,主要癥狀為飲食、二便異常;其外形多為腹部、四肢、肌肉、口唇的改變。臨床上虛證以中氣不足,不能生血,與兼挾寒濕為多見;氣虛不能攝血與脾陰不足比較少見;實證以濕熱淤濁為多見,蟲食積結比較步見。

4.1虛證

4.1.1 中氣不足:

疲倦思睡,四肢無力,食欲不振,大便軟或腹瀉;腹部自覺虛氣墜脹,很想矢氣雨不易暢達,甚則肌膚虛浮,或腫或消,尿少,面色淡黃,消瘦,唇、舌俱淡(氣虛不能生血的關系),舌苔薄白,脈虛濡(與“軟”的音義大致相同)。以上這些脾陽虛弱,運化功能失常的癥狀,在許多慢性病病的某些階段可以見到。治宜補脾為主,如六君子湯之類。

若脾虛不能攝血則大便下血,牙齦出血。女子則月經崩漏,其色都比較暗淡,其質都比較稀薄,有的也會出現暗紅(不是紫紅)血塊,有的皮膚出現色暗淡的陰斑,面色萎黃,有的白眼球也會出現淡黃,脈虛弱不受按。上述癥狀在臨床各種血液病中可以見到。治宜補脾為主,如黃土湯、實脾飲、歸芪建中之類。

若脾虛兼挾寒濕則口淡,甚則口冒清水,大便溏瀉,或兼嘔吐,寒較多者,腹痛綿綿不斷,喜按;濕較多者,大便更稀,小便不利,脘、腹悶脹;甚則頭部、四肢、腰部自覺沈重、疼痛,怯冷,甚則水腫,有的面目出現暗黃;濕痰阻遏清陽不得上升者,常發眩暈(自覺頭昏天旋地轉)想嘔,有的也能嘔出痰涎。面白(寒較多)或黃(濕較多)面滯,舌苔白潤或白滑,脈沈遲無力或虛弦。治宜健脾,溫陽化濕,如蒼術、幹姜、茯苓、附子之類。及平胃散、黃芪五物、黃芪防己、茵陳五苓、天麻半夏白術湯之類。

4.1.2脾陰不足

大便常秘,便出幹澀,但無墜脹灼熱、腹痛等痛苦,便色近常,或稍有青色。治以潤導為主,如麻仁之類。

若久病氣血大傷,則肌肉消瘦至極,太肉(指腿部、臀部的肌肉)盡脫,唇反(嘴唇吊起)或短,牙根宣露,舌質萎薄,脈沈細而弱,或兼弦澀。以上癥狀是久病極度虛弱的惡液質表現,需根據病的不同情況,積極給以治療。

4.2 實證

4.2.1濕熱

腹部脹滿、口中粘膩,有的覺甜;渴不多飲、或喜熱飲;不欲食,有的嘔吐;小便不利,色深黃或濁;大便溏而粘膩不暢,或有灼熱.其色醬黃;面色深黃垢膩;舌紅、苔黃厚而濁;脈軟數。以上為脾濕熱的常有癥狀,多見於痢疾及肝膽疾病。治宜清熱利濕,如茵陳、梔子、黃柏之婁。

兼淤濁:有的寒熱不退.有的常發往來寒熱,脅下出現痞塊,腹部脹大,有的面色深黃,脈弦數。以上肝脾腫大癥狀,在瘧疾(痞塊稱為瘧母)、血吸蟲病、肝炎晚期可以見到。治宜清熱利濕兼祛淤濁.如赤芍、鱉甲之類。

4.2.2 蟲食積結

(1)蟲結:腹常脹痛,上下不定,痛時包塊鼓起,痛止復消,大便常瀉,有時又現秘結,或與蟲同下,正常進食很差,但經常想吃零食和香甜食物。鼻癢,口角糜爛,舌紅苔白或黃,舌面有紅色斑點(斑點平鋪,與起刺不同)。以上為蛔蟲病的癥狀,宜用驅蟲藥物,如苦楝樹根皮、使君子之類,及西藥驅蟲劑。

(2)食積:如兼有腹大青筋,四肢消瘦,毛發枯黃聳起;或牙齦出血發臭(走馬疳);面白唇紅,甚則面部焦黃枯瘦;舌苔斑剝如花紋;指紋多現沈滯,脈數或兼細弦。以上為疳積癥候。治宜健脾消積,如用煆石燕、胡黃連、雞內金、五谷蟲、參、術、苓、草之類。走馬疳可用砒霜、紅棗治之。

