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納西族有哪些節日和風俗

納西族有哪些節日和風俗

 納西族也和漢族壹樣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如果妳去納西族人家做客壹定要了解下納西族的風俗習慣。那麽接下來我們壹起去走進納西族人的世界,了解下納西族的傳統節日和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納西族的風俗習慣

 壹、居住

 納西族民間住房,在明清時還普遍是井幹式?木楞房?,用圓木縱橫相架,層面高至七八尺,即加緣行,覆之以板,石壓其上。在木楞房的正房(祖房)中,有壹個高出地面的竈臺稱為?格古魯?,中間為火唐塘,安上大型鐵制三角架,用來燒水,烤火和安鍋做飯,會客、用餐和老人就寢均在這個竈臺上。火塘兩邊鋪木板,右是主位,左是客位,不能相混。

 麗江壩區,尤其是大研古城內,納西民居則普遍是土木結構的瓦屋樓房。建築平面結構大多是?三房壹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納西族的?三房壹照壁?正房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兩側廂房略低,由下輩居住,再加上正房對面壹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協調。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磚石鋪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臨街的房屋,多被辟為鋪面,主人自己經營,或轉租他人經營。屋基采用石頭砌成,墻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磚修飾,上段則用木板圍封,屋架強化穿鬥功能,增強了搞震能力,使房房具有?墻倒屋不塌?的特點。屋面都用筒板瓦覆蓋,前後出檐,人字面坡交接處裝飾?垂魚?。

 二、服飾

 納西族男子的服飾大體與漢族相同,各地婦女服飾則有差異。中甸縣白地壹帶婦女,身穿對襟長衫,再系百褶長裙,腰束毛織彩帶,腳穿雲頭黑靴,背披白毛山養皮,編發盤辮,保有古風,寧蒗縣永寧壹帶摩梭婦女,頭戴布料大包頭,身穿大襟小褂,系長可及地百褶裙,腰系彩帶,美觀大方。麗江縣大研壹帶納西族婦女,從清初改土歸流以膈衣著便有很大改變,上空大襟寬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截肩;下著長褲,腰系用黑、白、藍色棉布縫制的圍裙,上打百褶,下鑲天蘭色寬邊;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縫有兩根白色長帶,披時從肩搭過,在胸前交錯又系在腰後,既可保暖,又可墊背負重。近年,壹種既保持納西古裝特色,又有現代服飾特點的新型青年婦女服飾問世,其產要特點是改大襟的坎肩為對開或半邊開收腰坎肩,改圍腰為長裙,在禮儀活動中頗受歡迎。

 羊皮披肩是麗江納西婦女服飾的重要樗。它壹般是整塊純黑色羊皮制成,剪裁為上方下圓,上部疑著6厘米寬的黑邊,下面再釘上壹字橫排的七個彩繡的圓形布盤,圓心各垂兩根白色的羊皮飄帶,代表北鬥七星,俗稱?披星戴月?,以示勤勞之意。另有壹種看法認為,上方下圓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狀剪裁,而綴在背面的圓盤納西人稱為?巴妙?,意為?青蛙的眼晴?,這是崇拜蛙的麗江土著農耕居民與崇拜羊的南遷古羌人相融合形成納西族後的產物。

 三、飲食

 納西族習慣壹日三餐,主食以小麥、玉米和大米為主,加工制作成窩頭、饅頭、粑粑、米飯等花樣,山區雜以洋芋、蕎和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雜鍋菜、火鍋和大塊肉。城鎮、壩區的烹調技術較高,待客時,飯前多設海棠、瓜果、蜜餞等自制茶點,而?八大碗?、?六碗六盤?等花色品種很有特色。宴請貴客多用?三疊水?,壹般用三種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個層次,菜譜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壹些山珍海味。

 四、納西族的婚俗

 納西族實行壹夫壹妻制,禁止同家族的人結親。男女壹般二十歲左右結婚,早婚現象較少。舊時,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並盛行姑舅表儔婚配習俗。結婚壹般要經過訂親、請酒、舉辦婚禮等程序。訂親,納西語?日蚌?,意為送酒,男孩長到五六歲,父母便托媒人帶壹壺酒到適合的女方家為兒子說親,雙方父母同意後,待女孩長到十歲左右便擇吉日訂婚。之後男方家要向婦家行?小酒?、?大酒?等禮,每年端午中秋、冬至等節都要到女方家送禮。結婚儀式有不見天之俗,在天井搭大帳篷,下鋪松毛,紮迎親牌坊。女家閉門,隔門唱盤問喜歌,答唱對頭方開門迎入,接親者即撤?開門錢?。新娘邊祭祖先、告別父母親友,邊哭泣表示舍不得離開娘家。新娘進夫家大門時,必須跨過門檻下右的馬鞍,以此表示成為男家的成員了。

