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求壹1500字以內的書信體作文,以“關心他人,關心弱勢,關愛心靈”為主題

求壹1500字以內的書信體作文,以“關心他人,關心弱勢,關愛心靈”為主題

第六章關註社會 關愛他人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壹個五彩繽紛的社會,我們生活在壹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我們正當風華年少,漫長的人生道路等著我們去探索、去實踐,要想“立身社會,學會做人”,其中很重要的壹條就是要從小“關註社會,關愛他人”。

“關註社會”就是要我們關心國家大事,關註現實生活,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從小以“振興中華,建設祖國”為己任。“關愛他人”則要求我們懷著壹顆坦蕩、赤誠之心去關心、寬容他人,樂於奉獻,樂於助人,以實際的行動努力創造和諧、關懷的環境。壹句話,“關註社會,關愛他人”就是要求我們從小“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要求我們從小“心中有祖國,心中有他人。”

其實,“關註社會,關愛他人”也正是“廉潔”的豐富內涵之壹。壹個人生活在社會之中,必然會與他人發生千絲萬縷,各種各樣的關系。清正廉潔、為民為公的人以“關註社會,關愛他人”為己任;腐敗營私、壹心為己的人卻以損害社會公***利益、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私欲。

“關註社會,關愛他人”並不遙遠,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

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社會每天都在瞬息萬變地發展,生活在這個千姿百態的社會中,我們必須時時用嶄新的眼光關註它,處處用創新的智慧汲取它,面向社會,依靠社會。如走出課堂,去參觀,去調查,去實踐,開展“看壹看家鄉新變化”,“為校園添壹份新綠”、“做做環保小衛士” 、“寫壹寫倡議書”等等活動,讓自己在活動中學會關註社會,從小立誌做壹個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

★身邊的榜樣(壹)

黃妍,上海華東師大二附中的高二女生,從2006年8月起,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裏,走訪了上海11個中心區域的265位乞丐,六易其稿,以翔實的數據和事例,完成了壹份厚達48頁、二萬六千多字圖文並茂的社會調查報告。16歲的華師大二附中高二學生黃妍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歷時八個多月調查了265名乞丐,最終完成了的關於乞丐的調研報告。在2007年3月25日,在上海舉行的“第22屆青少年英特爾科技創新大賽”上,黃妍的調查報告體現出的強烈的人文關懷色彩獲得了高度評價,壹舉獲得了壹等獎和“復旦近思獎”等五個單項獎。評審專家高度稱贊這“是壹份極具社會責任心的調查報告”。 黃妍的調研報告題為:《關註乞丐現象,構建和諧社會--關於乞丐的考察調查、文化分析及安置方案》,為此她實地考察了上海市11個區的265名乞丐,從性別、年齡、來源地等七個方面對乞丐進行了分析。黃妍根據考察結果,並結合文獻,以獨特的分類方法總結了古今中外乞丐的行乞方式、原因和態度;並通過對712位非乞丐人群的問卷調查,分析了乞丐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依照考察結果和資料,她首先剖析了古今中外不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對乞丐產生的不同影響;並以民意調查為基礎,參考古今中外安置乞丐的方案,融合民政局、救助站和警署等相關部門的意見,從預防和安置兩方面入手,將乞丐分類討論,最後以全新的見解提出了符合國情的模擬妥善安置乞丐方案。黃妍期望通過她的這個課題,能引發人們對乞丐現象的思考、對我國救助管理制度的探索、以及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黃妍的這份調研報告既有實地考察的真實性,生動性,又有認真歸納、思考的深度。其出自壹個16歲少女之手,著實讓人擊節贊嘆。第22屆青少年英特爾科技創新大賽專項獎評審組的壹位專家在現場說:“她的社會責任心和同情心讓人感動。”黃妍的行為,得到了家長和學校的大力支持,而她也並沒有因為頻繁上街訪問乞丐而耽誤學業。反而在調查實踐中豐富了自己的人文素養,提升了自己的悲憫之心及對現實生活的思辨能力。她的故事,值得深思。

黃妍在街頭采訪乞丐。

★身邊的榜樣(二)

