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妳知道哪些疾病是由哪病毒引起的?

妳知道哪些疾病是由哪病毒引起的?

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根據臨床表現及傳染方式,可以分為呼吸道病毒、蟲媒病毒、出疹性病毒、腸道病毒所致感染等。

壹、呼吸道病毒感染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壹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飛沫傳播,有高度傳染性。流感病毒極易變異,人群對變異株缺乏免疫力,每每引起暴發流行。

1.臨床表現 流感流行的特點是突發迅速蔓延,短期內在壹地區出現很多病例。潛伏期短,1~3天。主要癥狀是起病急,有發熱、頭痛、乏力、全身酸痛等,2~3天熱退後出現鼻塞、流涕、咽痛、幹咳等,部分患者有食欲減退、惡心等。癥狀好轉後體力恢復很慢。有時流感伴發肺炎,可有氣急、紫紺、咳痰、帶血。更有重者伴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有昏迷抽搐。體檢有咽充血,雙肺有細濕啰音,或腦膜刺激征。除年老、兒童和並發肺炎者,壹般經7~10天逐漸恢復。

2.實驗室檢查 血白細胞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相對增高。在急性期,病人咽部嗽液接種於雞胚羊膜腔中,可分離出病毒。

3.診斷 根據流行病史,短期內有集體或多人發病上呼吸道卡他癥狀及白細胞低等。與普通感冒的區別,主要是中毒癥狀較重。

二、蟲媒病毒感染

急診主要為流行性乙型腦炎。自乙腦疫苗預防接種推廣以來,乙腦已漸減少,但每年夏、秋兩季蚊蟲多時仍有散發病例。乙腦病原為rna病毒,病人及隱性感染者為傳染源,主要通過蚊蟲叮咬傳播,隱性感染較多。隨年齡的增長發病率迅速降低,故患病者大多為兒童,感染後可獲得較持久的免疫力。

1.臨床表現 潛伏期10~15天,大多數人感染後並不出現癥狀,呈隱性感染。少數患者,發病急,出現高熱、意識障礙、抽搐、惡心、嘔吐及腦膜刺激癥狀。嚴重腦幹型者,可因腦疝突然出現呼吸停止。體檢雙瞳孔大小不等,對光反應遲鈍或消失,頸強直,提睪及腹壁反射消失,病理錐體束征陽性。經4~6天體溫逐漸下降,反射重新出現,聽力、視覺及思維順序恢復,以思維邏輯和遠事記憶恢復較慢。從患者近事記憶的恢復情況,可以推測其智力是否受影響。很多患者常因昏迷或氣管切開後,獲肺部感染,加重病情。

2.實驗室檢查 血白細胞偏高,在(10~20)×109/l。腦脊液檢查,壓力正常或稍高;白細胞增加,在(0.05~0.5)×109/l,病初以多核較多,以後以單核細胞為主;糖、氯化物正常,蛋白增高。血清的抗乙腦抗體在恢復期比發病早期要增加4倍以上才有診斷意義。常用的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和血凝抑制試驗中,以中和試驗特異性較高。

3.診斷 在夏、秋季對出現高熱、意識障礙患者,結合腦脊液變化,在除外中毒性痢疾,化膿性、結核性腦膜炎等,最後可診斷乙腦。由於血清學檢查,對急診病人的診斷幫助不大,因此鑒別診斷著重於臨床表現和腦脊液的發現。

三、出疹性病毒感染

(壹)水痘 病原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是雙鏈dna病毒,僅對人有傳染性,病人是唯壹的傳染源。自發病前1~2天至皮疹幹燥結痂為止,均有傳染性。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染。本病傳染性很強,學齡前兒童和嬰幼兒發病較多,壹次感染後,可獲持久免疫,再次犯病者極少。

