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李振華(李振華事跡)主要經歷

李振華(李振華事跡)主要經歷

今天小編輯給各位分享李振華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李振華事跡分析解答,如果能解決妳想了解的問題,關註本站哦。

李振華的個人簡介

李振華,男,1924年11月生,河南洛寧縣人。畢業於河南濟汴中學,出身中醫世家。原河南中醫學院院長,現中醫教授、主任醫師。曾兼中國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終身理事、中國中醫理論整理研究委員會副主任、河南省中醫藥分會副會長、名譽會長、衛生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河南省中醫藥高級職稱評委會副主任、1990年國家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評為全國首批500名名老中醫、第七後全國人大代表。中醫學術精湛,60年來壹直從事中醫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研究生、學生桃李滿天下。負責研究的“流行性乙型腦炎臨床治療研究”、“腫瘤耳部信息早期診斷”、“脾胃氣虛本質的研究”分別被獲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和科技進步三等獎。負責“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慢性萎縮性胃炎脾虛證的臨床及實驗研究”,獲河南省教委及河南省壹、二等科技成果進步獎。現承擔著“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名老中醫學術思想、臨證經驗總結和傳承方法研究”。專著有《中醫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治療)、《常見病辨證治療》,主編有《中國傳統脾胃病學》、合編有《中醫內科學》、《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統用第五版教材《中醫內科學)等八部。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1957年衛生部評為“西醫學習中醫甲等模範教師”,1989年和1991年分別被評為“河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和“中醫優秀科技工作者”,1987年、1997年分別被收入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傳記中心出版的《世界科技名人錄)和《河南科技名人錄),1992年享受國家特殊津貼,1995年被國家科委錄入中國科技名人。業余愛好書法,被收入(二十世紀中國著名書畫家)。2009年河南中醫學院原院長、河南省著名老中醫李振華教授被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同授予中國首屆國醫大師稱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政府第壹次在全國範圍內評選國家級中醫大師。

李振華的事跡介紹

52年前,年僅18歲的南京師大學生李振華,同43位南京熱血青年壹起援教來到了沂蒙老區;

52年後,唯有李振華永遠地留了下來。

這位風雨老人將半個世紀的滄桑和壹顆永恒的心融進蒙山沂水,融進沂源55萬老區人民的心中。此後,他先後5度走進人民大會堂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2001年,沂源縣韓旺鎮的群眾又自發捐款為李振華雕鑄了壹座漢白玉半身雕像。活著而被塑像瞻仰的普通勞動者,從古到今能有幾人?

這潔白無瑕的漢白玉雕像,凝聚了老區人民對他們所愛戴的人民教師李振華的眷眷深情,也敘說了這位山東省優秀黨員、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山東省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育專家紮根沂蒙山區半個世紀的感動。

從繁華的大都市南京,來到偏僻貧窮的沂蒙山區,他用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傾頹的教室,扛住了貧窮和孤獨,扛住了本該不屬於他的責任。從那壹刻起,他就把心交給了沂蒙山這片英雄的土地。

1953年,壹個冬日的晨曦下,博山通往沂源的山路上,壹位肩背鋪蓋卷、雙手提著行李的小夥子冒雪艱難地行走著。他就是響應黨的號召,誌願到沂蒙山區援教的南京師大學生李振華。

50多公裏的路程,沒有公路,也不通汽車,崎嶇的山路,深壹腳淺壹腳。雪打濕了他的鞋襪、褲管,走起路來冰肌刺膚,他就用撿來的草繩包起雙腳。夕陽漸下,滿目淒冷的山野傳來了陰森的狼嚎聲,李振華被壹種從未有過的恐懼、寒冷和饑餓包圍著,這是他平生第壹次出遠門。晚上10時左右,精疲力盡的李振華終於在黑暗中敲開了沂源縣文教科的大門。

“妳就留在縣城駐地的南麻完小吧。”教育科長對李振華說。“不,還是讓我到全縣最偏遠落後的地方去吧!”

