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康王的歷史
楚康王,羋姓,熊氏,名昭,楚***王之子,前559年至前545年在位。 楚康王即位初期,正值晉悼公復興霸業之時,而楚國屢屢與吳國周旋,難解難分。 公元前557年,晉悼公崩逝,晉中行偃率晉師討伐楚國,並取得湛阪之戰的勝利。 公元前555年,晉國聯合鄭國、宋國、魯國以及衛國等諸侯之師,討伐齊國。諸侯之師攻入齊國境內,進而圍攻齊國都城。在楚康王即位以來,晉國聯合諸侯已經討伐了楚國的盟友秦國,此時晉國又聯合諸侯打擊另壹強國齊國,作為楚國盟友或潛在盟友的秦國齊國兩大國。在短短數年內,都遭到晉師深入國境而實力大損。但此時楚國令尹子庚仍然按兵不動。楚康王告子庚,稱自己即位五年來,久不出師,荒廢了先王的偉業。在如此嚴令下,令尹出師討伐從晉的鄭國,圍攻鄭國都城,作為支援齊國的行動。但鄭國並未屈服,而晉國在次年(公元前555年)再次討伐齊國,齊國與晉國講和。可見楚國的軍事行動效果不佳。 前548年,楚國令尹薳子馮去世,子木擔任令尹,子木隨即對楚國實施改革,整頓內政,國力有些許恢復。而晉國也在修復自欒盈之亂帶來的傷害。 前546年,晉國正卿趙文子與楚國令尹子木在宋國結盟,史稱“弭兵之會”,持續了上百年的晉楚爭霸基本結束,中原迎來和平。
宋康王,或稱宋王偃,又稱宋獻王(《荀子·王霸篇》)。戰國時期宋國君主,宋剔成君之弟。子姓,戴氏,名偃。史載戴偃堂堂壹表,“面有神光,力能屈伸鐵鉤”。剔成二十七年(前329年)戴偃以武力取得宋國君主之位,宋剔成君逃至齊國。戴偃在第十壹年時,自立為王。《史記》稱“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拓地三百余裏,西敗魏軍,取二城,滅滕(山東省滕州市),有其地。”,號稱“五千乘之勁宋”。到了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舉兵滅宋。宋王偃出亡,死在魏國的溫邑(今河南省溫縣)。 王偃的形象,在秦漢以後多有抹黑,如窮兵黷武、暴虐無道,《戰國策》說他“剖傴之背,鍥朝涉之脛”,故後人稱“桀宋”。奪封丘舍人韓憑之妻息露,《搜神記》載韓憑自殺,息露亦死,死前求合葬而不得。兩座墳墓上,忽然各長出壹棵小樹,相攀相附,結成連理。
宋朝康王,即宋高宗趙構(1107年-1187年),北宋皇帝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北宋末,代表北宋朝廷出使金營。金兵攻陷汴京,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即位,改年號為“建炎”。 趙構即位後,在金兵追擊下不斷南逃,據說,趙構有壹次在黃河北岸被金兵追逼,只剩下了他單身匹馬,後有忠臣之子李馬舍生忘死地背著他逃至河邊,又駕船過河,才幸免於難。事後,趙構為了標榜自己是真命天子,有天神相助,捏造出了“泥馬渡康王”的故事。他擔心李馬會揭穿真相,便將李馬藥啞,不久殺死了李馬。 趙構政治上昏庸無能,對金國壹味地屈膝妥協,為了達成與金的“紹興和議”,不惜殺害抗金的民族英雄嶽飛,與賣國賊秦檜壹樣臭名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