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介素的發展歷史
1979年,為了避免命名的混亂,第二屆國際淋巴因子專題會議將免疫應答過程中白細胞間相互作用的細胞因子統壹命名為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在名稱後加阿拉伯數字編號以示區別,例如IL-1、IL-2……,新確定的因子依次命名。只有取行克隆化的基因、明確產物的性質和活性才能得到國際會議的認可。 這些物質在淋巴細胞活素及巨噬細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為壹種分子提純並弄清了性質。最初測定的物質為 IL1和IL2。IL1屬於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細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命名。細胞促進蛋白質(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細胞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種名稱稱之。而IL2屬於淋巴細胞活素,以前曾以胸腺細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細胞生長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種名稱稱之。
1987年人IL-3克隆成功,並產生重組IL-3。
1995年國際免疫學學會聯合會根據IL-16基本結構和基因順序,將IL-16正式命名。
2001年,Lee等首先報道了IL-17E的cDNA和氨基酸序列。
截至2013年12月,得到承認的成員至少達3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