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簡歷
孔子曾說過: 五十而知天命。
人到五十歲,經歷了壹些事情,知道理想實現艱難,不再刻意追求,似乎五十歲就是人生的壹個節點,過了這個節點,人生就開始慢慢走下坡路了。
真的是這樣嗎?
高適,出身名門,才華橫溢,但五十歲之前壹事無成,把青春年華過成了壹地雞毛,但五十歲之後,人生卻仿佛開了掛壹般,平步青雲,拜將封侯。
他的經歷告訴我們: 遇事不要輕言放棄,人生只管努力,命運自不相負。
高適,出身名門望族——渤海高氏,其祖父是唐代名將高侃,高侃壹生,北擊突厥,東平高麗,戰功卓著,官拜 左監門衛大將軍、安東都護、平原郡公,那個時候的高家,出則衣輕乘肥,入則鳴鐘食鼎。
不幸的是,到了高適這壹代,家道中落,只能以種田為生。
高適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度過的,而壹過,就是二十年。
唐玄宗開元十壹年(723年),二十歲的高適第壹次來到了長安,彼時年少氣盛,自以為才華橫溢,區區功名,還不是信手可得?
他在《別韋參軍》中寫道:
二十解書劍,西遊長安城,舉頭望君門,屈指取公卿。
在他眼裏,通過科舉,求取功名,不過小事壹樁,何足掛齒。
可他還是太年輕了……
有唐壹代,要想在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僅僅靠才學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有沒有達官貴人的提攜。
如王維,年紀輕輕,便負盛名,憑借壹首“聲調哀切”的琵琶曲,便讓公主府滿堂賓客為之動容,公主壹句話,王維便壹舉奪魁,高中狀元。
又如溫庭筠,平日恃才不羈,又好譏諷權貴,還得罪了當朝宰相,縱使才華橫溢,也終是與科舉無緣。
高適初到京城,名聲不顯,也無貴人提攜,此次進京赴考,結果可想而知。
長安城雖繁華,卻只屬於得意之人,而落魄士子的心情,沒人會在意。
落榜後,高適告別京都的繁華,黯然離去,於梁宋定居,壹邊種田,壹邊苦讀,壹待就是十年。
十年間,昔日的好友大都步入仕途,功成名就。
唯有高適,人到中年,仍是壹介布衣,壹事無成。
彼時,契丹崛起,南下劫掠,北方邊關戰亂不斷。
聽聞這個消息,在梁宋種了十年地的高適心想:
與其在這裏種地,壹輩子籍籍無名,倒不如趁著這個機會,北上邊塞,碰碰運氣。
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高適第壹次來到了燕趙邊塞,北風叠起,黃沙漫卷,邊塞壯麗的景色再壹次燃起了他的鬥誌。
初到邊塞,高適便向駐守邊關的兩大巨頭——信安郡王李祎和朔方節度使張守珪投了簡歷,或許是忙於戰事,無暇顧及,高適投出的這兩份簡歷,都如同石沈大海,了無音信。
在邊塞遊歷了兩年,高適混得也並不比在老家種田好多少,在多次尋求入幕未果後,高適終於失望地離開了燕趙南下,遊歷名山大川,期間又參加了壹次科考,結果還是名落孫山。
在邊塞求職未果,科舉兩次不中,都說三十而立,可高適今年已是三十有二,身無余財,官無半職,其中失落,可想而知。
但生活還是要繼續,沒有工作就只能繼續種田了。
唐玄宗天寶六年,著名琴師董庭蘭離京,路過淇上。
那壹年,大雪紛飛,為兩個失意之人的相遇平添了幾分蒼涼。
離別之際,高適慨然高歌: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這既是高適對於故友衷心地勸慰,也是對自己當下處境的勉勵。
可是,在這份豪氣的背後,又有多少苦楚未曾明言:
六翮飄飖私自憐,壹離京洛十余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男兒四十不惑,而此時的高適,年逾四十,尚窮困潦倒,好友難得相聚,卻連酒錢都拿不出,其中辛酸,又有何人知?