看著這位文靜單薄的南京小夥子,教育科長楞住了。他哪裏知道,這已是李振華第三次提出這樣的要求。第壹次是山東省教育廳準備將李振華分到條件較好的濰坊,而他堅決要求到沂蒙老區;當來到當時的臨沂地區,他又從地圖上指著全地區最為偏遠、山頭最多的沂源縣要求說,“我要去這裏。”

就這樣,李振華從繁華城市南京壹下子就來到了千裏之外沂蒙老區最為偏僻閉塞的窮山溝韓旺。此後的半個世紀他再也未陪南京的父母過壹個年夜,也就此告別了壹段繾綣難泯的情緣。

當李振華趕到韓旺時,看到的是迎候在村頭黑壓壓的人群。清壹色的黑粗布對襟棉襖、掌尖上翹的鉤子鞋和黑褐色的臉上那驚奇的目光。走進3間破廟的教室,映入眼簾的是:沒有玻璃的窗戶,掉落壹半的門,透風撒氣的四壁和散落著的大大小小的石頭。村支書告訴他:“這大石頭是課桌,小石頭是板凳,上課時妳就吹吹哨子,沒有表,妳就看著日頭掌握時間,陰天時,點壹段麻稈就是壹節課,哎!村裏窮,請不來老師,學生們有大半年沒有上課了,就全指望妳了。”

超乎尋常的貧窮落後,令李振華始料未及。晚上,他躺在教室壹角用石頭架起的床鋪上,外面是漆黑的夜和聽來毛骨悚然的狼嚎,令他倍感恐懼,而更令他難耐的還有孤獨和綿綿的鄉思。

夜半孤燈,煢煢壹人,他想家,非常想家仿佛間,母親來了,冰涼的淚水流到了他的臉上。他壹骨碌爬起來,四周淒涼。淚眼朦朧中,唯有孤燈相伴,睡枕處,濕濕的壹片。這山村第壹夜他不知是怎樣度過的。

太陽剛爬上山頂,教室裏壹下子圍攏來38名學生,最大的已是3個孩子的媽媽,最小的只有7歲,而破廟外也圍滿了觀看的人。李振華在忐忐不安中開始了他的第壹課,可是他的壹口南方話,卻引來了陣陣笑聲和議論。

李振華的心像針紮似的。他不知怎樣去咽那從未見過的黑乎乎的地瓜面煎餅、糠窩頭,更不知怎樣應付接下來的教學工作。

工作落差的失意,言語不通的焦慮,艱苦生活的困窘,漫漫長夜的驚恐,只燈伴影的孤獨,李振華的精神似乎就要崩潰了。

回家的念頭更是壹天天地折磨著他。

他在苦悶中走出了校門。壹位鄉親拿著石頭在煙熏的墻上為大家記工分,出整天工,畫整條杠;出半天工,畫半條杠。眼前的場景深深地震憾了他,刺痛了他。他想起自己來時的雄心壯誌,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沂蒙老區的人民,為***和國的解放付出了巨大代價,我做為新中國的大學生就不能犧牲點個人利益,為他們做點貢獻嗎?”

李振華為自己的懦弱而感到慚愧,更為沂蒙人民那博大寬厚的愛而感到不安。鄉親們知道這位來自南方的城裏娃不適應山裏的生活,便變著法盡可能讓他吃好。山區的氣候特別冷,大嬸們便親手紡布為他縫制了禦寒的棉衣、布襪和鉤子鞋。逢年過節,鄉親們知道娃子想家,便爭相邀他進門過節。每當李振華外出學習或開會,鄉親們總是把煮熟的雞蛋和烙餅塞到他的背包裏,甚至大夥壹起送他走上好幾裏路。

山壹般的胸懷,水壹樣的深情,釋解了他思鄉的愁緒,重又喚起了他獻身沂蒙的豪情壯誌。

他立即寫信讓家人寄來了壹臺收音機,每天練習普通話;看到學生頭發長,沒有錢理發,他便自費買來理發工具學著為學生理發;為了給學生買學習用具,他從每月僅有的21元的工資中拿出壹部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他自制了28種教具用於教學,他還利用業余時間翻山越嶺到孩子家裏補課。全身心的投入,使學生的學習成績扶搖直上。1955年,沂源縣其他學校的升學率為10:1,而他教的8名應屆畢業生,全部升入了中學,轟動了整個沂源。

