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應二戰兩男壹女的故事的影片
劇情:
除了槍聲,世界是如此的靜謐。
對於兵士,我們不知下壹刻的槍響對自己意味著什麽,在準星和上帝之間,是奇跡。
1944年, 二次大戰已是尾聲,芬蘭與蘇聯已簽訂了合約,退出了戰爭,疲憊的兵士們,已經厭倦了戰鬥,在俄羅斯的北部邊境,三個不同國籍的人因為機緣走到了壹起。
年輕的芬蘭兵士維伊科因為犯紀律而被鎖於巨石充當狙擊手,他被迫換上了德軍的制服。求生的欲望使他使盡全身解數想擺脫那鎖鏈。這是意誌的戰鬥,在壹次次嘗試後,在壹次次的失敗後,他頑強而努力
蘇軍少尉伊凡,因為遭受誣陷而被押解前去審判,但是途中遭遇轟炸,
中尉嚇得立刻趴下,伊凡對他說:是我們自己的戰機......
兩人對比的本身,我覺得充滿了時代的後覺,在人性的前提下,升華和神話早已同朽。只有著本能的人性,再也沒有了夏伯陽式的英雄,在這前提下,紅軍的指揮官的形象始終是委瑣的。這種導演主觀上的刻意在原***產主義的國家的電影中尤其利害,在意識形態上的“媚西”是上世紀90年代後的壹種原***產主義國家導演在泛人性論的話語下選擇的壹塊“敲門磚”(壹家之言,歡迎指正。)
然,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英雄的缺失和泛人性論的濫用,將使得下壹代的孩子對納粹、軸心國這些概念陷入壹種形而上的空洞。無論什麽年代,每壹個國家(好萊塢同樣如此)都需要“高大”的英雄,這是民族精神的凝聚的方式,歷史永遠是真實的存在,有著英雄的頌歌和平民的經歷。他們造就了國家的史詩,他們是必要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回到影片,在自家人的誤炸下,押解伊凡的司機和中尉被炸身亡,交叉蒙太奇展示了在另壹處維伊科的砸燎的嘗試,每壹次都是如此的不易,但是他鍥而不舍地嘗試著…
而,在邊境線上,還有著壹個斯堪的納維亞少數民族——薩阿米族的年輕婦女安娜,她獨自寂寞地住在荒無人煙的森林邊上
在路邊,她發現了奄奄壹息的蘇軍少尉伊凡和兩具屍體,女人的眼中布滿了戰爭的慘烈,那只斷腿控訴著戰爭的兇暴,此刻,這個但是她依舊平靜地掩埋了屍體,薩阿米族的安娜是堅強的,是戰爭讓原本柔軟的女子堅強起來,她們同樣用自己的存在擔當起戰爭的另壹半。
在衰敗的戰場上,無詞的歌聲中,是心靈的自覺。
善良的安娜將伊凡拖回了家,而經過不懈的努力維伊科也終於掙脫了羈絆,三個人,三個講著不同語言的人在黎明相遇。
黎明,在安娜的居處,維伊科請求她打開鎖鏈,語言不通讓維伊科十分著急,他激動地對安娜訴求。
安娜靜靜對他說:大喊大叫是打不開鎖鏈…
維伊科看見了窩棚中的伊凡,在戰場以外,兩個不同歸屬的男人相遇了。安娜平靜觀望著他們的對話,並且答應維伊科幫他解除腳鏈。安娜對維伊科講述了她四年來作為孑然壹身的女人內心的渴望和欲求,然而,語言使他們彼此無法了解對方。
伊凡想征服維伊科,但是失敗了,維伊科向他發出了和平的訊息。他極力想讓伊凡明白和平,他舉出了列夫.托爾斯泰《戰爭於和平》,陀斯妥也夫斯基、海明威《永別了,武器》。然他講述的壹切,伊凡眼巴巴望著維伊科,他壹點不明白。
時間,讓安娜喜歡上了維伊科,她的眼神充滿了渴求,他們在不知名狀的交流,維伊科對她說:現在就是壹個駝背女人我看來也是公主
布谷鳥的眼神
當我們放下我們的精神歸屬,兩個人就是兩個人,如同前蘇聯的《第四十壹個》,我們在自然中必定回返人的本身,自然而然!
聰明的維伊科建起了壹個簡易的桑那房,兩個敵對的男人,第壹次在桑那房友好地交談,可惜,他們無法明白對方在講什麽,這種隔閡十分有趣,因為只有交流才是人與人的通衢,於是,語言就是壹座金橋,壹座可以到達和解彼岸的橋。
安娜拿來擦身的草,她望著兩個健壯的男人,爐火的紅光映紅了安娜的臉龐,這也反映了安娜的心境中充滿了渴望。
又是個朝霞出現的黎明,久旱遇甘霖的安娜暢快地“歡唱”,這壹刻,人將自己交給了自然的人。寧靜的湖邊,美麗的湖光山色,有什麽比兩情相悅更美妙的呢?!
兩個人在紛爭後坐到了湖邊,維伊科講述著他對戰爭的厭惡和對詩意生活的向往。
湖水悠悠,緩緩前行,生活總是慢慢經歷和發生著……
維伊科和伊凡,發現了壹架失事的飛機,伊凡找到了飛行員的配槍,並將它匿於身後。而維伊科對女飛行員的死感到難過:女人不該打仗,真是讓人心痛。
但是,不同的背景讓他們永遠無法有著信任,語言的障礙讓他們無法明白彼此的心聲,悲劇正在降臨,誰也無法逃避!
機上的傳單使維伊科明白芬蘭和蘇聯休戰了,他告訴伊凡應該和平,並且主動想砸毀狙擊槍,但是伊凡誤解了,他以為維伊科想殺他,於是,先發制人,對維伊科打了壹槍。維伊科倒下了,等伊凡弄清了事實,他後悔不已,他將維伊科背回了安娜的居處。
神秘的招魂(撒滿的儀式)開始了,安娜試圖喚回維伊科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