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朝-恒溫恒玄的生平
桓溫(312~373年),字符子,譙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晉大臣。桓彜之子,桓沖之兄,娶晉明帝之女南康公主為妻。壹度執掌東晉朝政,曾三次北伐。
父親早逝,少有大誌,向往劉琨、陶侃的事跡。鹹康七年(341年),任瑯琊太守。永和元年(345年),桓溫任荊州刺史,取代庾翼兵權。次年(346年),桓溫趁成漢內部不穩之際,率軍沿長江直上,平定蜀地,漢王李勢投降,拜征西大將軍,封臨賀郡公。永和五年(349年)四月,後趙主石虎死,北方再度混亂,桓溫多次請求北伐未果。永和六年(350年),朝廷以殷浩為中軍將軍、都督五州諸軍事,委以北伐重任,以此抗衡桓溫。結果殷浩大敗而回,桓溫遂掌大權。
永和十年(354年),桓溫第壹次北伐前秦,親率步騎四萬余人,水軍直指南鄉(湖北均縣),命梁州刺史司馬勛沿子午道(秦嶺棧道,通向漢中)推進,壹路攻占上洛(陜西商縣),在陜西藍田擊破氐族苻健軍隊數萬人,進駐霸上(長安東面),苻健以數千人退守長安,當地民眾“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圖今日復見官軍!’”(《晉書》),桓溫未乘勝追擊長安,反待敵自潰,期間本想將春麥收作軍糧,但秦軍已搶先收割,晉軍糧秣不繼,被迫撤返襄陽。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溫第二次北伐,擊敗羌族姚襄,收復洛陽。隆和元年(362年),桓溫建議遷都洛陽,又建議南遷的士族返鄉,但遭到達官貴人激烈反對。前燕趁東晉君臣相互猜忌和牽制之際,重新占領洛陽。太和四年(369年),桓溫為了樹立更高的威望,決定率步騎5萬北伐前燕,壹路勢如破竹。經金城時,“見前為瑯琊時所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涕。”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說道:“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晉書》)在枋頭(今河南汲縣東北)忽逡巡不前,企圖“坐取全勝”。不久軍中絕糧,又聞前秦援兵將至,遂燒船、棄甲,自陸道撤退,鑿井而飲,行軍七百余裏,途中遭前燕騎兵伏擊,損失三萬余人,大敗而歸。
桓溫長期掌握大權,素有不臣之誌,頗羨王敦之舉。有壹次,他撫枕而嘆:“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復遺臭萬載耶?”鹹安元年(371年),率軍攻壽春(今安徽壽縣),俘斬袁瑾。枋頭敗歸後,桓溫威望大減,便聽從謀士郗超的建議想用廢立的辦法重新樹立威權。同年,桓溫廢帝司馬奕為海西公,改立司馬昱,即簡文帝,以大司馬專權。
次年,簡文帝死,遺詔由太子司馬曜繼承皇位。這就是晉孝武帝。桓溫本來以為簡文帝會把皇位讓給他,聽到這個消息十分失望,就帶兵進了建康。桓溫到達建康那天,隨身帶的將士,都是全副盔甲,手裏拿著明晃晃的武器。朝廷官員到路邊去迎接時,看到這個情景,嚇得變了臉色。桓溫請王坦之、謝安到他官邸去會見,王、謝兩人早已聽說桓溫事前在客廳的背後埋伏壹批武士,想殺掉他們。所以,王坦之到了相府,渾身出冷汗,連衣服都濕透了。謝安卻十分鎮靜。進了廳堂坐定之後,他對桓溫說:“我聽說自古以來,講道義的大將,總是把兵馬放在邊境去防備外兵入侵。桓公為什麽卻把兵士藏在壁後呢?”桓溫聽了,也有點不好意思,說:“我也是不能不防備點兒。”說著,就命令左右把後面埋伏好的兵撤去。
