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性心理發展階段論

性心理發展階段論

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弗洛伊德通過獨創的“自由聯想”法,從病人的筆誤、口誤和自己的深入觀察中,對許多心理病理現象進行分析和推理,形成了精神分析學說。

精神分析到底說了什麽?精神分析在揭示人的精神活動方面是比較深刻的,其內涵遠不止性本能的問題。

精神分析的核心——潛意識(精神分析不關註在意識層人們經常表達的東西,而關註在意識層表達背後的含義)

壹、潛意識理論(意識分域理論)

弗洛伊德將人類的精神活動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潛意識。

1、意識:是當前註意到的心理活動“現實原則”

2、前意識: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約占10 % 左右

用冰山來比喻的話,冰山露出水面的那壹小部分就是意識,埋藏在水下的大部分就是潛意識。而前意識就是冰山在水面上下漂浮的那部分,有時可能顯露,有時可能在水下。

因此,在自由聯想前做放松的目的就在於——降低意識的控制作用。

前意識的作用:調節外界、現實和自身欲望的平衡。

3、潛意識:又譯無意識,是不能被察覺的精神活動。

人的日常行為都是受潛意識的驅動。

潛意識裏的心理活動包括原始的本能沖動和各種被壓抑的願望。

二、人格結構理論

精神分析的人格結構理論將人格分成三個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享樂原則。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只遵循壹個原則——享樂原則 。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欲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壹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壹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現實原則。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這裏,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至善原則

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壹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會準則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層領導,它按照至善原則行事,指導自我,限制本我,就像壹位嚴厲正經的大家長。弗洛伊德認為,只有三個“我”和睦相處,保持平衡,人才會健康發展;而三者吵架的時候,人有時會懷疑“這壹個我是不是我”?或者內心有不同的聲音在對話:“做得?做不得?”或者內心因為欲望和道德的沖突而痛苦不堪?或者為自己某個突出其來的醜惡念頭而惶恐?這種狀況如果持續得久了,或者沖突得比較嚴重,就會導致神經癥的產生。

對於本我和自我的關系,弗洛伊德有這樣壹個比喻:本我是馬,自我是馬車夫。馬是驅動力,馬車夫給馬指方向。自我要駕禦本我,但馬可能不聽話,二者就會僵持不下,直到壹方屈服。

對此弗洛伊德有壹句名言:“本我過去在哪裏,自我即應在哪裏。”自我又像壹個受氣包,處在“三個暴君”的夾縫裏: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調節三者之間相互沖突的要求,所以說自我是永遠的矛盾產物。

三、性心理發展的階段論

(弗洛伊德主張幼兒也有性欲。從這個意義上說,此時的“性”是廣泛意義上的性,是不具備生殖意義的性。)

1、口欲期:從出生——1歲左右

壹元***生(有妳才有我)

以嬰兒斷母乳為標誌。

嬰兒關於他自己最初的精神經驗跟他最初的肉體經驗是同壹的,因此,只要母親接觸了壹下嬰兒的身體,她也就接觸了他的心靈。 母嬰相互依存,母親的重要任務是識別嬰兒的要求並給予滿足,這樣就形成了最初的信任感。 母親的微笑和面容是壹面鏡子,嬰兒從這面鏡子裏慢慢認識了他自己,產生了自信,從而也就對環境有了信任。

2、肛欲期:1歲——3歲

二元***生(妳就是妳,我就是我)

嬰兒在此期間,尚不能通過象征信號,如語言進行交流,而是通過情感進行交流:3月會笑,8月認生,12月說不。自身——客體區分是成熟的標誌。 只有經歷了與母親間固定的、安全的緊密相連的體驗,個體化過程的這部分才能順利發展。 這種不能立即滿足的情景會給嬰兒帶來挫折感,適應這種不斷的挫折感,嬰兒體驗到自己不是萬能的。

有的孩子喜歡端著屎盆到飯桌旁拉屎,不知道的人以為這是孩子在惡作劇。

其實不是。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端著屎盆到飯桌旁的意義,相當於大人為慶祝某事而辦的宴會。它們同樣有慶祝的意義。

再說白壹點,在這個時候的孩子眼裏,妳吃飯——是快樂的,他拉屎——在這個階段是他最快樂的。既然都是快樂的事,為什麽不能壹塊辦?