 五、禁忌

 禁忌是虛構的危險,恐怖的心理,自我限制和消極防衛。

 除夕晚忌不洗腳,而吃團年飯的碗筷忌洗刷。正月初壹晨忌陌生人進家門。

 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壹晨忌婦女早起床。

 忌跨豎在門口的陸色白石,忌跨火塘的座鍋石,忌水潑火塘中的火。

 客人進屋忌諱主人吐唾沫。忌客人座火塘左邊的座位。

 忌戴頭笠進屋,忌扛著鋤頭進廚房。

 晚上點火回家,忌火把點進屋內。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臥室。

 死者入棺或火葬時,屬相克者忌在現場。披麻戴孝的人,忌進別人家的門。

 孕婦忌給死者引路搭橋。孝男孝女忌食死者的伴魂雞肉。東巴祭司忌吃獻給死者的犧牲。

 早晨忌講晚上做的夢,太陽落山後不能掃地。

 在家裏不能吹口哨,否則認為會把鬼引來。

 忌喝他人喝過的殘酒。在公***場所忌高聲喧嘩、說粗話,不可蹺二郎腿。

 進入納西人家時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動進入老人、女人的臥室和女孩的?花樓?。

 不能在家中唱情歌。

 吃飯時忌敲碗筷、翻菜、或連續夾菜。

 孕婦不能爬結果子的樹木,不能從韁繩上跨過,忌吃不見血的肉。

 婦女的裙褲不能曬在院壩裏,婦女不能爬陽臺和糧架。

 禁止汙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獵殺入家宅的小動物,蛙蛇進屋,忌傷害,應潑以牛奶或抹酥油,恭送出門。不能傷害逗轉耳畔的蜜蜂。

 忌反手給人添飯、倒水。忌自己穿過的衣物送給人。

  納西族的傳統節日

 納西族歡樂的火把節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舉行。相傳為紀念曾拯救納西人的兩位天將。在火把節的三天期間,人們要在白天趕街,鬥牛、摔 跤並對唱民歌;入夜,家家戶戶都紮好大火把擺放在大門前,或將火把高高插在糧架頂上或樹上,火把上飾以花卉及果品,競相媲美;在院子中央則點燃許多小火 把,供小孩們玩耍與跳越。小孩子成群結隊,手執火把四處遊轉,青年男女則以跳蘆笙舞為樂。

 納西族摩梭人的女神節

 雲南永寧納西族摩梭人把每年7月25日定為祭祀女神的節日。期間,成年男女,特別是青壯男女,壹個個打扮得齊齊整整,到祭祀地點舉行隆重的儀式。人們供上蜂蜜、鮮花、酥油、奶渣等祭品、燒上壹堆松毛火。祭祀女神後,大夥闔家而坐,吃著豐盛的野餐。青年男女則要繞山走壹圈,載歌載舞。

 三朵節

 又稱?北嶽神會?。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日舉行。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護神及戰神?阿溥三朵?的盛大節慶。玉龍山麓有座三朵神廟,因玉龍山在南詔時曾被封為:?北嶽?,故該廟又稱北嶽廟。根據納西族的民間傳說,古時有位獵人在玉龍山上發現了壹塊奇異的雪石,便背起來往家中走,走到現今廟址時放下雪石休息,再想背起時就沈得再也背不動了。人們認定此石是神的化身,於是就地建壹廟供奉之。此後,人們屢見壹位身穿白甲、頭戴白盔、手執白矛、騎著白馬的天神,時常來民間顯聖,保護納西人征戰得勝,並免於疫病、水火以及兵禍等災難。這位天神被人們認為就是?阿溥三朵?,並當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權威的神來拜祭。納西族木氏土司還大興土木,拓修三朵神廟,鑄大鼎和大鐘詳紀三朵種種聖跡,並奏請中央王朝敕封其為?大聖雪石北嶽定國安邦景帝?。從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遠近的納西人雲集玉龍山麓的三朵廟,用全羊作犧牲舉行稱為?三朵頌?的隆重祭拜儀式。人山人海,香煙繚繞,氣氛莊嚴肅穆。屆時各家各戶也要在家中烹制食品,燒香祭拜。在節日期間,青少年還可以相互邀約到野外或集會場所,進行野餐和郊遊等活動。1986年8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大會正式作出決定,將三朵節確定為納西族的傳統民族節日,這壹決定很快得到了各地納西族同胞的響應。