1.臨床表現 潛伏期壹般13~17天,小兒全身癥狀很輕,有些低熱,成人癥狀較重,可有高熱,全身不適等。壹般發病第1天就出現皮疹,開始為充血性,針頭大小的斑疹,從軀幹開始延及頭面部,最後達四肢。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以軀幹為多。經數小時由斑疹→丘疹→水皰,水皰基部有壹紅暈,皮疹常分批出現,故同壹時期可見皮膚有斑、丘、皰和結痂各期皮疹。水痘初含清高皰液,以後稍呈混濁,皰壁較薄易破,數日後,由中心開始幹結,最後成痂。如無繼發細菌性感染,則脫痂後不留疤痕。除皮膚外,口腔、咽部或外陰等粘膜也有紅色小丘疹,破潰後形成小潰瘍。個別可表現有出血性水痘或大皰型水痘,亦有水痘腦炎和原發性水痘肺炎,後者多見於成人。

2.實驗室檢查 取新鮮皰疹內液體作電子顯微鏡檢查,可見到水痘-帶狀皰疹病毒顆粒。

3.診斷 壹般臨床表現較典型,從皮疹的特點就可以診斷。

(二)帶狀皰疹 和水痘由同壹病毒引起。近年來研究證實,本病毒引起的原發感染是水痘。感染後病毒以潛伏形式,存在於脊髓後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由於發熱、過度勞累、自身免疫病或惡性腫瘤經化療放療後免疫功能低下,病毒重新活動,沿脊神經分布,出現帶狀的紅斑水皰。易感嬰幼兒與之接觸就可患水痘。

1.臨床表現 經1周的潛伏期,出現低熱,頭痛,局部皮膚對知覺敏感,出現神經痛。有時可因疼痛而來急診,出疹前常易誤診;出疹後可見局部皮膚呈帶狀充血,其上可見充血丘疹及水皰,聚集成堆,沿神經分布,以胸壁肋間神經和面部三叉神經分布處多見。病程約2~4周,脫痂而愈。有繼發感染時,可留疤痕。常見後遺癥是神經痛,可遷延達數月。

2.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不難診斷。

(三)單純皰疹 由單純皰疹病毒引起,可分ⅰ型和ⅱ型,ⅰ型病毒主要感染腰以上部位,ⅱ型主要通過性生活傳播。前者多見於口、唇、鼻孔皮膚粘膜交界處,後者多見於男性包皮、龜頭和女性陰唇宮頸處。ⅱ型病毒與宮頸癌關系密切。單純皰疹病毒原發感染後,常在宿主神經節潛伏,受某些非特異因素如日曬、發熱、勞累、經期等可誘起復發。

1.臨床表現 最常見在口、唇、鼻孔皮膚粘膜交界處。出現灼熱、刺痛或癢感,數小時後局部皮膚潮紅,繼之出現壹群粟粒樣小皰,可從幾個到幾十個不等。皰液清亮,易潰破糜爛,數日後幹燥結痂,痂脫後恢復正常。生殖器皰疹,由於局部潮濕和摩擦,在龜頭、陰唇等處皰疹破後形成潰瘍,常伴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2.診斷 ⅰ型常在皮膚粘膜交界處,反覆發作,病程短,發病前有促發因素和皰疹的特點,診斷不難。ⅱ型常有不潔的性交史,病變在外陰部。

(四)麻疹 麻疹病毒屬副粘液病毒。患者的鼻咽部分泌物含有大量病毒,隨飛沫排出體外後,其生活力特別是傳染性僅能維持很短時間,因此不太可能在周圍物體上生存。麻疹患者是唯壹傳染源,在潛伏期末到出疹後1~2天,傳染性最強。近年來由於麻疹疫苗的普遍接種,發病的年齡推遲,凡未出過麻疹亦未接種麻疹疫苗者均可感染。5歲以下的發病率最高,另外14~18歲青少年發病增加,輕型及非典型病例增多。甚至成人患麻疹者亦有報道。流行周期較過去延長。壹次患病可以終身免疫。

