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民間故事課題素材

民間故事課題素材

民間 故事 在漫長的人類發展史上,中國走過了五千年的歷史長河,經過了壹個漫長的農耕時代,下面這些是我為大家推薦的幾篇民間故事課題素材。

民間故事課題素材1:地主的故事

 上世紀二十年代,豫南x縣城城墻下的破廟裏,住著壹群流浪兒,其中有個約七八歲的小孩子,老是跟在這群孩子的後面跑來跑去,孩子們都叫他小順。

 小順是個討飯的孩子,在這小小的縣城裏,幾乎沒有人不認得他,那是因為他多年要飯,走熟了縣城的角角落落。他不愛說話,是個孤兒,從不像有的要飯娃兒那樣刁鉆、無賴,因為他穩重、誠實,大家都可憐這小小的男孩兒,對他也就客氣了許多。天長日久,就連許多人家的狗,見了他都懶洋洋的躺在地上不想起來,象征性的吠上兩聲就又瞇上了眼睛。

 這樣的日子過了三年,小順漸漸的長大了。這天,他來到了菜市旁的裁縫鋪前,老裁縫王掌櫃說:?孩子,今天沒剩飯,只有昨天的半塊硬燒餅,妳吃嗎小順點點頭,接過燒餅道了謝轉身就要走。

 ?妳回來,孩子!?

 ?啥事?掌櫃的

 ?妳今年有十歲了吧?年齡不小了,再要飯別人會笑話的,妳願意到我家跟我學徒嗎王掌櫃笑著問。

 小順怔了壹下,?真的?那我願意!?

 就這樣,小順就跟了王掌櫃。換了衣服,理了發,像模像樣的當起了學徒。

 ?徒弟、徒弟,三年奴隸?,在當時那個年代裏,學徒是件很苦的事,每天要早起、晚睡、吃剩飯、抱孩子、倒尿壺、洗屎布,壹家的雜活都是徒弟的,挨打、受氣也是家常便飯,許多人忍受不了而逃跑。可小順沒有,他把裁縫鋪當成了自己的家,把王掌櫃兩口子當成了父母親來侍奉,很快就融入了這個家庭,他孝順、勤奮、懂事,自然沒有人外待他。長這麽大第壹次有了家的感覺,這是他夢寐以求的,因此他倍感溫暖。

 要說十歲的孩子能懂得什麽,只壹個?勤?字就彌補了他所有的不足,眼勤,勤看勤學;手勤,愛幹活,手腳麻利;腿勤,呼之即來,幹啥都跑得快;這樣的孩子誰不喜歡呢?老板娘總是喜滋滋的看著他,只恨不是親生的,就和王掌櫃商量,想收小順為義子。掌櫃說:?這事我早想過了,咱已有兩個兒子,再收小順合適嗎?再說?師徒如父子?,和自己的兒子也差不多,我看就算了吧。?從此,兩口子就把小順當成了自己的兒子,疼他愛他,毫不保留的把手藝教給他。

 轉眼兩年過去了,壹天,王掌櫃準備到武漢去,想再買壹臺縫紉機和壹些配件,有些不放心的對小順說:?我大約得三天才能回來,妳能看的住鋪面嗎?當然,妳只接活,記清尺寸就行了,敢嗎

 ? 哪有什麽不敢的,接活記清名字、地址、尺寸,有事問師娘行嗎

 ? 好!千萬謹慎小心,別惹事,看好鋪子!?

 因事情耽擱,王掌櫃直到第七天才坐上回家的輪船,心裏那個急呀!惦記著家裏的鋪子,小順還太小,真怕出點兒啥事,望著那渾濁的江水,直恨輪船跑得慢。天亮下船,雇了頭毛驢,急匆匆的往家趕。

 進得縣城,拐過兩條街,遠遠看見自家的鋪子開著,懸著的心才安穩了些。到得門前,急喚小順,那小順見是師傅,高興地壹邊對後院大喊:?師傅回來了!?壹邊蹦出來接應。師娘也慌慌張張跑了出來。

 正當這時,鄰居李二嫂領著小女兒風風火火跑了來,還真把王掌櫃嚇了壹跳。

 ?看看!這是恁家小順給做的,?她壹邊扯著女兒,壹邊拉著女兒的上衣讓王掌櫃看,?看這衣服做的,咋這麽合身、這麽漂亮,這小順才多大個孩子啊!就這麽有本事!?這連聲的誇獎才讓王掌櫃放下了心。

 ?王掌櫃,您真有眼力啊!有這麽好個孩子給妳做徒弟!真懂事兒,沒要我壹分錢啊,謝謝您?。

 王掌櫃沒說話,兩眼閃著慈祥的光,贊許的看著小順。待到晚上看了收活兒的記錄,心裏更是壹驚:這孩子啥時候學會了寫字?盡管寫的還差了些,不太端正可能是跟自己的兒子學的?這孩子!