桓溫看到建康的士族中反對他的勢力還不小,不敢輕易動手,希望朝廷賜其九錫的願望也沒能實現。兵權由其弟桓沖接掌。不久,就病死,終年六十二歲。
桓溫死後,謝安擔任了宰相,桓溫的弟弟桓沖擔任荊州刺史,兩人同心協力輔佐晉孝武帝,東晉王朝出現了團結的氣氛。
南郡公的爵位由幼子桓玄繼任。桓玄稱帝後,追封桓溫為宣武皇帝,廟號太祖。桓玄敗死後,桓溫的後代為躲避劉裕追殺,壹部分降後秦,另壹部分逃入苗中,成為南蠻。
桓溫北伐
陶侃平定了蘇峻的叛亂以後,東晉王朝暫時獲得了安定的局面。這時候,北邊卻亂了起來。
後趙國主石虎死了以後,內部發生大亂,後趙大將冉閔稱帝,建立了魏國,歷史上稱為冉魏;鮮卑族貴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滅了冉魏。352年,氏族貴族苻健也乘機占領了關中,建立了前秦。
後趙滅亡的時候,東晉的將軍桓溫向晉穆帝(東晉的第五個皇帝)上書,要求帶兵北伐。桓溫是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他在當荊州刺史的時候,曾經進兵蜀地,滅掉了成漢,立有大功。
但是東晉王朝內部矛盾很大。晉穆帝表面上提升了桓溫的職位,實際上又猜忌他。桓溫要求北伐,晉穆帝沒有同意,卻另派了壹個殷浩帶兵北伐。
殷浩是個善於清談、軍事才能欠佳的名士。他出兵到洛陽,被羌族人打得大敗,死傷了壹萬多人馬,連糧草武器也丟光了。
桓溫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職辦罪。晉穆帝沒辦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職,同意桓溫帶兵北伐。
354年,桓溫統率晉軍四萬,從江陵出發,分兵三路,進攻長安。前秦國主苻健派兵五萬在峣關抵抗,被晉軍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帶了六千名老弱殘兵,逃回長安,挖了深溝堅守。
桓溫勝利進軍,到了灞上。長安附近的郡縣官員紛紛向晉軍投降。桓溫發出告示,要百姓安居樂業。百姓歡天喜地,都牽了牛,備了酒,到軍營慰勞。
自從西晉滅亡以後,北方百姓受盡混戰的痛苦。他們看到桓溫的晉軍,都高興地流著眼淚說:“想不到今天還能夠重新見到晉軍。”
桓溫駐兵灞上,想等關中麥子熟了的時候,派兵士搶收麥子,補充軍糧。可苻健也厲害,他料到桓溫的打算,就把沒有成熟的麥子全部割光,叫桓溫收不到壹粒麥子。
桓溫的軍糧斷了,呆不下去,只好退兵回來。但是這次北伐畢竟打了壹個大勝仗,晉穆帝把他提升為征討大都督。
以後,桓溫又進行了兩次北伐。最後壹次,進攻前燕,壹直打到枋頭(今河南浚縣西南),後來,因為被前燕切斷糧道,遭到失敗。
桓溫北伐的動機大概跟劉裕差不多,企圖籍此立威,掌握朝權。 在北伐之前,桓溫已經迫使晉廷給他加殊禮,位在諸侯王之上。很明顯,桓溫是想趁著北伐勝利的余威,回來後篡奪皇位,或者說至少是為篡位作準備,但他的運氣實在不好。
前燕當時慕容垂還在,其指揮才能眾所周知,加上桓溫本是賭徒心性,敢於冒險,偏偏此次北伐過於遲重,不聽郗超之謀,結果在連戰勝利的情況下,最後糧盡退兵,被慕容垂所敗。
桓玄是東晉名將大司馬、南郡宣武公桓溫之子,自幼為桓溫所喜愛。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寧康元年(373年),桓溫去世,遺命其弟桓沖統率軍隊,並以時年5歲的桓玄襲爵南郡公。