陳沖,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學女生,2008年3月23日她以《上海市區高中生與父母溝通現狀的調查與分析》課題捧回了第23屆英特爾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壹等獎、市長提名獎入圍獎、華東師範大學“夏雨獎”。陳沖的課題調查為時壹年多,涉及本市8個區12所中學,***發放問卷650多份,掌握了第壹手具體、翔實的數據和案例資料。通過調查分析,了解上海市區目前高中生與父母溝通的現狀。通過課題研究,為父母了解子女提供依據,為子女了解自己和同齡人提供壹面鏡子,為學校老師和相關研究人員提供鮮活的研究資料,為完善高中生的人格健康發展,為構建和諧家庭、和諧學校、和諧社會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壹名普通高中女生,壹個富有鉆研精神的女生,壹位懂得執著探究的女生,在老師指導、家長支持、同齡人配合下經歷了壹段高中生涯特殊的探索研究旅程。陳沖壹開始接觸課題是源於學校開展的研究型課程,她壹直在思考並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選題,立誌攻克困難嘗試到底。在經歷了壹番挫折後,她覺得對中學生而言從身邊人、身邊事入手更切合實際。於是她開始關註自身及同齡人與家長的溝通問題。她把求真務實的創新精神落實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積極熱情,勇於實踐,成為同齡人學習的榜樣。

★身邊的榜樣(三)

2006年9月壹個周末的下午。重慶田家炳中學高二(4)班的張華傲坐在電腦前,習慣地瀏覽著壹周的國際國內要聞,看完新聞後,她又隨意打開壹個英文網站,在滾動的新聞公告欄裏,壹條醒目的消息吸引了她的註意。

這條消息是:“第24屆世界中學生峰會將於2007年1月20日—29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大學舉行。峰會期間,來自世界各國的中學生將與著名學者壹起,討論戰爭與和平、經濟與社會、發展與環保、民族與宗教等問題。如果妳是壹位中學生(高中生),向組委會提交壹份高質量的研究(調查)報告將可能獲得邀請……”

張華傲眼睛壹亮:自己壹直參加學校的環保工作,能否寫壹篇環保方面的研究報告,爭取參加世界中學生峰會?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環保小組的好朋友,獲得壹致贊成。他們決定,***同完成壹篇高質量的環保調查報告,沖刺世界中學生峰會!

2006年9月到11月的兩個多月時間裏,張華傲和環保小組的兩名同學利用周末的時間,到長江采集水樣、觀察水流,采用考察、實驗研究等方法,測查長江水域不同時期PH值、氯氮、硝酸鹽、總磷、溶解氧的含量,測定長江的清澈度、汙染度和水質類別,並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在獲取了大量的第壹手數據後,他們按國際通行的體例,寫出了5000多字的研究報告——《長江水質測查報告》。

2006年11月25日,張華傲又將研究報告譯成英文,附上實地考察和實驗的相關圖片,然後用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到了聖地亞哥大學“世界中學生峰會”組委會。

2006年12月28日,張華傲日思夜盼的夢想實現了!她們收到了聖地亞哥大學發來的邀請函:“親愛的張華傲同學,我們榮幸地邀請妳參加2007年1月20日至29日在聖地亞哥大學舉行的第24屆世界中學生峰會……”她榮幸地成為首批參加世界中學生峰會的中國中學生!

後來張華傲得知,他們的研究報告得到了組委會的壹致贊賞,被稱為是“不可多得的,以踏實的研究作風和嚴謹的科學分析寫成的報告”。

2007年1月19日下午,張華傲和另外兩位同學從北京乘飛機到洛杉磯,再從機場乘專車到達聖地亞哥大學。

在當地居民家裏寄宿是這次峰會的活動內容之壹。

張華傲寄住在聖地亞哥城傑勒斯特夫婦家裏,他們有壹個15歲的兒子鮑勃,正在學習中文,張華傲送給他們的禮物是壹包鮮紅的中國結和壹套中英文對照的《重慶攬勝》畫冊。愛米莉夫人高興得連聲贊嘆:“太美了,太美了!”

第二天,張華傲就隨鮑勃到聖地亞哥國際高中去聽課。第三節課正好是中文選修課。上課的老師是壹位年輕的美國女教師,曾在重慶大學留學,中文名字叫蘇愛美。

在開始正課之前,蘇老師先叫同學復習昨天講的拼音規則,結果沒有人能準確完整地回答出來。鮑勃也被叫起來回答,可他也是壹副茫然無措的樣子。突然,鮑勃靈機壹動,用英文大聲說:“我這裏有壹位中文老師。她是剛剛從中國重慶來的學生,可不可以請她來幫我回答?”