由於德才雙馨,1959年,李振華光榮地加入了中國***產黨,同年,他被評為全國少先隊優秀輔導員,出席了全國群英會,受到劉少奇、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原山東省委書記白如冰在接見李振華時感慨地說:“壹個城市的知識分子,不用說幹工作,就是在這山溝裏住上幾年也算了不起啊!”

年復壹年,寒來暑往。昔日的城裏娃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鄉親們開始為他張羅。殊不知李振華的心裏正飽受著愛情的折磨。

壹個南京都市,壹個深山坳裏,數載深情,千裏飛鴻,聲聲呼喚,字字飲愛。捧著壹封封纏綿似水的情書,李振華三寸柔腸,千回百轉,他恨不能立刻飛回女友的身邊,但是他不能甩下貧苦的孩子們,於是他寫了壹封長長的信,動員女友到大山裏來,與他壹起教書。但等來的卻是女友的最後“通牒”:“如果妳不回南京,咱們就此分手吧。”壹種傷悲立時湧入李振華的血液。他理解女友,但他只能請求女友原諒,因為他已漸漸地把自己融入了大山,這裏的孩子需要他,他再也不能離開這塊土地了。

忍痛告別了這段悲情綿綿的戀情,李振華在鄉親們的關懷下,與壹位賢淑的沂蒙姑娘結為連理。從此,他把根須深深地紮進了蒙山沂水,年復壹年,春華秋實。

他是壹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卻不是壹個稱職的兒子、丈夫和父親。他把有限的青春乃至生命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了他所鐘愛的教育事業。“天涯海角有窮時,綿綿鄉情無盡期”,遙望故土,他的心裏是揮之不去的歉疚和悲愴。

這是壹座特殊的學校。1982年秋,李振華被任命為新建的南麻鎮城關二中校長。收攏來的學生都是素質差、學習差的“雙差”生。由於這批孩子上學沒人要,其中有的孩子流散到社會上,經常滋事擾民,被人稱為“渣滓生”。李振華義無返顧地挑起了這副誰也不願接的擔子。

剛招起的2個班108名學生,在許多人眼裏是沒了指望的“壹百單八將”,能管住他們就不容易,要想改變他們,難!而李振華卻拿出了全部的熱情和信心。李振華是壹個好“大夫”,對學生的各種“疾病”,他精於“望、聞、問、切”之術,善於找準病根,“對癥下藥”。

耿文波不守紀律,不愛學習,整天無精打采,混天熬日,李振華幾次同他談話都毫無效果。為什麽不願學?壹問,才明白:父親準備退休,他想退學接班。李振華反復找耿文波談心,耐心開導,並幫著他制定學習計劃。耿文波漸漸變了,變成了壹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在全力指導學生的同時,李振華關心孩子勝過了孩子的父母。為了不讓學生吃長毛的飯,他每天都騎著自行車,翻山越嶺逐村為學生到家裏拿飯;為了更好地照顧那些住校生,李振華幹脆搬進了男生宿舍,冬天為他們蓋被子,夏天給他們驅趕蚊子,宿舍內人多條件差,特別是夏天更是臭氣難聞,李振華沒有嫌棄,而是像慈父壹般,體貼照顧著這些家遠的學生。

李振華的壹片愛心,把這些後進生頑石般的心都融化了。李振華與學生交談他們畢業時,有78人升入重點高中,26人升入高壹級學校,升學率達到96%。這個壹度被稱為“少年看守所”的“渣滓校”,1986年被評為全縣第壹批省級文明單位,並更名為沂源縣實驗中學,創造了點石成金的現代教育神話。

李振華對老區的學生體貼入微,可對自己的孩子卻抽不出時間去輔導。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孩子與他沒有親近感,女兒把姓氏都改為母姓。李振華跟他們解釋說:“我的職業是教師,是人民的教師,而不是家庭教師啊!”

