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同年齡的稱呼
古代不同年齡的稱呼
0歲
度:小兒初生之時。
赤子、繈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湯餅之期:指嬰兒出生三日。舊俗小兒出生三日,設筵招待親友謂之“湯餅筵",也作"湯餅宴”、“湯餅會"。
1歲
牙牙: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清.囔枚《祭妹文》: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耳。“周,指嬰兒周歲。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繈褓中的幼兒,指2- -3歲的兒童。 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 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歲
總角: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壹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en]:齔,《說文》 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 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 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恒牙,稱為“此”。“童就”,指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暫齔,男皆封候,女為邑君。
始齔、警年:女孩7歲。
始齔、韶年:男孩8歲。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留年”或“看年"。
9歲
九齡:9歲
黃口:10歲以下。指數之年:9歲。
10歲
幼學:10歲。《禮記.曲禮上》 :“人生十年日幼學。“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人們就截取“幼學”二字作為十歲代稱。外傅之年:兒童10歲。
12歲
金釵之年:女孩12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歲至
十五六歲。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歲。
15歲
及弊門:算,本來是指古代束發用的替子。古代女子壹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暫子縮住,表示已經成年。
誌學之年:孔子日:吾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面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 )所以後代稱15歲為"誌學之年”"。
束發: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歲。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歲。鄭玄:“成童,十五以上”。
16歲
二八:16歲
碧玉年華:女子16歲。古代文人把瓜拆分為兩個八字以紀年。
20歲
加冠:指男子20歲。 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結發:束發,紮結頭發,古人男20歲柬發而冠,女子15歲束發而算,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年滿20歲的男子。
古人二十歲行冠禮, 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24歲
花信年華:女子24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孔子日:“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面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論語.為政) )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
始室:30歲。 《禮記-內則》:r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壯:正當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
唐·魏征《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半老徐娘女子30歲。
40歲
不感(不感之年):指男子40歲。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如命之年, 指五十歲。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花甲、耆[qi小: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下壽指60歲以上。
70歲
從心之年: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壼[ie]: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77歲
喜壽:指77歲, 草書喜字似七十七, 故特代指77歲。
8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 毒[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中壽:指80歲以上。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