老師聽說來了壹位中國學生,立即高興地邀請張華傲上臺講壹講原汁原味的中文,張華傲落落大方地走上講臺,放慢語速用中文給同學們講兒化音的拼寫和讀音規則。因為是地道的“中文老師”,課堂氣氛壹下活躍起來。講完“兒化音”,蘇愛美老師又熱情地提議:“請張華傲同學繼續上這堂漢語拼音課!”教室裏立即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接下來,張華傲又詳細地講述了漢語拼音中容易出錯的標調規則。最後,張華傲教了大家壹首流行的中文歌曲《不得不愛》。她把歌詞寫在黑板上,註上拼音,然後,壹遍壹遍地教唱。這下可熱鬧了,課堂壹下變成了舞會!

張華傲的名字在聖地亞哥不脛而走。峰會還沒有正式開始,張華傲,這個活潑開朗、聰明伶俐的中國女孩,就已成為了各國學生註目的焦點。

2007年1月28日,第24屆世界中學生峰會日。

參加峰會的各國中學生都集中在聖地亞哥大學禮堂,聽取由來自美國、英國著名大學的教授們主講的報告。報告分為戰爭與和平、經濟與社會、發展與環保、民族與宗教以及消除恐怖和歧視等十大主題。報告結束後是分組討論與自由發言,特別優秀的學生將被指定發言。

張華傲接到通知,她將代表亞洲中學生作環保主題發言,以壹個中學生的視角,闡述環保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和人類對環保所應持的正確態度。

張華傲迅速擬定了自己的發言提綱,確定了三大主題:壹、世界只有壹個地球,地球仍面臨著脆弱的生態:二、保護環境應該融入中學生的自覺意識:三、中國環境保護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28日下午的討論會上,張華傲被指定第壹個發言。她面帶笑容,自信優雅,用流暢的英文發表她的演講。從世界環保運動到環保紀念日,從第壹次環發大會到中國二十壹世紀環境宣言,從南極臭氧層空洞到全球氣候變暖,從生物多樣性減少到珍稀動物的滅絕,壹個個環保話題信手拈來,如數家珍。

在談到中國環境保護的巨大成就時,張華傲列舉了中國正在進行的許多環保行動:農村大規模實施的“退耕還林,再造秀美山川”行動:中國城市“整治環境汙染,還城市潔凈藍天”環保行動:中國政府高度負責地處理2005年“松花江汙染”事件……她侃侃而談,用翔實有力的事實,證明了中國政府治理環境汙染的成果和決心。

主講教授史密斯先生在聽完她的演講後,發表即席感言,稱贊中國是壹個偉大的國家、中國的經濟發展令世界矚目。他相信再過20年,中國必將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壹!

當然,送給張華傲的還有全場的熱烈掌聲!

2007年1月29日下午,張華傲和同伴完成了10天的峰會之旅回到學校。張華傲說,在這次世界中學生峰會上,他們有壹個***同的感受就是,中國似乎成了會議的熱點和主題。

“我們帶去了中國中學生的熱情和智慧,帶回了世界對中國的贊許和欽佩。”作為壹位中國的中學生,這讓張華傲感到很自豪!

同學們,上述的三位學生通過自我思考、觀察,調查,對社會問題發表真知灼見和建設性意見,他們走出“圈養”的校園,走向廣闊的社會,凸顯了作為新生代的思考力和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情,以及敢於作為的社會責任感,這對於我們學生們的社會性成長利莫大焉。親愛的同學們,我們是否也應行動起來呢,社會是最好的學習天地,讓我們積極融入社會,將知識價值和實際價值緊密融合,將個人價值和社會需要合二為壹,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繼續“行萬裏路”,從而達到知與行的統壹。可能這種實踐看起來辛苦,卻是壹種難得的社會思考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鍛煉,是壹種人生功課的必要補充。

生活在這個社會中,做壹個廉潔之人,除了要時刻關註我們身邊所發生的事之外,還有重要的壹點那就是要學會關心他人,關愛弱勢群體。

眾所周知,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需要理解,需要友誼,需要真誠。講到友誼,俞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我們就不應該錯過。 俞伯牙是春秋時期楚國著名的琴師。然而,曲高和寡,能夠真正聽懂他曲子的人卻很少。有壹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行到壹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便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壹個打柴人,這就是鐘子期。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為妳彈壹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壹曲《高山》,子期贊嘆道:“多麽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彈了壹曲《流水》,子期稱贊道:“多麽浩蕩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妳才懂得我的心聲,妳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後來子期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悲痛欲絕,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壹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

為了感謝知音,伯牙決然摔琴,從此再也沒有彈過琴。這種高山流水般的友誼是我們中國文化中強烈的***同期待。那麽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又是怎樣對待身邊的同學朋友呢?

