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代孕棄養:將生命看作壹種商品,是人類的恥辱

代孕棄養:將生命看作壹種商品,是人類的恥辱

將生命看作壹種商品,是人類的恥辱

我很認可壹句話: “將生育看做壹種勞動,將生命看作壹種商品,是人類的恥辱。”

生孩子,不是說妳看別人有,妳也得生孩子。

也不是說妳覺得小孩兒好玩兒,像個玩具壹樣的,妳去整個玩具。

養個小貓小狗,妳也得對它負責任,不是麽!

遺棄小貓小狗,為什麽會受到人的唾棄?

因為生命值得被尊重。

昨天,我在抖音號 “王小騫親子說” 上發表了壹條短視頻:

昨晚,這個視頻發出後不久,我又聽到兩句話:

“滿足了沒有孩子家庭的遺憾。”

“我們孩子還可以再要,受精卵都沒有用完。”

壹條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變得輕飄飄,像玩具壹樣不想要可以扔,想要可以再買。

生而為人,可還有壹絲對生命的敬畏?

尤其我自己當了媽媽後,面對這類事情格外難受,輾轉難眠。

是啊,生養孩子,都說生孩子簡單,養孩子難。

事實上,都難。

事已至此,今天咱們不聊“生”,認真 聊聊“養”。

錯誤的養育約等於“只生不養”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

“壹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有可能影響他壹生。”

要分析壹個人的行為邏輯,先從原生家庭開始。

這兩天,網絡上都是關於鄭爽的消息。

鄭爽這些年表現出來的所謂的“人格缺陷”,追根溯源, 根結於父母的教育方式。

鄭爽從出生開始,就背上了 “替媽出道” 的重擔。

媽媽年輕時想要成為演員,但沒實現,於是他們壹合計,壹定要把女兒鄭爽培養成明星。

於是她從小就被父母送去學舞蹈、學唱歌,接受父母嚴格的要求,稍有退步就會被打手心。

媽媽說這是 “軍事化管理”。

可軍事化管的是兵和下屬,不是孩子。

生活在這樣教育氛圍裏的孩子,感受不到愛。

鄭爽的童年可以說過得“顛沛流離”。

換過很多次學校,也跳過很多級。

小時候被送到外地求學,還曾被同學排擠。

而這些,是父母不曾知道的。

這種成長環境,讓她養成了孤僻的性格,習慣把什麽事都藏在心裏,可內心深處是深深的自卑。

年幼不曾感受到父母深愛的孩子,會變得極度缺愛。

所以遇到壹點溫暖就會飛蛾撲火,找尋火光溫暖自己。

可壹方面,她又極度自卑敏感,因為從小的經歷讓她懷疑自己,覺得自己不配被愛。

所以,在鄭爽的三段戀情裏,都出現了這樣的相處模式。

她對男友極度卑微討好。

但她同時又敏感多疑,不相信男友真的愛自己,又在分手後多次對前男友潑臟水。

因為她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人會真心愛她。

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麽她能做出“只生不養”這種事,壹個不相信愛的人,又怎麽會去愛孩子?

這是典型 “自卑感” 的表現。 心理學上將自卑感定義為: 認為自己價值低下的劣等感。

而鄭爽更像壹個 “優秀的自卑者” ,這種人在別人看來是很優秀的,但自己卻總是陷入自我否定的深淵。

他們總會費勁心思,希望達到別人的壹切要求。

因為 壹個沒有安全感的人,總會向外尋求安全感。

反觀這幾年鄭爽多次放飛自我的行為,不如說是 她和父母的對抗。

幼年時承受著父母的高壓長大,人生前二十年都是為了父母而活。

可對鄭爽而言,她對這樣的生活是抵觸的。

年幼時不得不服從,在她長大後,逐漸厭惡被父母操控的日子,於是不再迎合,用對父母的叛逆證明自己已經脫離了掌控,瘋狂試探自由的邊界。

養孩子,不是父母想怎麽來就怎麽來。

原生家庭的缺愛會造成孩子缺失的性格,父母的控制會導致成年後瘋狂的觸底反彈。

壹個人的原生家庭,真的可以決定他人生的走向。

原生家庭的行為模式,是代代相傳的

有網友說:

也幸虧沒有讓鄭爽壹家養這兩個孩子,千萬別讓他們養,孩子落他們手裏,太可憐了!