望著門前稀稀落落的麥田,高適怔怔出神,他不知道未來會是怎樣,甚至他覺得自己的余生,可能就要與麥田為伴了。
壹個人若真有才華,命運又怎忍心將其埋沒,高適的才華,無可否認,所差的,只是壹個時機。
唐玄宗天寶八年,半輩子時運不濟的高適終於迎來了事業上的轉機。
睢陽太守張九臯舉薦高適應試有道科,這才壹舉中第,半生潦倒的高適終於在他四十六歲的時候當上了壹個縣尉。
在文化空前繁榮的盛唐,最不缺的就是才華橫溢的文人。
楊炯十歲進士及第,王勃十六歲金榜有名,王維二十歲便高中狀元,相比他們,四十六歲才中第的高適,這壹天,來得太晚了。
縣尉,相當於現在的縣級公安局長,按理說,也是個不小的官。
但對於高適而言,縣城枯燥乏味的生活實在是太過於平淡了,這對於壹個心懷壯誌的人來說,太過痛苦。
轉眼間,兩年過去了,四十九歲的高適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毅然辭職,掛冠而去。
兜兜轉轉,高適再壹次來到了邊塞,投到了名將哥舒翰帳下。
這壹次,高適終於遇到了對的人,哥舒翰對於高適非常器重,多次委以重任。
壹個人的逆襲,如果僅是貴人相助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個人才華與命運垂青。
命運給了高適這個機會,唐玄宗天寶十四年,蓄謀已久的安祿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之亂,不僅是大唐王朝的轉折點,同樣,也是高適命運的轉折點。
聽聞安祿山叛亂,朝廷震驚,慌亂之間,唐玄宗急召哥舒翰駐防潼關,抵禦叛軍。
哥舒翰於潼關堅守,拒敵半年,叛軍難逾潼關半步,壹時之間,雙方陷入了僵持狀態。
在這種情況下,所考驗的是雙方的耐心。
安祿山那邊什麽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但哥舒翰的後方卻著了火。
在朝堂上,哥舒翰因堅守不出遭到群臣攻訐,朝臣們指責哥舒翰畏敵不出,有失朝廷顏面,重壓之下,唐玄宗下令哥舒翰出城迎敵。
接到朝廷出兵的命令,哥舒翰仰天長嘆,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硬著頭皮出城與叛軍決壹死戰。
唐軍久疏戰陣,戰鬥力大不如前,而叛軍出自邊關,身經百戰。
唐軍據守城關尚可,出城硬拼絕非對手。
這場決戰,結果可想而知,唐軍大敗,哥舒翰被俘,潼關失守,叛軍離長安城僅咫尺之遙。
雖然潼關壹戰,唐軍近乎全軍覆沒,但高適卻趁亂逃了出來,壹路狂奔跑到了長安,向唐玄宗解釋了潼關失利的原因,痛陳利弊,並勸諫唐玄宗移駕四川,暫避叛軍鋒芒,以圖東山再起。
唐玄宗對於高適的投奔,深感欣慰,采納了他的建議,並晉升其為諫議大夫。
後來,永王李璘叛亂,高適理性分析了戰局,指出永王必敗,並以禦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的身份討伐叛軍。
接下來,高適還參與了討伐安史叛軍、馳援睢陽之圍、平定蜀中叛亂,先後出任蜀州刺史、彭州刺史、劍南節度使,成了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
唐代宗廣德二年,皇帝感念高適年事已高,召還京城,授刑部侍郎、左散騎常侍,封迎銀青光祿大夫,進爵渤海縣侯,食邑七百戶。
高適到任,不設儀仗,輕車簡從,賞賜食邑皆如數封還,君子立身,為國為民,所圖豈浮名虛利,多少人飛黃騰達後便忘卻了初心,如高適這般淡泊名利,能有幾人?
年少家道中落,兩次參加科舉皆落榜,幾度尋求入幕無人問,躬耕田間二十載,四十六歲才當上了壹個小官。
而後,扶搖直上,平步青雲,壹路逆襲,最終拜將封侯。
拜將封侯,多少人終其壹生都無法企及,而高適,僅僅用了十年。
《舊唐書》評價高適: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不飛則已,壹飛沖天;不鳴則已,壹鳴驚人”說的可能就是高適這樣的人吧。
有人說,高適的成功是運氣好,但是這個世界哪有那麽多好運氣,所謂好運,不過是有才華的人在合適的時機得到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璞玉成器要經歷壹刀壹刀地精雕細琢,寶劍成鋒是經年累月地千錘百煉。
人生路上可能遍布荊棘,畏手畏腳,只會遍體鱗傷,披荊斬棘,方得壹路坦途。
人,若為重器,何懼晚成,贏得人生的人,所依靠的永遠都不是運氣,而是那份在經歷無數次狂風暴雨後,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堅韌與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