我們不會忘記這樣壹些難忘而動人的場景:某同學家裏困難,其他的同學聞知後,紛紛伸出友誼之手,慷慨解囊;運動會上,我們固然為第壹名歡呼,可是堅持到最後的同學,依然會得到全場的加油聲,得到全班同學熱烈的掌聲;考試遭遇挫敗,但是我們卻不孤獨,總有同學朝我們走來,拍拍肩膀,安慰鼓勁;生病了,同學們之間互相關照,遞藥送水,問寒問暖;得到表揚和肯定的時候,同學們壹樣會為我們鼓掌,給我們祝賀……生活的美妙正因為它不斷重復這樣的平凡,而這不斷重復的平凡正折射著人性的善良與友愛。

但是在我們的身邊,還有壹些不和諧的現象發生。有些同學居然將不友好的手伸向身邊的同學,為了壹點小事,糾結其他同夥,對他粗言穢語,大打出手,其狠毒之程度不亞於對待窮兇惡極的敵人;還有壹些同學竟然為了追求個人享受玩樂,將勒索的目標對準了我們的同學,拳打腳踢,逼迫恐嚇。“本是倆同窗,相煎何太急”?能夠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本來就已經是壹種緣分,更何況我們能夠相處壹校,互為同窗,拋開法律的層面,這樣的緣分我們又怎麽能輕視,能褻瀆呢?

我們先來看這樣壹則小品文吧:兩只螞蟻相遇,只是彼此碰了壹下觸須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後它們突然都感到遺憾,在這樣廣大的時空中,體型如此微小的同類不期而遇,可是怎麽就沒有彼此擁抱壹下呢?想想我們不也是如此嗎?於千百萬人和於千百萬年之中,沒有早壹步,也沒有晚壹步,恰巧就在這裏相遇,成為了校友,成為了同窗。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緣分,敞開心胸,放大胸懷,相互友愛,相互幫助,相互體諒,相互支持,相互包容,只有這樣,以後的我們才不至於發出螞蟻這樣遺憾的感嘆。

★ 唐山十三農民兄弟

2008年初,特大雪災襲擊了華南地區,湖南郴州成了壹座冰雪中的孤城。沒有上級號召,也沒有組織要求,河北唐山13個農民(宋誌永、楊國明、楊東、王加祥、王得良、宋誌先、王寶國、王寶中、曹秀軍、尹福、宋久富、楊國平、王金龍。均為男,河北唐山人 年齡最大62歲、最小19歲)除夕那天租了輛中巴車出發,頂風冒雪來到那裏參與救災。

這13個來自唐山市玉田縣東八裏鋪村二組的農民,自己準備了工具,初二上午趕到郴州電力搶險指揮部,成了湖南電力安裝工程公司壹支編外“搬運隊”,每天起早貪黑、踏雪履冰為搶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擡電桿。 2月23日,在工作了16天之後,這13位農民兄弟離郴返鄉,許多郴州市民在得知這壹消息後,自發趕來為他們送行。他們還被郴州市授予“榮譽市民”的稱號。

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後,宋誌永和12位兄弟商量後,幾經輾轉來到災情最重的北川縣城,成為最早進入北川的誌願者之壹。他們用最原始的方法——鐵錘砸、鋼釬撬、徒手刨,不斷尋找幸存者。只要哪裏需要,他們就到哪裏。他們與解放軍、武警戰士壹起,搶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難者遺體。他們的行為感動了中國人民,也因此為評為2008感動中國人物之壹。感動中國組委會授予唐山十三農民兄弟的頒獎詞:不是歸途,是千裏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鄰裏,是素不相識,出手相援。他們用純樸、善良和倔強的行動,告訴了我們“兄弟”的含義。 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劉姝威說:“壹方有難,八方支援。正是他們及無數個他們這樣的人,在2008年撐起了中國的脊梁”。