(3)若腹部腫大,皮膚淡黃浮腫,眼珠並不發黃,唇、舌俱淡,正常進食較差,而好食生米、土、炭,也屬有蟲有水的象征。以上為鉤蟲病癥狀,可用針砂枯礬之類。

5.腎病辨證:

腎為水臟,主五液,又主藏精;腎臟病變主要是由於水液、精氣的變化,其表現多在腰膝、小腹、骨、腦、瞳孔等部分。腎病有陽虛和陰虛之分,此外還有精虧,精虧即陰陽兩虧的證候。祖國醫學認為腎處五臟的最深地帶,病勢深入到腎,就很嚴重,故有腎為陰陽之根的說法。腎病的虛證比他臟普遍,故壹般認為腎病無實證。事實上腎病的實證雖然較少,但不是絕對沒有,同時腎病的虛證之中往往也包括壹些實證的證候。

5.1虛證

5.1.1 陽虛

經常身寒(肌膚清涼,與外感發冷而身熱不同),肢冷,或背部、腰、膝、小腹覺冷。冷汗自出(包括睡中冷汗),小便清白暢利,或夜尿獨多,大便泄瀉稀薄,內夾完谷不化,面白無神,唇舌俱淡,脈微或沈弱。以上癥狀是脾、腎陽虛引起內寒的表現,見於慢性疾病(如慢性腸炎、腸結核、消化不良等)的某些階段,治宜溫補腎陽,如附子、幹姜、甘草之類。甚則身大熱反欲得近衣為真寒假熱,治宜附子幹姜之類。或消渴,飲壹溲二(小便的總量比壹天喝進去的水份還要更多),乃尿崩之癥,治宜溫化,如附桂八味丸之類。或五更(黎明)溏瀉,治宜溫固,如四神丸之類。

兼寒濕則腰膝痹(麻木或沈重)痛;兼停水則面腳浮腫。小腹脹滿,二者都經常出現小便不利。

5.1.2 陰虛

肌肉消瘦,自覺手足心熱,面部經常出現油光;咽幹、口燥,並不多飲,飲水也不能緩解。頭昏頭痛、耳鳴聲小(與風火聲大不同),目蒙幹澀,小便頻數不利,有時自覺灼熱;大便經常秘結,腰腳酸軟,面瘦隱紅,舌體尖細、色紅少苔;脈細沈弱或兼弦數。以上癥狀常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治宜養陰清熱,如知柏八味丸之類。甚則骨蒸癆熱(發熱時自覺骨內煎熬難過),兼虛火則往往尿中夾血,或身大寒反不欲近衣為真熱假寒。

5.1.3 精虧

頭腦空痛或自覺腹臌脹,腦鳴,頭昏眼花,善忘;腳腫瘦削,行動無力;甚則骨萎不能起床;挾熱則現陰虛的澀脈,挾寒則現陽虛的澀脈。以上癥狀為疾病晚期身體十分虛弱的骨痿癥,治宜填精補髓,如龜鹿膠之類。

小兒先天發育不良,壹歲以上囟門仍然寬大,頭顱骨縫不合,五遲(起坐遲、行走遲、齒生遲、語言遲、發密遲),都屬精髓不充範圍。治療可用龜鹿膠及服鈣片等。

5.2 實證

腎病實證比較少見,但確有存在,例如有些患者腰部拒按(與虛證喜按喜捶者不同),小便頻數不利,尿色深黃或兼渾濁,尿時尿道中有灼熱的感覺;脈沈細弦澀。上述癥狀乃腎病實證,見於腎盂炎等某個階段,可以萆分清飲治之。又如附骨陰疽(骨結核)每多虛實夾雜的現象。

6.膽病辨證:

膽附於肝相為表裏,所以膽腑病變與肝臟病變密切相關,很多癥狀不易分割。不過也有它的特點,例如脅痛壹證,肝病很多下連小腹,膽病則只在中脘偏右肋緣下,總的情況肝病兼虛較多,膽病則實證較多,這與其它相表裏的臟腑大致相同。

6.1 實證

6.1.1 火旺

口苦、咽幹、眼花、耳鳴(聲大),可以黃芩湯治之。甚則耳聾,目赤腫痛;心中煩熱,狂暴易怒;頭脹面赤,夜睡不安;頭痛多在兩側,有時亦可上達巔頂(少陽與厥陰經脈相為表裏的關系),灼熱拒按;或耳前後、耳內腫痛,耳內流膿;或鼻中常出黃濃臭涕;面紅,唇、舌紅,舌苔黃厚,脈弦數有力。上述肝膽火旺的癥狀,類似高血壓頭痛,以及五官炎癥,治宜苦寒降火,如龍肝瀉肝湯之類。

