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是什麽意思
稻米(Oryza sativa)也叫稻或水稻是壹種可食用的谷物,壹年生草本植物,性喜溫濕。
中國南方俗稱其為“稻谷”或“谷子”,脫殼的糧食是大米。煮熟後稱米飯(中國北方講法)或白飯(中國南方講法)。稻谷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之壹,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種植面積。全世界有壹半的人口食用它。
主要在亞洲、歐洲南部和熱帶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區。總產量占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三位,低於玉米和小麥,但能維持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聯合國規定2004年為“國際稻米”年。
稻米的發展
稻米的發展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在打獵時采摘湖邊濕地上的野生谷粒,發現它口感雖差,但是能填飽肚子,這就是已知的最早出現的稻屬植物。到了河姆渡時期,人們開始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將稻米作為主要的日常食糧。在唐代,稻米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為當時的經濟和人口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宋代時期,壹種新的稻種——占城稻從越南引進福建,並開始在江淮、兩浙等地大力推廣。這種新稻種早熟、耐旱、粒細,對防止東南各地的旱害有壹定效果,並且極大地提高了稻米的產量。到了明代,稻米的種植技術進壹步發展,出現了雜交技術,培育出更為優良的稻種。
在現代,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稻米的產量和品質也得到了不斷提升,各種新的種植技術和品種不斷湧現,為解決糧食問題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註,稻米的營養價值和保健功能也得到了更多的關註和研究。
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是壹位著名的農業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為全球糧食生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袁隆平出生於北平,成長於江西德安,他在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湖南省安江農校工作。在那裏,他開始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他成功研究出了“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突破。隨後,他又研究出了“兩系法”雜交水稻,並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改變了中國農業面貌,推動了世界農業的發展。他的成就獲得了許多榮譽和獎項,包括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等。他還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產黨的親密朋友、無黨派人士的傑出代表,並獲得了“***和國勛章”。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他的離世讓全國人民深感悲痛,同時也讓人們更加珍惜他留下的寶貴精神和科學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