壹般而言,家長是不會同意孩子這麽做的。因此這時的家長和孩子就產生了沖突、矛盾,即家長和孩子在——爭奪個人行為的控制權。

在肛欲期有過挫折和創傷的孩子易產生強迫行為。

強迫癥患者,追求完美的同時又猶豫不決。他總是沖突的,總在兩極徘徊:有A就有非A;有B就有非B。

這就是肛欲固著的典型表現。

“我就要在這拉屎” ? “妳就不能在這拉屎”

“我看妳們高興,我也高興,我要在這拉屎”? “這是飯桌,妳就不能在這拉屎”

這種沖突就很像強迫癥患者的內心矛盾狀態。

凡是強迫行為嚴重的人,我們都可以請他回憶或是請他父母幫助回憶,在他1-3歲期間有沒有發生過創傷。

3、性蕾期:3歲——7歲

三元***生(怎麽多了壹個人?→爸爸?!)

這時期,可出現最早手淫行為,把父親當成我和媽媽外的第三人,形成三角關系。

男孩會因為與父親競爭的欲望而產生害怕被閹割的焦慮。女孩會因比男孩少了什麽而對母親失望,進而產生陽具羨慕和感到已被閹割。為了克服焦慮,都向同性認同,並內化父母的壹系列禁律。形成了超我。

“爸爸是用來幹什麽的?”

由於天然的母子***生,所以孩子的天性都是偏向母親的。

女孩的發展過程其實和男孩差不多,不過多了壹個階段(由最初的對母親有好感→發現爸爸,對父親有好感)。

這裏以男孩為例,當父親出現下列情況時,男孩會深陷戀母情結中:

1、父親的形象是軟弱的、怯懦的、粗暴的、野蠻的、醜陋的;

2、父親的形象是遠離的;

3、父親的形象是完全消失的。

完滿的家庭就是壹個等邊三角形。在三元時期剛開始的時候,這個等邊三角形就缺了壹角,孩子即便想把他的情感分出壹部分投到父親身上去,也分不出去。只有緊緊的跟著母親,與母親連結在了壹起,形成了過強的母子連結——也就是戀母情結。

正常的家庭

1、完美的等邊三角形

2、父母的關系相當重要(因此從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講,我們提倡男女結合的基礎是愛)

3、孩子的付出要受到父母的回報

不正常的家庭

1、父親被推遠了:由等邊三角→等腰(直角,不規則)三角

2、由於孩子和父親遠了,只好把原本分給父親的情感分出壹部分給母親,形成過強的母子連結。

改變的方式有兩種

1、將孩子推給父親(去除過強的母子連結)

2、將孩子推向遠方(在更遠的地方形成更大的等邊三角形)

4、潛伏期:6歲——12歲

這時的孩子會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此時的他們會對性暫時失去了興趣。這時,他們多數喜歡男孩和男孩玩,女孩和女孩玩

5、生殖期:12歲以後青春期後,重新對異性產生了興趣

生殖期後,性快感就固定於性器官。

因此,我們可以用性心理發展階段論來解釋壹部分社會現象

現象壹:作風不正

當壹個深陷戀母情結的孩子長大以後……

1、母親會把兒媳當做兒子的壹部分來無視

2、母親和兒媳之間會有爭鬥(兒媳必像母親,想死死控制兒子),這時的爭鬥就是以兩個磨盤絞兒子的方式進行的,兒子很難做,兒媳也很難做。

3、往往這個男人未擺脫孩子氣,從心理上來說還是個孩子。因此,當老母親去世後,兒媳就上升為小母親,而“兒子”也進入青春期,開始希望真正的接觸異性——於是,就有了二奶和小蜜。但不會和兒媳離婚,“不能有了媳婦就忘了娘”。 ?所以說,男人並不壹定有錢就變壞,他還得有情結。