廉潔不僅僅是壹種行為,更是壹種思想、壹種境界;廉潔之人要學會關註社會、關愛他人,這正是思想純、靈魂凈、心靈潔的表現。”同學們,相信只要我們把“廉”、“潔”二字平衡地放在心靈的天平上,那麽,無論在什麽環境下,我們的人生之路永遠不會歪斜,爭做壹個高尚的人,壹個純粹的人,壹個有道德的人。

[名人名言]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詩經》

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窮必矣!—古語

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晏子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淮南子·泛論訓》

愛是偉大的,愛是真誠的。愛是壹種犧牲,也是壹種快樂。讓我們用愛去傳遞世間的真情,用愛去分享人間的快樂。——劉琳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範仲淹

[故事欣賞]

壹、廉潔愛民的榜樣周敦頤

北宋五子之壹的周敦頤是壹個著名的哲學家。他在理論上曾經提出,“公”是徹底無欲的表現,對此,他在《通書》中說:“聖可以學習嗎?”回答是可以學習的。有什麽要領嗎?回答是有要領的。“壹”就是要領。所謂“壹“,就是沒有欲望。沒有欲望就可以做到心能靜虛,念頭萌發時正直無邪。靜虛就沒有疑惑,沒有疑惑就通達,念頭萌發正直無邪就毫無私心,無私心就五偏倚。做到了這些,不就和聖人沒有什麽兩樣了?

周敦頤做官後不僅在思想上提倡奉公,而且在行動上也履行奉公,壹心想著百姓,關心他人生活,關心社會大事。有壹次,在他當洪州南昌知府時,得了壹場大病。他的朋友潘興嗣去探望他,壹進門便吃了壹驚,原來周敦頤家中空空如洗,日常生活用品全都盛在壹個已經破舊得不象樣的櫃子裏,所有的錢財加起來不足壹百。潘興嗣知道,周敦頤任知府已經幾年,俸祿並不低,但他領到俸祿後,總是或散以濟貧,或分送同宗族的親戚,或用來招待客人和朋友,只要別人向周敦頤說壹聲自己有什麽困難,他總是回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所以才會有現在自己生病了,連看病的錢都拿不出來的窘況。這時,周敦頤的妻子哭著對潘興嗣說:“錢財散盡之後,全家便總是以粥度日,生活過得清貧而寒酸……”

後來,周敦頤的為官朋友們想出錢為他新建壹所住宅,周敦頤知道後連婉言拒絕:“我節衣縮食,是為了給黎民百姓做表率,以防奢華浪費之風盛行。如果我們為官的都講究穿漂亮衣服,騎良馬,追求奢靡享樂。老百姓也就會仿效,其結果會導致品行不端,社會風氣敗壞。到那時再糾正就難了,所以我不能接受妳們的恩惠。”朋友聽後都點頭稱是。

周敦頤想著百姓的生活,同時對自己的下屬也是嚴格要求,監督著他們的壹言壹行。有壹次周敦頤的壹名手下把領到的俸祿、米,拿到自己家裏。這名手下的妻子順手把米鬥量了壹下,發現多出了三石,手下和妻子都不做聲。後來,這事恰好被周敦頤聽見了,於是問了自己的手下。手下紅著臉說:“以前慣例給自己量米時,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 周敦頤又問:“那照理多出來的米應該付多少錢呢?”手下說:“這是不用給錢的。” 周敦頤聽了以後,非常生氣,硬是要手下把前幾次多拿的米錢壹並拿出來,同時周敦頤將管米的倉官問罪,並要求依規定辦理。後來,當地其他官員知道周敦頤嚴辦手下這件事後,都感到非常得慚愧。

周敦頤自己雖然生活過得十分清淡,可他自己則自得其樂,性情曠達,從來不把清苦放在心上,相反他還在壹首寫給家鄉族人的詩中表達出這種奉公行為、廉潔愛民的動機:

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

停杯厭飲香醪味,舉箸常餐淡菜盤。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

故人欲問吾何況,為道舂陵只壹般。

周敦頤在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壹心為公,不圖私利,愛護他人的精神,深得時人贊許,在後代學者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把自己的壹顆火熱的心獻給了西藏,獻給了黨的事業,我對人民的愛像高原上的藍天壹樣純潔、深沈、博大! ——孔繁森