 七月騾馬交流會

 七月中旬的騾馬交流會,是納西族人的又壹個重要節慶,壹般在麗江壩中央的獅子山西坡上舉行。會期七至十日,以交易騾馬等大牲畜為主,雲南省各地以及外省區的農民紛紛前來,交易農副土特產品,購買著名的麗江馬和銅器等物品。在會期中上市以及成交的大牲畜往往達到壹萬匹(頭)左右,是西南諸省區中交易量首屈壹指的集市。現已在麗江城東建成了固定的交流會址。根據納西族民間傳說,納西人的始祖崇忍利恩和天女襯紅褒白成婚後遷居人間,順便將天上的易馬會也傳回到故鄉,這就是騾馬交流會的由來。據史籍記載,麗江自古便以養馬出名而素有?花馬國?之稱,很早即以騾馬與巴蜀等地客商交換鹽、鐵諸物。在東巴經書中,也有不少牧馬生活的精彩描繪。《木氏宦譜》中也記述了明朝洪武年間,麗江土知府木氏便以騾馬等物前去朝貢,此後的貢品中皆少不了騾馬。可見,麗江騾馬的飼養和交易早先就較為發達。辦起了騾馬交流會之後,飼養大牲畜出售成為納西族農民壹項十分重要的收入來源,牽騾趕馬前來赴會者絡繹不絕,逐漸成為民間的壹大盛會。會期中還組織賽馬、民歌對唱等活動,到處是壹派熱鬧景象,青年男女的笙歌勁舞更是通宵達旦,令人陶醉。

 春節大祭天

 納西語叫?由奔吉鋥?,意為正月過年,也稱為?庫式?。春節從農歷的冬月宰殺年豬、臘月置年貨開始,到正月十四 日祭天才告結束。除夕有?燉豬頭?和宰雞的風俗,要備辦各種菜肴和果品,拜祭?竈君?,迎接祖先?回家?過年。晚餐時,如家中有人外出未歸,也要在飯桌上 擺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征全家團圓。同時,要用米飯和肉餵狗,觀察狗先吃什麽,以預測來年肉和糧食的'豐歉貴賤。餐畢,老人在火塘邊給子孫講述民族的歷 史故事,然後吃夜宵。有些地方有守夜的習慣。大年初壹淩晨,照例由壹個男子先起床,洗漱後,首先是燒火;火要壹點就著,表示新年火紅吉利。接著,點三柱 香,拎著水桶,帶上水瓢,到河邊去?買水?,要壹邊順流汲水三次,壹邊口誦?新年大吉,風調雨順?。買水回來後,其他人即起床,分頭準備祭天和祭祖的供 品。婦女炸糯糕、乳扇和粉皮,男子們在院中擺供桌和祭品,遂由家長主持除穢、燒天香,鳴放大小鞭炮,先向東,後向北祭拜天地,祈求保佑賜福,萬事順昌。然 後,把祭品撤到屋裏祭祖先。納西族的傳統節日,納西族的風俗習慣這壹切須在天亮時分做完,否則會被村鄰譏笑為不勤快。當日早晨吃炸糕、米酒、湯元等素食,禁吃葷。飯後,由壹男青年拎壹壺酒, 到叔伯或近鄰家相互拜年。之後,可以帶著香燭等到附近的寺廟中燒香拜佛、祈禱壹切平安。初壹當天,多數不串門,有些地方到同姓宗親家拜年。從大年初二開始 到非宗姓親屬和友鄰之間相互拜年,輪流請客吃飯的習俗。