現象二:結了離,離了結,再離,再結……

若追述其早年,應該會發現其早年客體關系混亂。

即在口欲期和肛欲期,有走馬燈似的更換看護人的經歷。

這樣的孩子會在成年後,和壹個人關系好的時,心理就做好準備:“我們的關系再過不了多久就不行了。”

壹般這樣的孩子會這樣覺得“和妳打壹陣交道後,我就發現妳特好,因為妳的確就像母親那麽照顧我,我也像愛母親那樣愛妳”。可壹旦建立起關系後,這孩子心理就會備著“說不定哪天妳就要把我送走了”的想法。

因此可能真是人家把他弄走的,也可能是他自己找茬,把人家弄走的。 ?好的夫妻也會吵架,但不會提離婚。為什麽?因為其早年有穩定的客體關系的經歷——“咱倆吵歸吵,鬧歸鬧,咱還是兩口子!”

可是,對於早年客體關系混亂的人來說,只要有壹點風吹草動,那就是信號“妳看,我們的關系就要不行了”。因為他們的潛意識裏有這樣的經歷——到壹定時間被拋棄,到壹定時間被拋棄。

所以甚至有人主動打破這樣的關系——咱離婚吧!——別等妳和我離了,我主動把妳拋棄了。 ?所以說,並非人家不想好好過日子,只是潛意識裏沒有這樣的藍圖而已。

四、心理防禦機制學說

(由弗洛伊德提出,安娜·弗洛伊德整理成體系)

1、自戀性的心理防禦機制(嬰兒防禦機制)

自戀性的——嬰兒的自我認同,自我欣賞。他往往覺得自己很偉大,不會把別人的幫助當成是幫助,而認為那是自己的本事。

精神病性否認 ?妄想性投影……

2、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防禦性投影

被動攻擊(“妳讓我做事,我不好好做,就要做壞”也是被動攻擊的壹種)

疑病……

3、神經癥的心理防禦機制

壓抑 ?反向形成(“此地無銀三百兩”最典型) ?合理化……

4、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 ?升華 ?幽默 ?利他(同理心)……

我們認為根據人的生理發展大概可分為兒童、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五個階段,性心理也如此。由於不同時代的性感受不壹樣,有所了解除了自知之明外對伴侶、孩子的不同階段因材施法也會有所參考。以上說了兒童期,接下來簡單地敘述下:

少年的性雛形期

1、性潛伏期:大約7-12歲左右,稱之為“疏遠異性的性厭惡期”,這是社會文化再造的結果。在校學習形成壹個同性集團,同桌的少男少女劃界以示厭惡,這種無形分隔中使性別角色的差異進壹步明朗化,實際上男女之間形成暫時的疏遠和陌生感,聚集著日後兩性相吸的巨大內驅力。

2、牛犢戀期:10-15歲左右。主要表現為少男少女對年長異性的自然而純真的傾慕,及女性出現初潮,男性出現遺精。少年情書、紙條大多產生這個時期。家長、老師,家庭、學校、社會應該多點理解正能量去輔導,千萬不要覺得猶如洪水猛獸對待,否則會產生更加逆反的性心理。

青年的性適應期

1、青春前期:相當於中學至婚前。大多把性興趣轉向同齡的異性,渴望了解異性,接觸異性。相當多的人發生初戀,不管成功或失敗,都會在兩性性心理發展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2、青年時期:主要指結婚前至新婚的性適應階段,在性關系上開始具有倫理、情感和法律上的強烈的排他性。