話糙理不糙。

這些年見過的人不少,被原生家庭傷過的孩子,傷口壹輩子愈合不了。

童年目睹父母家暴的孩子,長大後要麽復制父母的行為模式,要麽失去了對家庭的期待;

幼年生活在高壓中不能行差踏錯的孩子,要麽極度壓抑,要麽極度爆發;

和父母關系冷淡的孩子,找尋不到愛的方式,面對愛時小心翼翼又不敢邁出……

其實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底色。

父母前二十年的養育方式,足以填充孩子壹生的色彩。

被愛的孩子和不被愛的孩子,有什麽區別?

聽壹位朋友講過壹個故事:

他們單位的兩個同事,年齡相近,家境相仿,性格卻截然不同。

壹個女孩兒因為是家裏重男輕女,又是老大,從小什麽好東西都要讓給弟弟妹妹,否則就會被父母訓斥。

而她 長大後面對自己的欲望也非常克制,不敢滿足自己,因為內心始終覺得那不是自己該擁有的。

在工作中也小心翼翼不敢行差踏錯,好的機會也不敢積極爭取。

另壹個女孩兒的父母開明,她則陽光大方,自信開朗,同樣也是家裏的老大,但從來不會委屈自己, 因為被愛,也有充足的愛人的能力。

我們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就會如何看待自己。

我們給孩子多少愛,孩子未來就有多少愛自己後代的底氣。

原生家庭的行為模式,是代代相傳的。

“生養”最美的答案,是愛

誠然,在越來越註重原生家庭教育的現在,我們也不能不承認,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毫無缺陷的原生家庭。

但我們依然能在和孩子的不斷交鋒中改變自己,用更好的教育,將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向正面發展。

如何更好地“養”孩子?我真誠地給大家兩個小建議。

1、用言傳身教代替權威管教。

教育教育, 重點在通過“教”達成“育”。

很多父母喜歡用“管教”的方式塑造孩子,可正是在管教的過程裏和孩子產生的摩擦,極易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心理影響。

與此相比, 言傳身教才是高效又保險的方式。

孩子是復制著父母的行為模式長大的, 妳希望孩子變成什麽樣,自己就要變成什麽樣。

2、盡量用***情、溝通解決親子分歧。

在教育的過程裏,其實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想法,而非父母的意見。

當我們和孩子產生分歧時,不涉及原則的情況下,盡量了解尊重孩子的意見;涉及到是非對錯時,也要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和孩子講清我們的顧慮,***同商量壹個大家都能接受的結果。

同時,也要時刻保持和孩子的交流溝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不要讓孩子的童年留下沒有解決的心結。

最後,想和大家分享壹句話: 最好的原生家庭,是愛孩子的原生家庭。

任何情況下 , 愛都是最優解。

我們都是普通的父母,孩子也是需要成長的孩子,兩代人的相處中,出現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可正如 家庭治療大師瓦多·米紐秦 說的那樣:

理想的家庭不是不產生問題的家庭,而是產生了問題能夠積極解決問題的家庭。

以愛為前提,和孩子雙向奔赴,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好答案。

希望我們都能在不斷的學習和成長中,為孩子打造壹個不留遺憾的童年,還孩子壹個不留遺憾的人生。

***勉。

王小騫

著名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騫親子說”創辦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心理輔導師”,中國婦女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愛心推廣大使,“愛育未來”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項目專家顧問。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統與孩子的發展規律,持續 探索 實用、可操作的兒童養育理念及家庭解決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踐行和強大的使命感與踐行力,深受百萬爸爸媽媽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