離高考還有兩個月的時候,壹封“父病重,速歸”的電報從南京飛來。電報牽動著李振華的心,也牽動了廣大師生的心。大家紛紛勸他回去。望著浸著母親淚水的電報,想著眼前這些高考在即的農家子弟,無奈,他只好安排正上高三的兒子李東偉回家伺候老人。兒子不去,說關鍵時刻怎麽能中斷復習。“正因為是關鍵時刻才這麽做,我是班主任,我走了會影響全班同學的高考沖刺,想來想去只有犧牲妳了。”

兒子哭了:“為什麽偏偏犧牲我?”李振華也掉下了眼淚:“唉,那些農民的孩子苦讀多年,命運就指望著高考啦,而妳考不上還可以就業呀。妳爺爺做了壹輩子教師,他會諒解我的。”

兒子代父回了南京。可是,緊接著是第二封、第三封電報。病重的老人沒有撐到日夜思念的兒子回來,便撒手人寰了。電報上的廖廖數語,就如同壹記記重錘,擊打在李振華的心頭。他眼前壹黑,癱倒在地上。醒來後,不自覺地抓起桌上的壹沓白紙,拖著沈重的腳步來到學校的後山上,點著白紙,跪向南方,嚎啕大哭:“父親呀,兒子不孝,對不起妳呀!”

父親故去了,他沒能在床前端壹杯水,遞壹片藥;兒子落榜了,3個孩子中,這個孩子功課最好、最有希望每每想到這些,李振華的心如同刀絞。

誰想,又壹個不幸接踵而至:父親的離去擊倒了母親,母親患了腦血栓,導致半身不遂。為了照顧生活無法自理的母親,故鄉街道居委會的領導給李振華在南京聯系好了壹所學校,辦好了商調函,希望他能調回去照顧老人。可李振華實在丟不下眼前這些孩子,思想鬥爭再三,還是放棄了這最後壹次調回南京的機會。沂源的鄉親們知道後,為了既能讓李振華安心工作,又不委屈了老人,壹位姓顧的村民首先提出:“就讓俺閨女替妳到南京去侍侯老人吧。”但他讓大夥兒也答應他壹個條件,他要按月支付報酬。就這樣,在此後長達10年的歲月裏,竟先後有8位沂蒙老鄉的孩子,接力般輪流到南京去照顧李振華的母親。

壹個教師,難道真是這樣不可或缺、不可替代嗎?是的,在沂源人心中,李振華正是這樣的人。壹位受他影響也做了教師的學生說:“水平高的教師也許不難找,難得的是李老師的壹顆心,壹顆時時處處惦記窮苦孩子的嚴師慈父之心。”

光陰荏苒,老母親在床上壹躺就是9年。到第10個年頭,為不再拖累鄉親們,李振華苦苦勸說,把不肯離開故土的83歲的老母親接到了沂源。來之前,賢明通達的母親理解了兒子的心,她讓人收拾好自己的東西,連同送老的壽衣也壹塊帶上。顯然,母親是決定把她這副老骨頭埋在沂蒙山了。

為了彌補30多年來失去的親情,李振華壹有空就來到母親床前噓寒問暖。當他罄其孝道,讓母親頤養天年的時候,不料,老人由於不服水土,不適應北方山區的寒冷幹燥,加上飲食不習慣,壹場病接著壹場病,壹年多就病逝了。李振華痛不欲生、悔如刀絞,在母親的遺體前長跪不起:“媽,我錯了!我不該把您接來,我對不起您哪”

他後悔,不該把母親接到沂源,如果在南京的話還能多活幾年;他後悔,母親千辛萬苦把自己拉扯大,而自己盡孝的機會卻太少、太少;他後悔,母親來沂源唯壹的生日,他卻不在身邊。

聞訊趕來的鄉親、家長和成年學生哭倒了壹片,有人哭喊著:“老人家,您別怪李老師啊,是我們對不起您哪!”