中年的性成熟期

1、性愛濃烈期:從新婚至生育前,夫妻間感情濃烈,愛情專壹,性欲旺盛,性行為頻繁。

2、移情和潛伏的情感危機期:出墻、出軌高發時段,其中青年時期的學習或環境的熏陶起著很關鍵的作用。

3、深沈期:絕大多人的婚姻總是不斷克服種種困難和情感危機而走向性愛的深沈和家庭的穩定。

老年的性不衰老期

老年人生精能力下降,婦女絕經,只表明生殖功能的喪失,但並不意味著性欲和性愛需求的消失。關註老年人的性愛是社會特別是兒女壹輩年輕人不能忽視的責任,尤其是喪偶的老年人,社會應該有意識組織異性交流、交往的活動,對老年人的幸福至關重要。

是指對0?12歲的兒童進行的性啟蒙教育。性教育的初始階段。兒童性喚起能力在出生時即存在,性教育應從0歲開始。

人類的性活動並不是在生理發育成熟後才開始的。生理學證據表明,由於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影響,男嬰會產生陰莖勃起,女嬰會出現陰道潤滑現象。如果刺激3~4個月的男女嬰兒的生殖器區即會引起微笑等愉快的表現。從3歲或4歲開始,兒童對懷孕、生育、分娩、乳房等表現出興趣,有時會詢問“寶寶是哪裏來的”等問題。有時他們通過自我觀察、自我觸摸刺激生殖器產生快感,獲得不同程度的體驗,這就是兒童手淫(自慰)。有壹些兒童將這種自我行為擴展為觀看和觸摸其他兒童的生殖器,要求觀看和觸摸成人(如父母)的生殖器等,這種現象純粹是出於好奇,而並非成年人意義上的性活動,應該視為正常現象。總之,兒童的性活動常常表現為玩弄、觸摸或暴露性器官,脫衣顯露裸體,親吻、貼臉,性疑問,追究男女性器差異、排尿方式差異等。如果不能耐心解答他們的問題,或譏笑和壓抑孩子對事物的探索,將影響孩子對性的態度,並會在其後長久地存在很多年。

主要任務 壹方面指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性態度,防止產生性壓抑和性的神秘感;另壹方面幫助孩子培養正確的性別自認和性別角色意識。具體的教育內容可根據兒童各方面成長的狀況分3個階段進行,3個階段在時間上相互重疊,不能截然分開。

“撫愛式”教育(0?3歲) 這是兒童性教育的第壹個階段。這個時期,兒童主要與父母生活在壹起,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教師,理應承擔對孩子的性啟蒙職能。這個階段的性教育主要通過接觸、裸體、防止自慰行為幾個方面進行母子間的交流,在這種交流中傳達的信息對於嬰兒的身心發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這個階段給予的是壹種“撫愛式”教育,包括母愛與父愛。新生兒主要通過皮膚接觸感覺信息,以後隨著視覺、聽覺的發展逐漸認識世界。因此,嬰幼兒滿足性欲的方式與成年人不同。現代育嬰提倡母乳哺養,嬰兒吮吸母親的乳頭,得到豐富的乳汁,滿足飲食本能的需要,母親成了嬰兒的營養來源。同時吮吸可能使嬰兒產生快感,母親的乳房也是嬰兒快感的源泉,母親成了嬰兒第壹個“愛的對象”,從母親的愛護中,嬰兒產生了信賴與感情心理。

母親應多擁抱孩子,嬰兒在母親的懷抱中可以得到溫暖,獲取撫愛的體驗。因為胎兒在子宮內受到母親心跳節律的安撫及體溫的維護,壹朝分娩離開母體給新生兒帶來不適,母親的擁抱就可感到體溫與心跳的熟悉環境。這是新生兒入世後第壹次體驗到的愉悅,也是個體性感的起始。許多母親不僅經常懷抱嬰兒,而且在勞動時用背帶將嬰兒伏在背上,睡覺時母嬰同床而臥,母親輕輕拍打孩子的身體,使其安穩入睡,這些都有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是有助於樂觀情緒的發展。但是母子的這種接觸並不是成人意義上的性活動。