1.臨床表現 潛伏期平均為10~12天。起病類似上呼吸道感染,有發熱、咳嗽、流涕、結膜充血怕光等卡他癥狀,小兒尚有嘔吐、腹瀉等。發病第2~3天口腔頰粘膜可見科氏斑(koplik spots),為白色斑點,周圍有紅暈,可持續2~3天。壹般於發病第4天皮膚出現皮疹,從耳後頸部開始迅速蔓及全身,至足底及掌部有皮疹,說明已出齊。皮疹為充血性斑丘疹,有時融合成片,但疹間皮膚正常。出疹時體溫最高,待出齊後開始下降,隨之癥狀也逐漸好轉。疹退順序,也由耳後開始至四肢。恢復期皮膚有糠麩樣脫屑,並留有棕褐色色素沈著。成人患麻疹發熱高,中毒癥狀重,科氏斑不典型,常伴發支氣管肺炎,但病死率低。年幼體弱的兒童,皮疹不易發透,且易合並喉炎及肺炎。

2.實驗室檢查 血白細胞總數低,淋巴細胞增多。鼻咽部分泌物可以找到華-弗巨細胞。對不典型病例,可以從鼻咽部分泌物中,分離病毒,或檢測雙份血清抗體,增加4倍以上有助診斷。

3.診斷 早期可以發現科氏斑來診斷,壹旦出現皮疹根據出疹時間順序,皮疹分布、形狀,結合臨床診斷可以成立。

(五)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 是ebv引起的。ebv是壹種皰疹病毒,感染後可使b淋巴細胞轉化,患者血液中的異常淋巴細胞是受病毒轉化的b淋巴細胞,另壹部分是對ebv抗原起特異免疫反應的t淋巴細胞。本病恢復後血淋巴細胞長期帶有ebv的核酸,可持續或間歇地排病毒,感染ebv而未發病的健康人中也有10%~20%排出病毒。我國3~5歲兒童90%以上已經感染過ebv。體內已有抗體者,仍有90%口腔分泌物中含有ebv。

1.臨床表現 潛伏期4~7周。由於全身多個臟器均可受累,癥狀較復雜,最常見的是,起病似上感,但伴全身淋巴結和肝脾腫大,其中以頸淋巴結腫最明顯。病程壹般約2~4周,但恢復期較長。其他尚有類似肝炎、肺炎及腦膜炎型的。

2.實驗室檢查 早期周圍血白細胞正常或降低,血塗片可見異型淋巴細胞占10%~25%。血清學檢查嗜異型凝集試驗發病後期較早期滴度明顯升高(≥4倍),ebv-igm抗體測定具有診斷意義。

3.診斷 結合臨床表現和血塗片有異型淋巴細胞,嗜異型凝集試驗陽性,抗ebv抗體igm陽性,診斷就可以成立。

(六)其他病毒感染

1.病毒性肝炎 可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種。甲型肝炎主要是經糞-口途徑傳播。乙型肝炎是通過密切接觸、輸血及血制品傳播。丁型肝炎常在乙型肝炎基礎上有δ病毒感染。這些病毒性肝炎主要根據血清學方面檢測抗原和抗體以區別。另外尚有ebv、cmv等亦能引起肝炎。對急診室的工作來說,關鍵是病毒性肝炎的診斷,至於究竟屬哪型可以在門診或住院後再作進壹步檢查。甲型肝炎和水源性傳播戊型肝炎常有暴發流行。前者有進食生的毛蚶史,後者有飲澇池水史,和當地對糞便管理不當有關。

(1)臨床表現:各型肝炎的臨床癥狀很相似。急性黃疸性肝炎,起病緩慢,約1/3患者起病較急。有發冷、發熱、乏力,食欲明顯減退、厭油、惡心、嘔吐,常伴中上腹不適、腹脹、腹瀉。經1周左右開始尿呈茶色,逐漸鞏膜、皮膚出現黃疸,黃疸重時伴皮膚瘙癢。肝區疼痛。檢查見肝、脾腫大。黃疸期持續2~6周,少數可長達3個月。黃疸開始消退時,食欲逐步恢復,肝、脾腫大需經2~3個月才恢復正常,有些肝功能等均正常,但肝區痛、上腹不適等持續存在稱為肝炎後綜合征。

少數急性黃疸性肝炎起病後10天內迅速出現精神神經癥狀(嗜睡、煩躁不安、神誌不清、昏迷),在排除其他原因後,有肝進行性縮小,黃疸加深、肝功能不正常,特別是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可診斷為重癥肝炎,預後差,病死率高。

