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孝順父母事跡
我聽我爸爸說過壹個孝敬父母的事例。
那個人大概跟我爸年紀差不多,在壹個什麽鄉還是縣的當幹部,老家在鄉下,離工作單位很遠。騎自行車要半天到壹天的工夫。
這個人每周周末都會騎自行車回老家,不管刮風下雨。回了老家就往炕頭上壹坐,點根煙,聽他老母親嘮叨、說話。老太太七八十歲了,口齒也不太清楚,而且關心的都是些小農瑣事,還有家裏的狗跑出去了,昨天摘了筐黃瓜賣了,家裏雞不下蛋等等。他就那麽聽著,偶爾應兩聲。
跟那人在城裏的工作和他的閱歷相比,這些事情毫無意義,如果放在美國人身上,肯定會惱了。但那人壹點都不煩,盡管他也不喜歡聽。他就是坐在炕頭上,聽他媽嘮叨半天,就為陪著他媽。因為他知道他媽想他,喜歡經常能看見他;他媽也知道他兒子理解他。
就這樣,年復壹年。那人用最簡單的方法盡自己的孝心。娘兒倆往炕頭上壹坐,就開始聊。壹個說,壹個聽,簡單而悠閑。這比任何華麗詞藻所堆積出來的孝道都感人,因為它能靜靜的沁到人們的心裏去。
她壹直在做學生———尹惠玲(女,53歲,西安市革命公園退休職工)
今年53歲的尹惠玲,30年如壹日照顧婆婆。退休之後,本身也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但為了照顧老人,還是在做好兒媳婦的同時,努力的去學習再學習,當個年齡最大、涉獵最雜的好“學生”。只要與老人生活相關的,她都認真聽認真記,多方查詢了解有關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和科學的生活常識,老人的飯菜更是時常翻新……由於她體貼入微的照料,年過10
8歲的婆婆陳鳳英老人現在依然身體硬朗,五代同堂的大家庭親密而和睦,成為社區街坊的佳話。
家中三代都誇她———趙滿玲(女,43歲,閻良區荊山路小學教師)
2004年被評為“陜西省十佳好媳婦”的趙滿玲,今年又被評為“十佳孝順兒女”,笑臉之後是操勞照顧壹家三代的辛苦。婆婆早年患病在床,為方便照顧,她將公婆接到學校宿舍和自己壹起住,課間周末,盡量抽空陪伴。不但照顧老人,家中的三個小叔也要她照顧,三弟媳婦身患絕癥,家中的洗衣做飯、照看孩子,就都由她來接過……這個多次被評為學校、區級優秀教師的好園丁,在家裏,三代都誇她。
丈夫在外甭操心公婆———張新利(女,44歲,藍田縣藍天關鎮新寨村四組村民)
1983年,張新利嫁到新寨村楊家,家庭情況不好,丈夫想多賺點錢又不敢外出打工:公公患有腦血栓病,婆婆又雙目失明。“妳走吧,我壹定把公婆照顧好。”丈夫這壹出去就是半年甚至壹年,屋裏屋外就她壹人忙活,她給完全癱瘓、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餵飯、洗衣、擦身、按摩、端屎端尿,直到公公安詳去世,送葬那天,鄰裏兄長為她披紅全村人無不稱贊。對雙目失明的婆婆,她從此更細心照料,為老人買來收音機、秦腔錄音帶,晚上和老人睡在壹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梁麗莉(女,45歲,灞橋區灞橋街辦敬老院工作人員)
梁麗莉的孝順兒女稱號,是眾多老人壹起推薦的,她是很多老人***同的好兒女。敬老院的老人中90%患有癱瘓、尿失禁、腦血栓後遺癥等疾病,80多歲的黃誌傑老人,偏癱多年,經常大便不暢,看到老人痛苦的樣子,她多次給老人摳屎,老人不好意思的對她說:閨女,難為妳了,這是俺親兒女都難做到的事啊!在灞橋街辦敬老院工作的6年裏,敬老院的老人來來往往,每個都把她當成了親女兒,不僅如此,她還義務贍養了農村五保戶和社會孤寡老人13人……