現代育嬰還提倡母嬰同浴,嬰兒與母親濕潤皮膚的接觸,母親用溫水輕拍在孩子的裸體上可起撫慰作用。只要室溫允許,孩子的衣服盡可能少穿,盡可能增加裸體活動的時間。

被剝奪母愛或缺少父母愛撫的兒童死亡率常較高,即使長大成人,由於這壹原因,也常常導致人際交往的障礙。

“問答式”教育(4?10歲) 這是兒童性教育的第二個階段。這個時期,孩子已進入幼兒園及小學低中年級。由於智力快速發展,語言能力迅速增長,所以發問特別多,有關性的內容提問也不少。此階段的性教育主要是回答孩子的性提問,父母與教師應坦然對待,與平時回答其他知識性問題的態度壹致。為了及時做出恰當的回答,父母與教師都應該學習壹點有關兒童性教育的知識。父母在兒童性教育中的作用是他人無法替代的,父母扮演的角色是耐心傾聽,有問必答,平等交談。幼兒園與小學教師可歸納兒童提出的問題,分門別類地主動用圖片、幻燈、錄像等方法進行教育。努力為兒童的發育成長打下盡可能紮實的基礎,以便孩子日後能夠正確理解和應對有關性方面的問題。

“順序式”教育(11?12歲) 這是兒童性教育的第三個階段。這個時期,孩子已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並進入青春期前的性發育增速期,對性的興趣增加,渴望得到性知識。這壹階段除了父母給以釋疑、關懷、指導以外,更重要的是學校應有性教育大綱,根據兒童性生理,、性心理變化的自然規律,制定符合他們年齡特點、性別特征和知識水平的性教育計劃,依據兒童身心發展序列,有目的、有順序地確定恰當的教育時機,選擇有針對性的教育內容,組織適當、多樣的教育形式,使兒童得到身體生長發育、男女性別差異、月經、遺精、情感發展、家庭組成等知識,從而能科學地認識自身變化,對性持有正確的態度。

原則 實踐證明,兒童性教育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①容許孩子的性好奇。1歲或2歲的孩子喜歡玩弄自己的性器官,尤其是男孩,壹伸手就可以摸到自己的陰莖,撫摸時又會產生壹種無法形容的舒服感,因而常常會有趣地去玩弄,就如同玩弄自己的手、腳、耳朵那樣。孩子在探索新事物時首先體驗自己的身體。這是十分自然而正常的表現。孩子長到三四歲以後,還會對異性性器官產生興趣和好奇。應該懂得,孩子對性器官的好奇,與對身體各部位器官的好奇是壹樣的,父母不必大驚小怪,更不要帶有偏見地訓斥孩子。否則,幼小的心靈中會留下這樣的印象:“性器官是不好的、汙穢的、罪惡的……”從而不利於孩子性意識的發展,甚至會造成性的壓抑。應該允許孩子的性好奇。

②順其自然地進行教育。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無論是摸耳朵、吮腳趾、玩性器官,都是出於好奇的動機,此時,應因勢利導地幫助孩子認識身體各部位的名稱:耳朵、鼻子、肚臍、陰莖……使孩子懂得身體各個器官都是自身必不可少的壹部分。如果孩子觸摸玩弄性器官,可以用玩玩具、看圖書、講故事等方式轉移孩子的註意力。稍大壹些的孩子,可以告訴他,手臟有細菌,不能吮手指,不能用手揉眼睛,也不能用手摸弄性器官。對八九歲的孩子,不僅要告訴他,玩弄性器官有時會抓破皮膚引起炎癥,還要告訴他要愛護自身的性器官,陰莖很嬌嫩、很敏感,要經常保持清潔衛生。教會孩子在每次洗澡時,把包皮翻開。讓龜頭與陰莖體連接的冠狀溝完全露出,用溫水輕輕地洗凈。3~4歲的兒童開始註意男女的區別,有的女孩子模仿男孩的小便姿勢把褲子弄濕,有的女孩指著男孩的陰莖問媽媽“為什麽我沒有這個”,也有的孩子想通過遊戲來了解男女的差別等等。此時,也是因勢利導進行性教育的好機會。可告訴孩子:男女的區別是生來就有的,男女孩子要互相友愛、尊重,偷看別人性器官是難為情的事等。對個別孩子的異常舉動,應進行個別交談、指導,切忌當眾盤問和訓斥。