 祭天的壹切器物,都要求專用和潔凈。如祭臺上左右各栽壹棵栗樹(代表天父天母或天 與地)、中間壹棵柏樹(代表人皇),還有前排的兩棵小栗樹(代表崇忍利恩夫婦),都是派專人到高山巖頭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 米?,要挑白凈顆粒整齊的,需經過多次洗曬;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裝米的竹簍,平時要掛在高處,使用前後都需洗刷幹凈;祭天用的?神豬?,壹般為兩頭,由兩家 輪流餵養,要保證大豬壹百二、三十斤,小豬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長丈余的大香、須在秋天就準備好料,使用前專門搓制,並分節貼上彩色紙花穗,使其 燃燒壹晝夜不熄。其他用具,如大甑子、鍋、秤、刀、鉤、叉、盆、案板等等,屬祭天群所有,平時由有關戶保管,不得隨便使用。

 納西族通過春節祭天大大加強了群體的內聚力,並調整了人際關系,達到了求得寧靜心靈的重要目的。

 白沙農具交流會

 正月二十日,是麗江納西族的傳統節日,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捧?,意為?白沙大寶積宮 開門。?這是從明代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又叫護法堂)、?琉璃殿?和?大定閣?等廟殿壹年壹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的廟會。後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流 為主的節日,故改稱為?白沙農具交流會?。它標誌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屆時,百十裏外的各族農民及城鎮居民,納西族的傳統節日,納西族的風俗習慣雲集白沙街,鄰近村寨的群眾幾 乎是全家盛裝前來參加。白沙街上,寺廟前的廣場和道路旁,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鐵、木、竹農具。特別是黃栗木的各種農具把柄,還有花樣繁多的吹、打、搖、耍 等的小孩玩具、加上數不清的小吃和日用品的鋪攤,熙熙攘攘,異常擁擠熱鬧。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小孩玩具和日雜品之多,也是壹年中僅有的壹次,所 以人們常說,這個會上除了雞轡頭之外,什麽都能買到。

 中元節?燒包?祭祖

 農歷七月的中元節?燒包?祭祖,納西語叫做?三美波祭?,壹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兩天舉行。第壹天在家中迎接祖先來探家,準備好幾個印有經符圖案框邊、內裝草紙和疊好的金銀箔的白紙包,寫上祖先姓名並用托盤盛好,再帶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門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然後,將上述物品置於正房堂屋內的供桌上,並加上些幹鮮果品、糕點花卉等,於晚餐前拜祭。第二天傍黑時分,再把那些白紙包帶到河邊焚燒,並將灰燼和壹些供品扔進河水中,意味著送祖先回到他們現在居住的陰間去。這兩日剛近黃昏便家家關門閉戶,路上難見行人,因想象到處皆有各家祖先的鬼魂在活動而顯得壹派悚然。

 東巴會

 每年農歷3月5日,納西族聚居地的東巴雲集中部東巴聖地--麗江玉水寨,在這裏舉行壹年壹度的東巴會,場面盛大。 這天,東巴們早早來到玉水寨東巴什羅廟。點燃香爐,燒大香,祭拜神靈和祖先,祭拜東巴始祖東巴什羅,並且誦經,做法事。東巴會也是各地東巴"比武",展示各自才華、技藝的機會。各地的東巴壹個接壹個按自已的風格誦東巴經,跳東巴舞。爾後,相互交流經驗,切磋學習。他們都熱愛自已的民族,熱愛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責任感使他們走到壹起,為傳承古老的納西文化,並發揚廣大而***同努力。

 棒棒會

 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麗江納西族的"棒棒會"。屆時,麗江城內人流如潮,街道上擺滿了交易的竹、木農具和果樹、花卉等。棒棒會標誌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該會由"彌老會"演變而來,原是在寺院舉行的廟會,清初改土歸流後,趕會地點移到麗江古城內,並逐步發展成為準備春耕的竹木農具交易會,近年又增加了果樹苗術、花卉盆景交易內容,趕會地點也從古城內移到新城區。除了正月十五縣城的棒棒會外,還有正月二十的白沙農具交流會,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普,意為白沙大寶積宮開門"。這是明代以來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廟堂年壹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後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易為主的傳統節日。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雜貨應有盡有,所以俗話稱"除了雞魯頭之外,什麽都能買到。