桓玄長大後,對自己的才能和門第頗為自負,總認為自己是英雄豪傑,然而由於其父桓溫晚年有篡位的跡象,所以朝廷壹直對他深懷戒心而不敢任用。到了23歲那年(391年),才被任命為太子洗馬。幾年後出京任義興(今江蘇宜興)太守,但還是頗覺不得誌,於是就棄官回到其封國南郡(今湖北江陵)。
東晉安帝司馬德宗隆安元年(397年),尚書仆射王國寶、建威將軍王緒倚仗當權的會稽王司馬道子,圖謀削弱各方鎮,青、兗二州刺史王恭不滿而起兵,桓玄遂慫恿荊州刺史殷仲堪響應王恭,朝廷畏懼,故殺王國寶、王緒以息事寧人。
次年(398年),桓玄向朝廷求為廣州刺史,司馬道子任命其為督交、廣二州軍事、廣州刺史,桓玄受命後卻不到職。同年,豫州刺史庾楷又因不滿其轄區被割予江州,因此起兵聲稱討伐譙王司馬尚之、江州刺史王愉,桓玄與殷仲堪及南郡相楊佺期再度響應,並再推王恭為盟主。不久,王恭因其北府兵出身的部將劉牢之叛歸朝廷而兵敗被殺,桓玄等人退兵,朝廷為表安撫,乃任命各人官職,而以桓玄為江州刺史(首府潯陽,今江西九江)。桓玄、殷仲堪、楊佺期等三人懼怕朝廷討伐,雖然相互間已生猜忌之心,但不得不合作自保,因此於潯陽正式結盟,桓玄因其家世聲望而被推為盟主,遂更加驕傲。
當時東晉的局勢,朝廷內有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相繼專權,外有桓玄等三人與劉牢之、司馬尚之割據,而京師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南壹帶,更為變民孫恩盤踞,國內大亂。隆安三年(399年),桓玄消滅荊州刺史(首府江陵,今湖北江陵)殷仲堪、雍州刺史(首府襄陽,今湖北襄陽)楊佺期二人勢力,盡占長江中遊壹帶。次年(400年),朝廷不得已乃任命桓玄為都督荊、司、雍、秦、梁、益、寧、江八州及揚、豫八郡諸軍事、後將軍、荊、江二州刺史、假節。
東晉在暫時壓制孫恩的勢力後,權臣司馬元顯決定鏟除桓玄,元興元年(402年),以手握晉軍精銳北府兵的將領劉牢之為前鋒都督出兵討伐,然而劉牢之唯恐消滅桓玄後,不能被司馬元顯所容,又打算假借桓玄的力量以除掉當政者,自己再趁機奪權,因此不戰而降。桓玄遂順利東下,進入建康,殺司馬元顯。不久,並解除劉牢之的兵權,劉牢之因此意圖叛變,事敗自縊。桓玄更矯詔以任命自己為太尉、都督中外諸軍事、揚州牧、領豫州刺史,完全掌控國政,隨即又接連誅殺北府將領,以鏟除其勢力。
元興二年(403年)二月,再矯詔自任大將軍;同年九月,更加授相國,封楚王,封地有十郡,並加九錫,準備篡位。十壹月二十壹日(陽歷為403年12月20日),東晉安帝獻上國璽,禪位於桓玄。十二月三日(陽歷為404年1月1日),桓玄正式稱帝,國號楚,改元永始。
桓玄即帝位後,好行小惠以籠絡人心,例如他親自審訊囚犯時,不管罪刑輕重,多予釋放;攔禦駕喊冤者,通常也可以得到救濟;然而為政繁瑣苛刻,又喜歡炫耀自己,官員有將詔書中“春搜”字誤繕為“春菟”,經辦人員即全被降級或免職。而桓玄又好遊玩打獵、興築宮殿,因此人心思變。
桓楚永始二年(404年)二月,以北府舊將劉裕為首的數名將領,起兵討伐桓玄。同年三月,楚軍在屢次戰敗後,桓玄不得不退出建康,並挾持安帝西逃至江陵;桓玄於逃亡後恐怕命令不被聽從,因此更加嚴刑峻罰,然而部眾反而愈加離心。
四月,桓玄在荊州重整部隊,以苻宏為前鋒,再次東下與劉毅率領的勤王軍決戰。五月,楚軍於崢嶸洲(今湖北鄂城)大敗,桓玄欲乘船逃往漢中(今陜西漢中),在江陵附近,與益州軍隊相遇,益州將領馮遷跳上桓玄坐船,抽刀向前,桓玄拔下頭上玉飾遞給馮遷,說:“妳是什麽人,竟敢殺天子?”馮遷說:“我這只是在殺天子之叛賊而已!”遂被殺。死後被其侄揚武將軍桓振謚為武悼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