6.1.2 郁熱

(1)熱為寒郁,多出現胸、脅、中脘脹悶作痛,心煩,喜嘔,或嘔水酸苦,甚則其色黃、綠,其味苦澀;大便不暢,或結、或秘;嘈雜似饑而不能多食;痛時煩熱,汗出又覺怯冷;舌尖邊紅,苔白或淡黃;脈弦。治宜苦降,如溫膽湯之類;挾往來寒熱之表者,小柴胡湯;裏較重腹滿、便難,大柴胡湯。

(2)熱為濕濁所郁,多出現黃疸,小便不利,或黃渾、灼熱;中脘偏右劇痛難忍,痛處脹滿拒按。其痛往往反復發作,有時兼有寒熱,面色黃滯如象蒙上壹層灰塵,有時發青,唇、舌或紅或暗,苔多黃膩,脈多沈弦,有的痛發時脈現弦大。上述癥狀在膽道發炎時或可見到,治宜苦寒泄熱,如茵陳、梔子、黃芩、黃柏及龍膽瀉肝湯之類。

甚則痛時大汗,手足厥冷,或發暈厥。上述癥狀多見於膽道蛔蟲癥,稱為蛔厥。可以烏梅、黃連、川椒等治之。

6.2 虛證

膽病雖有虛證,如膽氣不足等,但臨床意義不大,此處從略。

7、胃病辨證

胃腑病變較多,其發往往與脾、大、小腸很難分割;不過脾病多虛,胃病多實;脾多腹痛(痛在下腹部)、胃多脘痛(痛在上腹部);脾與大、小腸以大小便失常為主,胃則以口渴、嘔吐為主。

7.1 實證

7.1.1 燥熱

(1)高熱,大汗,大渴引飲(要喝很多的水),飲則喜冷(喝水要喝涼的);心煩,張目(眼睛是經常打開的)不眠;甚則神昏譫語(說糊話),手足反現厥冷(手足遠端發冷)。面紅,唇、舌都紅,苔厚或黃或白;脈洪大,或滑數有力。凡各種發熱的疾病出現上述癥狀時,都可用甘寒清熱之藥,如白虎湯或涼膈散之類。

(2)若兼傷津液,則口舌兼幹,舌苔幹粗,甚則剝落,脈兼現虛象,洪數而芤(脈大,按到/中部0卻是空的,很象摸到蔥管)。上述為發熱引起的失水癥狀,治宜益氣生津,可以用白虎湯加人參湯或增液湯治之。

若發熱,出汗並不突出,但出現消渴(喝水很多還是不能解渴),消谷善饑(吃的很多還是不能止餓),同時出現小便頻數深黃,大便秘結,肌肉消瘦很快,脈弦數,為中消癥。上述癥狀可見於糖尿病,治宜清熱潤燥養陰,如知母、石膏、玉竹、生地之類。

7.1.2 濕熱

初起濕溫發熱不退,午後較甚,或身熱足冷,汗出不能下達,脘悶,便溏不爽,色多深黃,或不大便,小便深黃不利;能稍進飲食而自己卻無饑餓感覺。渴喜熱飲,或喜冷而不能多飲,神識蒙混(遲鈍模糊的現象),昏昏似睡而實際並未入睡;脈初濡後數,苔白或黃厚。上述癥狀是濕溫由表入裏的表現,治宜苦寒清熱,初起微惡寒,宜藿香、佩蘭、郁金、蘆根、苡仁、滑石之類;重則如茵陳、梔子、大黃(茵陳蒿湯)之類。

有的並不壹定發熱而經常反復出現胃脘脹痛,或兼感脘內灼熱,想吃冷的飲食。噯腐、吞酸(噯氣有怪味,反酸至咽間為止,又必須吞回去),嘔吐黃濁。以上是胃有郁熱癥狀,治宜苦降,如用梔子、厚樸之類。