 小年

 小年是雲南省寧獲彜族自治縣永寧納西族人民的節又、也叫做牛馬年,每年農歷十壹月十二日舉行,用來酬謝牧童壹年來的辛勞。屆時。孩子們可得到家長縫制的新衣褲和壹些食物,食物有。壹只豬前腳、兩根豬肋骨以及雞蛋、面餅、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別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樣可在寄宿戶中得到同樣禮機壹歹 節日裏,歌舞和賽馬活動為大家帶來歡樂。壹賽馬,也稱"跑罐子",最先到達目的地的騎手能有幸喝到頭壹罐美酒。目前, 組織兒童看電影,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為古老的節日又增添了新內容。

 朝山會

 七月二十五日朝獅子山拜女神,是永寧納西族最隆重的節日。傳說獅子山是壹位女神的化身,名叫"裏底幹木",即永寧的女神。她不僅主宰著永寧人口的興衰、農業豐歉、牲畜增減以及婚姻和生育,同時也是眾山神之首,周圍的男山神歸她管轄。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各地山神都要到西藏聚會娛樂,幹木女神也前往參加。為使女神愉快和祈求人畜興旺、莊稼豐收以及百事昌盛,在這壹天,永寧壩區的男女,特別是青年,都穿著盛裝,聚集在獅子山麓,數家或數十家人燒壹堆松枝,再灑上蜂蜜、牛奶、酥油等祭品,向獅子山朝拜。拜畢,盡情歡樂,就地野餐。據說參加朝山的,最盛時達壹、兩千人。有些青年男女結伴繞獅子山壹周,露宿偶居,趁此進行社交活動。

 龍王廟會

 農歷三月十五日前後的龍王廟會,既是納西人祭祀龍王的節日,也是各族群眾之間互通有 無的物資交流盛會,會期壹個星期左右。此廟會 的地點壹般定在麗江縣城的黑龍潭畔(即今之?玉泉公園?內),參加者除麗江及鄰縣的各族農民外,還有大理、保山、昆明乃至外省的壹些客商。屆時商棚林立, 商品琳瑯滿目,人群熙來攘往,熱鬧異異。本地人爭相購置內地運來的日用百貸,外商則主要收購壹些土特產品,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廟 會期間,還展開唱納西族民歌、演奏納西古樂以及賽馬等各種文化娛樂活動。

 納西人有著悠久的祭龍的歷史。根據民間傳說與東巴經典中的記載 龍 類與人類原是同父異母兄弟,後來分管這宇宙萬物,人類只有農耕與牲畜,其他自然萬物均由龍類來主宰。開初時人與龍皆各詞其職,和睦相處;後來人類不斷傷害 龍類,龍類又對人類進行報復,雙方矛盾日趨激化。經過東巴教的創教者與教主丁巴什羅的調解,雙方訂立了條約互不侵犯。人類除了農耕與牲畜需要龍類協助之外,有求於龍類的東西還很多,有時候又難免觸犯了龍類的禁條,為了祈福免災,人類便須舉行祭龍儀式向龍類賠禮道歉,並祈求賜福免災。由於相傳麗江象山之麓 的黑龍潭內居住著龍王,納西人便於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在此建起了龍神祠,時常拜祭並定期舉辦龍王廟會,吸引了眾多的人參加。

 朝拜獅山?幹木?女神

 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是滇川邊境瀘沽湖畔摩梭人朝拜獅山?幹木?女神的盛 大節日,又稱為?轉山節?。根據摩梭人的神話傳說,屹立在瀘沽湖與永寧壩子之間的獅子山是?幹木?女神的化身,她主管著這壹帶地區的人口興衰、農作物豐歉 以及牲畜的增減等大小事,同時還影響著婦女的健美、婚姻和生育。?幹木?女神長得十分漂亮,住在獅子山頂上的洞穴裏,周圍的男山神都要受她管轄。她還過著 ?阿夏?婚姻生活,有許多長期的和臨時的男阿夏,每年的七月二十五日這壹天,各地山神都要來此聚會娛樂。摩梭人為了給?幹木?女神助興,並祈求她的保佑, 每逢這壹天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匯聚到獅子山麓的女神廟前進行朝拜。朝拜者壹般達 2000余人,以幾家或十幾家為壹夥,燃起壹堆堆松枝,拿出蜂蜜、糌粑、酥油、酒、茶以及鮮花等祭品,誠心誠意地叩頭朝拜。朝拜完畢,載歌載舞地歡慶,並 就地野餐。在歸途中,往往還要組織賽馬等活動,有些青年男女則結伴環遊獅子山或瀘沽湖,談情說愛,對唱山歌,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