③坦誠地回答孩子關於性的提問。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有關性的問題就會多起來。對於兒童的提問,正確的態度是自然、坦誠和有信心地給以正確的回答。不要回避、撒謊或責罵。兒童性教育不必講究系統性。我們的性教育壹般需要從兒童開始。現在他提的問題正好可以給他講解男女身體的差異。比如說那個問題就可以直接告訴他男女的不同。如果孩子能夠接受可以告訴他科學的名字,不能接受就告訴他那是孩子誕生的地方(陰道),這樣就直接回答我從哪裏來。當然孩子還小可以不要直接給他說那麽敏感的性。

孩子的發育階段不同,提出的問題也就不同,要根據孩子的需要和知識水平,給予他們能夠接受的性知識。壹般4歲左右的幼兒常常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對此,古今中外的許多母親,大多會采取“騙”、“回避”、“罵”等方式不予正面回答。這些做法造成的後果。壹是兒童可能因此減少對父母的信任和尊重;二是可能在孩子心靈上留下自己來歷不明的陰影;三是可能使孩子對性產生神秘感,長大後會對接受有關性知識的指導帶來障礙,包括容易從不正常的渠道接受荒誕、淫穢的說法,以至給壹生帶來危害。正確的做法是說實話,至於說到什麽程度,應根據兒童的年齡和理解力而定。

下面是壹種具體的回答,可供參考:“妳不是看見過老母雞生蛋,雞蛋可孵出小雞來嗎?媽媽肚裏也有壹種很小很小的像蛋那樣的東西,蛋又叫卵子。爸爸身體裏也會產生壹種很小很小的東西,叫做精子。爸爸的精子和媽媽的卵子結合,就變成壹個受精卵,受精卵也很小很小,但他在媽媽的子宮裏慢慢長大,大約經過10個月就會變成壹個小孩,這時他就要離開媽媽的身體,出世了,所以孩子都是媽媽生下來的。”孩子會繼續提問:“小孩是怎麽從媽媽肚子裏出世的呢?”如果反問孩子,大多數孩子會說是從肚臍裏出來的。因此母親要進行正確的解釋:“媽媽下身部位有壹條專用通道,叫做陰道,小孩是從這條通道出來的。在生孩子的時候,陰道像氣球壹樣鼓得很大,小孩就能出來了。”孩子如果繼續提問,這時仍應正確回答。要是感到孩子太小,對壹些科學知識尚不能理解,可以告訴孩子:“這裏面還有許多復雜的知識,等妳長大學到更多的知識後,就會更加明白了。”類似這樣的回答,既能夠滿足孩子的要求,又能鼓勵孩子的求知欲,是比較合理的。

④準確用詞。1?2歲的孩子經常在父母身邊,自然會看見父母的裸體,應該提倡在這個年齡段看看男女的裸體,同時告訴孩子人體各個部位的正確名稱和機能。幼兒有時會用自己特有的綽號稱呼身體的各個部位,如陰莖稱“雞雞”、乳房稱“奶奶”,對此,沒有必要強行制止,但父母最好使用標準用語。要讓兒童從幼兒時代就聽到乳房、陰莖、小便、大便、子宮、陰道、肛門、睪丸等詞語。這樣,孩子在成長中詞匯量不斷增加,和父母、醫生、朋友談話時,不會產生不便或障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