兼涉血分則牙齦腫痛,或糜爛出血,口臭,甚則嘔出膿血;有的面色深黃,舌紅,苔黃厚膩;脈甚則滑數。或發斑疹,如犀角地黃湯、化斑湯之類。

7.1.3 寒滯

此證或由暴飲暴食生冷、粘膩等物,阻滯上脘,以致胸脘突然脹痛,或由胃中素停寒濕,飲食不能很好消化,以致中脘經常悶脹作痛。口淡,不欲食,食後或午後更脹,飲食喜歡吃熱的,如果吃了冷的立即感到悶痛發作或加重,嘔吐痰水夾食物殘渣。有的面色黃滯,舌苔白厚,有的脈遲不弱。治宜苦溫消導,如用香砂平胃散和保和丸之類。

7.2 虛證

7.2.1 津液素虛

經常咽幹、口燥,時欲冷飲而所飲不多;嘈雜善饑而不能多食,食物多喜清淡;有時也出現胃痛,但不反酸;以上是津液虛的表現;有時呃逆連聲,其聲高亢。甚則大便秘結特甚,每次進食必須立即吐出,形體瘦弱,面白,舌紅,苔薄白或黃而幹,甚則中心無苔,脈虛數,甚則細弦而數。以上是胃陰虛的表現,治宜養胃陰,如玉竹、麥冬、石斛之類。噎膈(幽門痙攣),增液湯亦可用。

7.2.2 虛氣上逆

中脘痞悶,按之軟(有的硬如薄板)而不痛;幹噯食臭(噯出飯食的氣味),並不反酸與嘔吐;有的經常呃逆,其聲不高。面黃消瘦,舌色近常,脈虛弦。治宜降逆益氣,如旋覆花代赭湯之類。兼虛寒則中脘隱痛,時作時止,痛時喜按,有的中脘覺冷,喜得熱熨,有的嘔出涎沫亦覺清冷,甚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早晨吃的晚間吐出,晚間吃的早晨吐出),完谷不化,面色淡黃,唇、舌俱淡,脈沈弱。以上為幽門梗阻的癥狀,治宜溫中理氣,如用丁寇理中湯。

8.大腸病辨證

大腸功能主要為傳導糟粕,因而它的主要癥狀為大便失常。不過大便失常的機理牽涉很廣,並不專屬大腸壹腑的責任,現在只選擇其發病以大腸為主要矛盾方面者,稍加申述,其余分見各臟腑,不宜重復。

8.1 實證

8.1.1 燥結

是由於燥熱引起的大便秘結。主要表現為便秘,大便時幹結困難,更重要的是腹中脹痛,甚至摸之有糞塊,壓之有些脹痛,不喜按,放屁(矢氣)很臭。小便暢利,色黃,唇舌深紅,苔焦黃,脈沈而有力。有些病人出現潮熱,高聲說胡話。少數患者雖然瀉水黃臭,但具有上述癥狀,仍屬燥結範圍。治宜苦寒泄瀉,如大黃、芒硝等藥物。

8.1.2 濕熱

多見於急性腸炎和痢疾。壹般表現為大便溏(粥樣便,多黃色粘液)而不爽(便時粘膩不暢快),或先硬後溏,或泄瀉較稀,它的顏色都比較深黃,小便深黃不利(量少,次數少),或二便都有灼熱的感覺,腹脹脘悶,或有痛時。兼入血分則有的膿血雜下,裏急後重。苔黃膩或白而幹,脈濡或兼數。臨床可用黃芩、黃連等苦寒藥及苡仁、滑石等甘淡藥以清熱利濕。

此外入血分者還有先血後便,其色鮮紅,為近血;有的肛門腫痛,患處血出點滴,或出血如箭,或肛癢糜爛水血粘膩。上述癥狀見於痔瘡、肛裂等疾患。也屬濕熱範圍。

8.1.3 寒滯

腹痛,腸鳴,泄瀉酸餿,痛即欲便,便即痛減,不欲食。有的泄瀉並不很重,但纏綿不已,欲暢瀉而不易得,腹部覺脹,面色多黃滯,舌苔白厚,脈遲。上述癥狀見於傷食引起的消化不良,治用保和丸之類。

8.2 虛證

(1)津液未復

久熱或泄瀉之後,各種癥狀都已消失,飲食、睡眠都已接近常人,但出現大便不解、或較幹結,腹部並無痛苦,這是腸內津液壹 時尚 未恢復,用飲食調理數天,即可自愈。

(2)氣虛下陷

久痢膿血清稀、暗淡,或所下多氣,或脫肛難收,或兼腹痛喜按;甚則冷汗自出,手足清涼;面白,唇、舌暗淡,苔白潤,脈虛濡,或較細弱,治宜溫補固澀。

本文選自:姚荷生的《臟腑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