給兒女做個好榜樣———孫翠琴(女,54歲,高陵縣通遠鎮火箭村村民)
“我這十幾年的命,都是兒媳婦給的。”孫翠琴的婆婆這樣說。1989年,73歲的婆婆腦血栓落下後遺癥,醫生斷言這個年紀的人最多活兩三年。孫翠琴壹聲不吭,要從病魔手裏奪回婆婆:壹日三餐,家裏的口味完全是婆婆的喜好;怕婆婆得褥瘡,她三天兩頭給老人換洗,鄰村的娘家她卻難得去壹次。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已出嫁的孫女給老人送來了收音機和磁帶,在外打工的孫子買回彩電時也要叮囑:這是給奶奶買的……
大嫂的兒女喚她“媽媽”———康秀梅(女,48歲,戶縣甘河鎮北板村村民)
公婆對她滿意的挑不出毛病,家裏同輩也是伸出大拇指。幾年前,大嫂在醫院生產時難產去世,留下壹個六歲的女兒和嗷嗷待哺的嬰兒,此時康秀梅的女兒也在繈褓中未斷奶,但她二話沒說,將兩個孩子接到自己身邊,用本該屬於女兒的乳汁哺育侄兒,幾年後,大哥再婚,但兩個孩子卻怎麽也不肯回去,他們只認康秀梅這壹個“媽”,而康秀梅也再壹次用母親的胸懷接納了他們……
婆婆好了她卻病了———張玲如(女,57歲,西安市東倉門社區工作人員)
18年前,張玲如的婆婆患腦血栓進了醫院,丈夫在外地工作,壹雙兒女上學讀書,醫院家裏兩頭跑。婆婆病情穩定回到家後,婆婆的理發、洗頭洗腳洗澡換衣,剪指甲修腳,全由她壹個人來幹,十八年來,壹直行動不便的婆婆並沒有邋遢的病態,鄰居都誇老人家精神頭越來越好,85歲的婆婆如今已能基本自理。而她卻累的頸椎有了毛病,手腕也常常疼的碗都端不動……
白發兒子感動繼母———馬世儉(男,70歲,華山社區退休職工)
馬世儉是這次評選出的孝順兒女中年紀最大的壹位,今年已70歲,頭發也有些花白了。父親去世後,對繼母壹直很尊敬的他,每天三趟飯、兩趟水,刮風下雨、酷暑嚴寒,整整送了四年,早晚還要來問候、陪老人聊聊。2001年,馬世儉把身體越來越不好的老人接到家中,老人經常頭疼昏迷,偶爾清醒時,嘴裏說不清,手指著滿頭白發的孝順兒子,只是止不住流淚。
兩家老人壹起住———王桂華(女,54歲,昆侖壹分廠退休職工)
脾氣不好的婆婆腦出血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母親又腦中風造成半癱,行走艱難。兩邊跑的王桂華太累了,索性將兩個老人都請到自己的家裏,壹起照顧,老親家互相聊天也可以解悶。但這樣卻苦了王桂華,不是母親頭疼,就是婆婆尿失禁,做飯要做雙份,幫著婆婆洗頭洗澡,還要幫助母親揉腿腳活血、室內活動……病情好轉的老人連自己的家都不願意回了,“這裏就是我們的家,不走了,跟定妳了”。
殘疾兒子醫術敬老———張煥茹(男,45歲,西安市長安東大衛生所工作)
張煥茹是參加十佳孝順兒女表彰大會時,惟壹壹位需要人攙扶的。“這樣的兒子怎麽孝順父母啊?”很多人見了他就會這樣想。確實,因小兒麻痹癥導致下肢癱瘓的他,因不能從體力上照顧父母而慚愧。父親癱瘓後,壹次從炕上翻落下來,他使盡全身力氣也沒能把父親扶上炕,父子抱頭痛哭。但他壹身醫術,從1974年起便在村合作醫療站工作,所以經常給父母針灸、按摩、熬湯藥,希望為父母減輕痛苦。村裏的老人看病,不收診斷費、掛號費、註射費、敷藥費,1995年,300多名老人聯名送來“存赤子心、獻敬老情”的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