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論語》十則的註釋

《論語》十則的註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壹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裏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壹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禦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壹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註:“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誌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範圍。“人不知”,“不知”什麽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壹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裏,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壹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壹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裏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壹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壹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壹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壹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壹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註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壹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並。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壹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註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誌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誌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鬥。“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壹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鬥。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雕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雕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茍容。”朱熹引範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壹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壹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壹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記得給我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