處理完後事,李振華把人們留下的960元錢送到南麻鎮敬老院,他對那裏的老人們說:“我已經沒有老人了,不需要這麽多錢,妳們都是我的父母,這960元錢就算是我孝敬妳們的壹點心意吧!”接過這濃縮著李振華對沂蒙人民深情厚意的捐款,老人們那寫滿滄桑的臉上早已老淚縱橫。

大德無碑。誰心裏裝著百姓,百姓就把誰刻上心碑!歷史就是這樣公道!

壹個人辦壹件好事容易,要壹輩子辦好事就難了,而他卻做到了。他教過的學生上萬名,成才的孩子不計其數。退休後,他完全可以無憂無慮地安享晚年,可他卻始終牽掛著那些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的孩子,他發起並建立的“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讓2000余名孩子重返課堂。

在沂蒙山學子的眼裏,李振華就是那山澗裏的涓涓溪流,滋潤了無數幹渴的生命;在沂蒙山百姓的心裏,李振華就是那和煦的春風,拂綠了失學孩子心靈的荒原。

1997年7月21日,李振華退休了。在沂源縣實驗中學全體師生大會上,李振華鄭重地向師生們道別:“從今天起,我就退休了,謝謝大家多年來給我的支持和幫助!”話還未說完,老師們的眼淚早已奪眶而出。

的確,老區人民的深情厚誼,令李振華感激不已:得知李振華退休後,怕影響他工作而久不登門的那些山裏鄉親,紛紛來看望;在他工作了十多年的韓旺,群眾自發捐款為他雕了壹座漢白玉塑像。活著而被塑像,這是壹份怎樣的殊榮?壹位89歲的老奶奶老得已忘記了自己姓什麽、叫什麽,可提起李振華的名字,卻壹個勁地連說:“他好,他真好!”

這壹切,又令李振華寢食難安。受人滴水,報以湧泉。老區人民的眷眷真情,拿什麽來回報?

更令李振華難以釋懷的,是貧困山區那些失學的孩子。教育落後是壹切貧困的根源!深深的憂慮困擾著李振華,他覺得,捐資助學、扶持貧困生是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

其實,從李振華工作的第壹個月起,他就每月拿出工資的四分之壹用來資助貧困生。可50多年來,李振華卻壹直過著極其儉樸的生活,在農村工作的30年裏,他竟然沒進過壹次理發店,吃飯以玉米糊、南瓜菜為主。壹輛大金鹿自行車騎了42年,30元的鐘山表戴了39年,至今還戴著。壹生竟沒有穿過皮鞋,壹身灰色的中山裝洗得已經泛白。

對自己、對家人苛刻,可對貧困的孩子,李振華卻傾其所有。他決定把半生僅存的15000元積蓄和5000元國務院特殊津貼,分成三份,分別捐獻給他從事過工作的韓旺中學、張家坡鄉中學和縣實驗中學。

征得妻子的同意後,李振華把他的三個孩子請到了壹家小飯館。孩子們深感驚奇,知道父親有事要說。當李振華說明自己的想法後,孩子們沈默了,半天不說話。他們的境遇都不好,三個人有兩個下崗在家,家家又都有了小孩,日子緊巴巴的。孩子們哭著說:“只是您和媽媽這壹輩子太苦了。”“再苦也苦不過那些窮困的孩子呀,把錢用在他們身上,比自己吃了穿了享受了更有意義!”