急性無黃疸性肝炎占全部肝炎的70%~90%,癥狀較黃疸型為輕,主要有乏力,納差,腹脹,肝區痛,少數有惡心、嘔吐。體檢有肝腫大,部分有脾腫大,大多數經3~6個月恢復,但遷延不愈和反覆發作者較急性黃疸性肝炎多見。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正常或偏低,sgpt升高,膽紅素總量及直接膽紅素均升高,凝血酶原活動度在重癥肝炎時有下降。對診斷和鑒別各型肝炎有幫助的血清學檢查有甲肝—igm抗ha抗體,乙肝—hbsag、igm抗hbc抗體、抗hbc總抗體、hbv-dna,抗hcv抗體、抗hev抗體、抗hdv抗體,igm抗ebv抗體和igm抗cmv抗體等。

(3)診斷:根據病史(食生毛蚶、喝生水和輸血史)臨床表現和不正常的肝功能,診斷病毒性肝炎不難。但在鑒別型別時只有通過血清學檢查才能區別。另外ebv、cmv和藥物中毒性肝炎亦需從血清學及服藥史等逐壹鑒別。

2.流行性腮腺炎 病毒通過飛沫傳播,先進入口腔粘膜及呼吸道上皮細胞,經繁殖後再入血循環,然後定位於腮腺或內臟其他腺體和器官。發病以冬、春兩季較多,約半數發生於5~9歲兒童,壹次發病可終身免疫。

(1)臨床表現:潛伏期為18天,起病先有低熱,頭痛,全身不適。1~2天後開始出現腮腺腫大,疼痛,可先在壹側腮腺,數天後對側腮腺亦受累。有時頜下腺或舌下腺亦腫大,浮腫涉及頸部,有時胸骨前水腫。進食或吃酸性食物雙腮腺脹痛加重。腮腺管口有紅腫。不典型病例可有單純睪丸炎或腦膜腦炎。約5%成人有胰腺炎的表現。腦膜腦炎可出現在腮腺腫大前或後。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正常或偏低,尿或血清澱粉酶升高,血清學的檢測必須雙份血清才有診斷意義。

(3)診斷:根據流行情況和接觸史,以及雙側腮腺腫大,診斷不難。但對腦膜腦炎型出現在腮腺腫大前,有時需作腰穿,才能鑒別。單純睪丸炎應首先考慮和流行性腮腺炎有關。

3.狂犬病 多見於狗、貓、狼等肉食動物。人因被病獸咬傷而感染。在我國主要在農村及牧區等養狗地區仍有少數病例,城市少見。人被病犬咬傷,平均發生率為15%~20%。被病狼咬傷則發病率高可達50%~60%。是否發病與咬傷部位、創傷程度以及局部處理情況有關。頭、面部傷口深大,清理不及時或不徹底者,發病機會多。病毒侵入後在傷口局部停留壹段時間,並繁殖復制,繼而沿周圍神經至脊髓而達中樞神經。以後病毒在灰質中的神經細胞內增殖,再沿傳出神經進入唾液腺,而使唾液具傳染性。

(1)臨床表現:潛伏期多數為1~2月,有長達1年以上者。從長潛伏期患者分離到的病毒毒力似較弱。起病緩慢典型發作可分三期。①前驅期:低熱,頭痛,咽痛,全身不適,納差,頗像上感的癥狀,逐漸出現恐懼不安,對聲音、光亮、痛等刺激,呈敏感狀態及喉部發緊。②興奮期:逐漸進入高峰狀態,突出表現為極度恐怖,恐水、怕風,因為咽部肌肉痙攣。出現吞咽困難。交感神經功能亢進,表現唾液增多,大汗淋漓,心率快。少數患者可出現精神失常、譫妄、嚎叫、肌肉痙攣呈角弓反張。發作中常死於呼吸衰竭。③癱瘓期:漸趨安靜,痙攣發作停止,而出現各種癱瘓,昏迷,可迅速因呼吸或循環衰竭死亡。亦有以癱瘓為主要表現者,無興奮或恐水現象,而以高熱、頭痛、咬傷處疼痛,繼則有上行性、橫貫性或弛緩性的癱瘓。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輕至中度增高。腦脊液壓力稍增高;白細胞(0.05~0.2)×109/l,主要為單核細胞;蛋白質增高,糖、氯化物正常。患病動物腦組織塗片常可在細胞質內找到內基小體(sellez染色法),亦可用熒光抗體檢查腦組織塗片中的病毒抗原。可用病犬腦組織懸液接種小鼠腦內,再查鼠腦內基小體以證實病犬確有狂犬病。

