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胃腸病的癥狀主要有哪些?
胃痛
飲食不節,或過饑過飽,致胃失和降(註:飲食入口,經過食管下納於胃,經胃的腐熟後,再下行進入小腸,進壹步消化吸收。這是由胃氣的下行作用來完成的,所以說胃主通降,以降為和。只有胃氣保持正常的通降作用,才能正常受納,腐熟水谷,並把經消化的食物進壹步下行,完成飲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並最後把食物殘渣排出體外。脾氣生升,胃氣生降,脾升胃降相互配合,***同完成飲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胃的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所以胃失和降,不僅可以影響食欲,而且因濁氣在上而發生口臭、脘腹脹滿疼痛、惡心、嘔吐、以及大便秘結等證。),引起脾陽不足(註:脾陽指脾的運化功能及在運化活動過程中起溫煦作用的陽氣,是人體陽氣在脾臟功能方面的反映。脾的運化水谷、運化水液、升運清陽、溫煦四肢肌肉等功能,都是脾的陽氣完成的。指胃失和降影響了脾的運送營養物質的功能。),中焦虛寒,或胃陰受損,失其濡養,發生疼痛。過食肥甘,損傷脾胃,脾胃受納升降功能失職,導致嘔惡厭食。
泛酸(註:胃泛酸是壹種常見的消化道癥狀,並非都是胃有毛病。當.胃酸過多時,酸性分泌物會刺激胃粘膜,引起泛酸,讓人有燒心的感覺。)
飲食太過,胃脘痞塞,脾氣不運,怫郁之極,濕熱蒸變,導致泛酸。噯氣停食內阻,胃氣壅滯,濁氣不能下降,反而上逆,可引起噯氣。
痞脹(註:發生在胸與橫隔部的脘腹郁結脹悶,脹滿不舒。)
食積痰滯,或夾濕化熱,痞塞脾胃,阻礙氣機,濁氣不得通降,故見胃脘痞滿,腹部飽脹。
嘔吐
飲食過多,或過食生冷油膩、不潔等食物,會傷胃滯脾,導致食停不化,胃氣不能下行,上逆而為嘔吐。
呃逆
如過食生冷或寒涼藥物,則寒氣阻滯於胃,胃氣失於和降,氣逆而上,復因膈間不利,故呃聲短而頻,不能自制。若過食辛熱煎炒之品,或過用溫補,燥熱內盛,腑實氣阻,亦可動膈而發生呃逆。
噎膈(註:噎膈噎指吞咽之時梗噎不順,膈為胸膈阻塞,飲食不下。)
酒食助濕生熱,若嗜酒無度,又多進肥甘之品,則易釀成痰濁,使食道窄隘,若恣食辛香燥熱等物,則易致津傷血燥,使咽管幹澀,妨礙咽食,發生噎膈。《醫碥·反胃噎膈》說:“酒客多噎膈,飲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幹澀,食不得入也。”
積聚
酒食不節,饑飽失宜,損傷脾胃,脾失健運(註:指脾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轉輸功能和對促進體內水液的吸收、轉輸和布散功能受到了影響。),不能輸布水谷之精微,濕濁(註:指由於脾的運化功能(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及輸布津液功能減退或障礙,從而導致機體水谷津液代謝失調,引起水濕痰濁等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凝聚成痰,痰阻氣機,血行不暢,脈絡壅塞,痰濁與氣血搏結,致生積聚。也有因飲食不調,因食遇氣,食氣交阻,氣機不暢而成的。《景嶽全書》說:“飲食之滯,留蓄於中,或結聚成塊,或脹滿硬痛,不化不行,有所阻隔者,乃為之積。”
腹痛
暴飲暴食,傷及脾胃,食滯內停,或恣食肥甘厚膩辛辣之品,濕熱積滯,蓄結腸胃:或誤食餿腐不潔之物,或過食生冷,遏阻(註:阻止。)脾陽等,均可影響脾胃之健運,氣機失暢,腑氣通降不利,而發生腹痛。
腹瀉
飲食過量,宿食內停,或過食肥甘,呆胃滯脾;或多食生冷,誤食不潔之物,損傷脾胃,使傳導失職,升降失調,致生泄瀉。《景嶽全書·泄瀉》篇說:“若飲食失節,起居不時,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汙下降而瀉痢作矣。”
出血
過食辛辣厚味醇酒,滋生濕熱,濕熱內蘊(註:濕氣和熱氣蘊結在體內。),熏灼血絡,迫血妄行(註:指血液的運輸紊亂。)而引起吐血、便血。即如《臨證指南醫案·吐血》說:“酒熱戕胃之類,皆能助火動血。”或是由於過食辛辣醇酒厚味,損傷脾胃,脾胃虛衰,失去健運統攝職能(註:血的來源靠水谷精微物質,脾胃虛弱則不能對正常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轉輸,血液生化無源,所以不能統攝血液,血液就會離開正常軌道。);血溢(註:指血液運行不按正常軌道,流失於經脈之外。)脈外,發生吐血、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