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鈣化,是怎麽回事?該如何預防?
隨著老齡化的加重,血管鈣化發生日益普遍,在諸多疾病諸如糖尿病、血脂代謝異常、腎病等都是血管鈣化的明顯誘因,血管鈣化反過來也能促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血管鈣化通俗的講,就是鈣在血管壁沈積了,而這個沈積的部位常常在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部位,所以,血管硬化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重要標誌。
血管鈣化的危害血管鈣化可導致血管壁僵硬性增加,調節能力降低,心肌受損,引發各種心腦血管疾病,在預測未來心血管不良事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什麽情況下更容易發生血管鈣化呢?很明顯,血管鈣化與年齡最相關,年齡越大,越容易出現血管鈣化。
除了上面提到了衰老和動脈粥樣硬化之外,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病變、血管損傷、慢性腎病等均有血管鈣化的現象發生。是造成缺血性心臟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等許多不良臨床結局的主要危險因素。
簡單提壹提血管鈣化的兩種病理類型,壹種是發生於血管內膜的鈣化,類似於軟骨內成骨過程,與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相關;另壹種是發生於血管中膜的鈣化,主要發生於衰老、糖尿病和尿毒癥等病理狀態下的血管。
如何檢測血管鈣化?血管鈣化,特別是冠狀動脈鈣化病變,是臨床治療的難點。所以,早期發現鈣化並積極治療對減少心血管事件意義重大。傳統檢測鈣化的方法主要是CT,CT雖能檢測比較穩定的大片鈣化,但不能反映斑塊鈣化的實際活動過程,也不能有效檢測代表斑塊易損性的點狀鈣化。
為什麽點狀鈣化危險性更高壹些呢?鈣化分兩類,即點狀鈣化和大片鈣化。點狀鈣化是斑塊不穩定的因素,點狀鈣化會聚集和脫落,壹點聚集形成鈣化結節,並隨血液流動,壹旦把血管堵了,就形成了血栓,重則危及生命。而大片鈣化反而不太容易破裂堵塞血管。
根據最近的報道,也有了檢測點狀鈣化的方法了,18F-NaF PET/CT成像檢測微鈣化,大家也不用知道這個方法的具體原理,只要知道,在不久的將來,檢測血管鈣化都不是問題了,很快就可以在壹些醫院中作為篩查使用了。
起初,我們理解血管鈣化是壹個被動的、退化的、不可避免的生命過程。但是,最近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結果表明,血管鈣化是類似於骨發育和軟骨形成的過程,是壹個主動的、可調節的、可治療和預防的過程。
如何預防?說到本文的重點,血管鈣化如何預防呢?想要知道如何預防,必須要知道哪些因素能促進血管的鈣化,避免掉這些不利的因素,就能或多或少的降低或者延緩血管鈣化的發生。
第1點,降低炎癥心血管鈣化主要發生在炎癥性斑塊中,所以抑制炎癥的發生,可以預防血管鈣化。而炎癥會刺激身體各種調節機制來加劇血管鈣化。這也是為什麽尿毒癥、動脈壁慢性炎癥等會出現非常明顯的血管鈣化的原因。甚至,有不少學者認為,血管鈣化歸根到底是由慢性炎癥引起的。
研究表明,每周5天30分鐘的適度運動可以降低12 %的炎癥水平。飲食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魚類、蔬菜、全谷類、堅果和豆類,能顯著降低炎癥水平。與此同時,高糖和反式脂肪的飲食往往會促進炎癥。
第2點,鈣磷比例的失衡腎臟對磷的過濾和重吸收,會維持機體在壹個平衡的狀態,所以說,腎功能下降了,腎單位減少了,如果慢性腎病達到了4期以上,腎就無法維持磷的平衡狀態了,發生高磷酸鹽血癥。
所以保護好妳的腎臟吧,這不僅與腎本身有關,與血管鈣化,與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
第3點,補充維生素D這壹點是最可行的方法。維生素D能夠抑制血管鈣化,這壹點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實1,而且據研究報道,維生素D的缺乏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2。大家都知道,維生素D能促進腸道對鈣、磷的吸收,也能增進腎臟對鈣的重吸收,同時維生素D也能促進鈣沈著於骨基質。相當於是把鈣合理利用了,讓他去該去的地方。
文章看到這裏,可能有的朋友會問了,血管鈣化,與補鈣有關系嘛?鈣補多了,會不會加重血管鈣化?其實,基本沒有關系。只要腎臟和身體的代謝功能正常,就算有多余的鈣,也會代謝和排泄出體外,平常多曬曬太陽,促進鈣的吸收,讓鈣更多的參與骨基質的重建,就可以了。但是假如腎功能異常了,是可能出現血管鈣化的。
第4點,血管的過度氧化這裏又要說到自由基了,自由基是個機體內眾多惡性疾病的可惡之源。隨著年齡增長,人體修復自由基的能力也隨之下降。清除不掉的自由基能與血脂發生反應,成為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源頭,還可使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3。
減少自由基的損傷,壹方面減少生成,壹方面增加代謝。多食用新鮮的水果蔬菜,減少食用高脂高油、高糖、熏炸等食物。
最後,簡單說壹下如果不幸血管鈣化了,該如何治療呢?1、藥物治療暫時效果不明顯。
2、介入治療,準分子激光治療和冠狀動脈旋磨術是壹種比較新型的治療技術,但準分子激光治療鈣化只推薦用於中度鈣化,對較為嚴重的血管鈣化無效。
建議大家,還是及時健康監測,做好預防為主。
參考文獻1Dobnig, Harald. Independent Association of Low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and 1,25-Dihydroxyvitamin D Levels With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J].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8, 168(12):1340.
2Hartiala O , Kajander S , Knuuti J , et al. Life-course risk factor levels and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The Cardiovascular Risk in Young Finns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6, 225:23-29.
3Zhang K . Integration of ER stress, oxidative stress and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health and diseas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10, 3(1):33-40.
不藥博士生命科學博士,執業藥師,高級營養師,守護生命健康,拒絕偽養生,手把手調養壹個健康的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