(3)診斷:根據過去被狗或貓咬傷史,咬人動物確診為狂犬病,以及壹些突出的恐水、咽喉痙攣、流涎、多汗、角弓反張或癱瘓等癥狀可以作出診斷,但要與破傷風及病毒性腦膜腦炎等鑒別。

(4)預防:由於本病病死率高,接近100%。因此對被病獸咬傷來急診的患者,除註射破傷風抗毒素或人抗破傷風免疫球蛋白外,如高度懷疑動物有狂犬病,或不肯定者,為慎重起見需註射馬血清(抗狂犬病病毒抗毒素)40iu/kg肌註,註射前需作皮試,陰性者才能用。同時皮下註射狂犬病疫苗(目前系由田鼠腎組織培養制備的),每次2ml,***5次,分別在當天及第3、7、14、30日各壹次。如對免疫馬血清過敏,則將之稀釋10倍,再分次皮下註射0.5~1ml,經3~4次無反應後再將剩余量肌註。

4.流行性出血熱 病原是壹種rna病毒,我國於1981年分離出此病毒,迄今為止已有23個省和兩個大城市證實有本病的存在或流行。本病分野鼠型、家鼠型和實驗動物型3種。野鼠型主要宿主動物為黑線姬鼠,家鼠型為褐家鼠,實驗動物型主要是大白鼠。根據近年的研究,動物源性傳布學說有較充分的依據。所謂動物源性,即通過與宿主動物排泄物如尿、糞、唾液直接接觸,由皮膚傷口,或間接地經汙染的灰塵及食物由呼吸道或消化道傳播,特別是病鼠的排泄物汙染塵埃,揚起後形成氣溶膠,被吸入傳染的方式更應重視。至於本病是否亦經蟎媒傳播尚需進壹步研究。發病年齡在疫區以20~50歲多見,隱性感染少見。基本病理生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及毛細血管損傷,脆性及滲透性增加,引起嚴重的血漿外滲、水腫、出血及微循環障礙。免疫學方面的研究提示,除了ⅲ型變態反應外,ⅰ及ⅱ型變態反應可能亦參與本病早期發病過程。

(1)臨床表現:潛伏期7~14天。主要臨床表現為三大主癥,就是發熱、出血及腎臟綜合征,臨床經過分五期①發熱期:以三痛(頭痛、眼眶痛及腰痛)、三紅(面、頸及上胸部潮紅)為特征。可有皮膚粘膜出血,病後尿蛋白迅速增加達++~++++,可自然退熱,但熱退後病情反而加重。②低血壓期:多出現於病後4~6天,可合並dic,常因心、腎功能衰竭而死亡。③少尿期:約在病後6~8天,出現浮腫,電解質紊亂和高血壓。④多尿期:由於新生腎小管上皮濃縮功能差,尿量每天可達4000~6000ml,可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等。⑤恢復期:尿量逐漸正常,癥狀消失,體力漸恢復。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多在病後4天升高,壹般在(15~20)×109/l,中性粒細胞多,核左移,異型淋巴細胞在5%~10%。尿蛋白++~++++,可有肉眼血尿,鏡下可見紅、白細胞及管型。並發dic機會可達36%~44%,多發生在病後3~9天。少尿期有尿素氮升高、酸中毒及高血鉀。多尿期有低鉀、低鈉。血清學檢測可用免疫熒光法檢測雙份血清的抗體,或相關抗原,亦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測抗體。

(3)診斷:根據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和常規實驗室檢查綜合分析,可以作出診斷。如有條件則可作血清學檢查。