李振華說罷,拿出三包東西,遞給孩子們。壹盤錄像帶,是宣傳他的電視專題片《情灑沂蒙山》;壹本書,記載著他的教書育人事跡;還有壹份文件,是沂源縣委發出向他學習的決定。他說:“我實在沒有什麽可留給妳們,只有這些榮譽留下來,他代表了我的壹生。人生在世不容易,遇到困難,有了委屈,可以看看這幾樣東西。”

孩子們流著眼淚點了點頭,把父親的話牢記在心裏。

李振華捐資助學的義舉,像投入湖中的巨石掀起層層波瀾。沂源縣委、縣政府和韓旺鎮的領導帶頭捐款,社會各界的群眾也紛紛捐款。2001年,以李振華名字命名的韓旺中學“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建立了,2002年和2004年沂源縣實驗中學、張家坡鄉中學也相繼建立了“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在李振華的帶動下,三個基金會的資金如同滾雪球壹樣,越滾越大,到目前累計資金已達100多萬元,讓許多輟學孩子重返校園,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掀起了全社會捐資助學的高潮。

德高為師,身正為範。淄川某企業經理呂祝昌說:“李振華老師的人格魅力,就是那滋潤大地的春雨。我捐點款,壹是幫助幾個貧困生重拾學業,二是表達我對李振華老師的崇高敬意。”幾年來,向“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捐款的人數已達5000多人。

2001年2月,李振華應聘到萬傑朝陽學校任初中部校長。盡管在外發揮余熱,但他依然牽掛老區窮苦孩子們,他將5.5萬元年薪全部拿出來,資助了23名貧困生,還有壹名孩子帶在身邊。這些學生都不在基金會幫扶範圍內,他們將被李振華資助到大學畢業。

市裏壹位領導聽說後,對李振華說:“李老師,您年齡大了,家裏經濟也不富裕,我給您籌措5萬元用來資助學生,萬傑給您的報酬,您就別再救濟學生了,留著自己用吧!”事後李振華又把這5萬元直接捐獻給了三個“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

在萬傑朝陽學校,初中部和小學部的全體教師,被李振華捐資助學的高尚情懷所感染,紛紛解囊,向“振華獎學扶困基金會”捐款達7000余元。有些教師還自發地從老區尋找特困學生作為救助對象。

今年春節前,李振華坐公交車到幾十裏外的淄川服裝城,花1000多元買了23件大小不同型號的羽絨服,這是他送給正在上學的23個貧困生的春節禮物。誰的年齡多大,身材多高,胖瘦怎樣,穿什麽型號的最合適,他都了如指掌,而他自己卻不舍得添壹件新衣服。

壹直被李振華資助到中專畢業的張文強,父母有病,家庭生活非常拮據,自己又找不到工作。李振華便把他接到博山,壹起吃,壹起住,並拿出3600元錢接濟他家。

今年4月14日,張文強的父親被確診為肝癌早期。“李老師,救救俺爹吧!”張文強壹下子跪倒在李振華的面前。李振華的眼裏也噙滿了淚水:“孩子,快起來,我壹定想辦法救妳爹。”他四處奔波,終於聯系到壹家醫院,並將擠出的3600元錢,替張文強的父親支付了手術費。在半個多世紀的悠悠歲月裏,李振華用瘦弱的身軀,撐住了老區傾頹的教室;用微薄的力量鼓舞了幾代貧寒的學子;用拳拳的愛心滋潤了無數失學孩子幹涸的心田!他“獻了青春獻終身”,實現了他作為壹名***產黨員的人生追求!

52年來,他教過1萬多名學生,考入大中專等各類院校的就有數千人;52年中,他累計捐款30多萬元,資助學生2000多人,其中完全由他供吃、穿、學雜費,最終考入大中專的學生就達36人。

今年桃花盛開時節,記者前往采訪,但見李振華這位已屆古稀之年的老人,歷經風雨剝蝕,已和沂蒙山人沒有什麽兩樣,但他卻象征著壹種精神,壹種力量,壹種希望。因為他把壹份感動、壹份懷念,甚至是壹份敬仰,永遠地留在了這曾經苦難而又深情的土地上。

是的,李振華用生命點燃的那支紅燭,將永遠燃燒在沂蒙老區人民的心中!

國醫大師李振華有幾個子女

1個。

1、李振華的職業是中醫教授、主任醫師,是中國首屆的國醫大師和中醫專家。

2、而國醫大師李振華是有壹個獨子的,就是現年55歲的李鄭生,現任河南中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