二、人民公仆的楷模——孔繁森

同學們,在西藏高原、齊魯大地,漢藏人民***同呼喚著壹個響亮的名字。妳們知道是誰嗎?他就是孔繁森。

孔繁森生前是西藏阿裏地區的黨委書記。他的家遠在山東聊城,但是他堅決服從黨的安排,兩次赴藏工作,歷時將近十年,為西藏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深受西藏人民的愛戴。

1979年,孔繁森第壹次進藏擔任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裏地委書記,這壹任命意味著孔繁森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又壹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為了摸清阿裏的情況,孔繁森逐縣、逐區、逐鄉的跑,實地考察、求計問策,與當地幹部壹起尋找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路子,在阿裏不到兩年的時間裏,全地區106個鄉他跑遍了98個,行程達8萬多公裏,茫茫雪域高原到處都留下了孔繁森深深的足跡。

孔繁森在藏工作十年間,深深愛上了西藏人民和那裏的山山水水。工作中,隨身的物品裏總是有壹個小藥箱,每次下鄉時,他都用自己的錢購置藥品裝滿小藥箱,工作結束後,他的身邊總圍著壹群等候看病的農牧民,他認真地聽診、把脈、發藥、打針、直到小藥箱空了為止,當地的鄉親們經常熱淚盈眶地說:“孔書記真是為人民著想的好書記啊!”而孔繁森也壹直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我每見到這些孤寡老人,就像見到我遠在家鄉的老母親,照顧好這些老人,也就是為我的老母親盡孝了”。

1992年,拉薩市墨竹工卡等縣發生強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崗鄉的地震廢墟上,領養了三個失去親人和家園的藏族孤兒:12歲的曲尼,7歲的曲印和只有5歲的貢桑。壹個人孤身在外,既要工作,又要帶孩子,辛苦和勞累可想而知,晚上工作了壹天的孔繁森回到家裏,先要給孩子們做好可口的飯菜,然後再教他們讀書識字。節假日,只要空閑,他總是同孩子們壹起娛樂,上街給他們購買衣物和書籍。收養孤兒後,孔繁森在生活上更加拮據,1993年的壹天,他悄悄地來到西藏軍分區總醫院血庫,要求獻血,其實他是為了孩子們來賣血,就這樣孔繁森三次以“洛珠”的名義獻血900毫升,900毫升鮮血蘊含了孔繁森對這三個藏族孤兒深深的愛啊!

孔繁森長期擔任領導職務,卻從不利用職權搞特殊,謀取個人私利,廉潔奉公。1986年孔繁森擔任聊城行署辦公室副主任,用車本來很方便,可元宵佳節,他卻借來地板車推著年邁的老母親上街觀燈賞景。1991年已是聊城地區行署副專員的孔繁森,新蓋的專員住房本來有他的壹套,他卻讓給了其他住房困難的同誌,自己仍然住在簡陋的房舍裏。在西藏孔繁森吸煙只吸幾毛錢的低檔煙,壹次孔繁森到阿裏黨校講課,黨校的同誌在桌子上放了兩和紅塔山香煙,孔繁森卻批評道:在阿裏壹斤羊毛四塊八毛錢,壹盒紅塔山卻二十元錢,吸壹盒紅塔山,四五斤羊毛就燒掉了!1994年7月,孔繁森帶領阿裏的同誌到北京跑項目,壹連數日,他和同誌們都在街頭的小攤上吃面條,隨行的同誌覺得壹個地委書記吃小攤不雅觀,可孔繁森卻鄭重地說:“咱阿裏太窮,想想咱們那裏還不富裕的群眾,大魚大肉咱能吃的下嗎,我們是人民的幹部,應該時刻想著人民群眾啊!”

孔繁森同誌遇難後,阿裏地委在清理他的遺物時發現,除了壹個袖珍收音機外,再就是幾件簡單的換洗衣服,還有僅剩下的8塊6毛錢。誰會相信,這竟是壹個地委書記的全部家當。

孔繁森為藏族人民獻出金錢,獻出鮮血,獻出健康,最後獻出生命,他實現了自己詩中所寫:“我把自己的壹顆火熱的心獻給了西藏,獻給了黨的事業,我對人民的愛像高原上的藍天壹樣純潔、深沈、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