5.艾滋病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的簡稱。是目前歐美等國面臨的壹個嚴重的性傳染病,尤其是美國,至1988年4月27日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已收到病例報告88081例,其中2/3在美國。1983年法國montagnier首先從患者淋巴結中分離出病毒,稱為lav。1984年美國學者gallo亦從患者病的組織中分離出病毒,稱為htlv-ⅲ,因此艾滋病病原通稱htlv-ⅲlav。至1986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將之定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目前已知hiv有ⅰ型及ⅱ型,ⅱ型主要在非洲。本病傳染途徑主要通過性生活、同性戀或雙性戀;汙染的註射器(藥癮者合用未經消毒的註射器),輸血或註射第ⅷ因子和母嬰垂直傳播。發病機理是hiv通過輔助性t淋巴細胞(th)表面受體,進入t淋巴細胞生長繁殖,t細胞破潰釋放出的hiv再侵犯其他th,使t淋巴細胞數目下降,th與抑制性t淋巴細胞(ts)比例下降。另外b淋巴細胞產生特異抗體的功能亦減弱。患者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發生缺陷,導致感染和腫瘤的發生。病死率很高,第1年50%,3年以上幾乎100%死亡。高危人群主要是同性戀、雙性戀、娼妓、吸毒藥癮者、血友病患者等。

(1)臨床表現:潛伏期數月至2年,最長可超過5年。可分四期。①急性感染期:發熱、咽痛、頸淋巴結腫大,熱退後淋巴結消腫,該期血清抗hiv抗體由陰轉陽。②無癥狀帶病毒期:無癥外,外表健康,但抗hiv抗體陽性。③全身淋巴結腫大期:除腹股溝以外,全身各部有兩個以上腫大淋巴結,直徑>1cm,持續3個月以上而找不到其他原因者。④合並其他感染:癥狀可分以下各組:a組,發熱持續1個月以上,伴腹瀉,體重減輕10%以上而找不到任何其他原因;b組,突出表現為原因不明的癡呆脊髓病,末梢神經炎。c組,由於hiv感染後細胞免疫功能減退而合並的二重感染,常見有卡氏肺囊蟲肺炎,隱球菌、弓形體、組織胞漿菌、非典型分支桿菌感染等;d組,繼發惡性腫瘤,主要有kaposi's肉瘤、淋巴瘤和腦的原發淋巴瘤等;e組,不屬於上述的各種其他並發癥,如慢性淋巴間質性肺炎。

(2)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尤其是淋巴細胞減少,th:ts<1(正常>1)。抗hiv抗體陽性,單用免疫熒光法或elisa法陽性尚不能肯定,必須經蛋白印漬法確認試驗陽性才能確立。

其他如支氣管灌洗液找卡氏肺囊蟲,腦脊液找隱球菌及淋巴結活檢等陽性也有助於診斷。

(3)診斷:根據病史、體檢及實驗室抗hiv抗體的陽性可以診斷艾滋病。美國cdc對艾滋病診斷的標準為①找不到其他原因的免疫功能低下;②有卡氏肺囊蟲肺炎或kaposi's肉瘤等條件致病性感染或繼發惡性腫瘤;③th細胞總數下降,th:ts<1;④蛋白印漬法確診試驗抗hiv抗體陽性者。

(4)治療:至今無特效藥,最近美國通過了azt(azidothymidine)對艾滋病的治療。azt作用機制是抑制逆轉錄酶,阻斷hiv的復制。由於hiv的dna已和人細胞的dna整合,病毒無法除去,壹旦感染hiv將為終身感染。用azt阻斷病毒復制停藥又可復發。

6.病毒性感染的治療 至今對抗病毒尚無特效藥,因此治療重點就在對癥和保守治療,如降溫,輸液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或電解質紊亂,吸氧,導尿,翻身等護理,盡可能減少醫院內交叉感染。護理工作的好壞常直接影響病人的恢復和預後,尤其是流行性乙型腦炎、重癥麻疹和肝炎患者,因此必須重視危重病人的護理。由於病毒性感染沒有特效治療,預防和疫苗接種就顯得非常重要,我國目前已推廣的疫苗有流感、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正在試驗階段)、狂犬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