 裁縫鋪的生意漸漸的越來越好,王掌櫃家的日子也慢慢的寬裕起來。兩個兒子都進了外地的洋學堂,老板娘也輕快了許多,時常到前面幫忙,幾年下來,竟在鄉下置了十多畝地,成了名符其實的殷實人家。小順也已長成人高馬大的小夥子,能獨當壹面的裁縫師傅。只是時局越來越亂,軍閥混戰,政權更叠,老百姓難得幾分安寧,常弄得王掌櫃眉頭緊鎖。

民間故事課題素材2:張武舉

 光緒年間,昌黎縣嶽營出了個武舉,名叫張恩。

 這個人,小時候是個苦孩子,給壹家財主扛小活。東家每天都練文習武,張恩做些牽馬墜鐙的事,也偷著學了三招兩式。

 這壹年,東家帶著他出去趕考,東家在比試跑馬 射箭 ,三箭射個壹箭沒壹箭。他對東家說:?我這樣的能上趟子試試嗎?咋不能!?張恩報名上場,跑馬三箭中了壹箭,結果考了個武學。回來後,東家對他說:?妳有了功名,大小也算個人物了,我不能用妳當夥計了,回家吧!?

 張恩知道回去沒有活路,就苦苦哀求東家把他留下。東家沒轍,只得留下他,讓他陪伴自個兒習武。

 過了壹年,東家又帶著他趕考,東家費了九牛二虎勁兒考了個武學,張恩挺容易地就考了個武舉。功名大了,東家真的不敢用他了,賞給他幾個錢,打發走了。張恩沒有回家,去了錦州,給壹家糧米店當小夥計。他沒有說出自個兒武舉的身份,跑裏跑外挺勤快。

 這壹年,糧米店貪了人命官司,壹個人吊死在糧米店門口。衙門天天催人到堂,掌櫃的們妳推我讓,都不願出堂。張恩言談話語中,很是瞧不起掌櫃的們。話傳到掌櫃的們的耳朵裏,就找到他,問他敢不敢出堂。他說敢,可是得繪他買身前後帶?補丁?的官服。掌櫃的們尥蹶子壹般跑到估衣店買了身舊官服,讓張恩穿好。張恩把懸掛在梁上的包袱取下來,吹去上面的塵土,解開,取出自個兒武舉功名的藍頂帽子,端端正正地戴上,去了官府。府官聽說來了個武舉,忙列隊迎出來,讓進大堂,給了個上座。張恩說起糧米店人命案事:?這是賴皮子官司,沒打沒罵,又沒人去逼他,他死和糧米店有啥關系府官見武舉出頭,又聽張恩的話也有點道理,就了結了這場官司,判了個糧米店無罪。

 張恩萬沒想到這功名還真頂用。糧米店老板和掌櫃的們也挺感激他,就給他掛了個三厘份的空份兒的掌櫃。打那以後,他越來越有錢了,開始在家置買田產,成了當地富戶。

民間故事課題素材3:顧禦史的 傳說

 自明宣宗繼位直至明末,太康縣計算地畝,有大畝小畝之分。小畝,壹畝是壹畝;大畝,二畝八分五厘算壹畝。這事咋回事哩?追根究底,還得從顧禦史進蘿蔔說起。 宣德年間,朱瞻基這個昏庸無能、只會享樂而不管天下百姓死活的皇帝,在壹天早朝時,他壹不講國家大事,二不問民間疾苦,卻只問群臣的家鄉都有些啥土特產。文武百官為了討得萬歲的歡心,七嘴八舌,都爭著說本地出產的稀罕物,唯有顧禦史不言不語。因為他當過皇帝的老師,天子對他十分尊重,是當朝元老級的重臣,不好與別人爭搶。等人家都說完了,皇上就問他的家鄉有啥特產。顧佐想到家鄉連年遭災,加上徭役賦稅,百姓們啼饑號寒,賣兒賣女,皇上卻如此享樂腐化,心裏非常窩火,可又不敢當面頂撞,就只好說:?我們太康盛產大蘿蔔。?萬歲說:?大蘿蔔也好,到時拿來給朕看看吧。?

 又壹日早晨,按照規定,文武百官都拿來了家鄉的特產,讓皇上過目。皇上看到各地的珍品奇物,很是歡喜。有個家住杞縣的官員,實在沒啥可進,就帶了個十八斤的大蘿蔔獻給聖上。皇帝看後,突然想起顧禦史也要獻什麽大蘿蔔,就直接點名詢問。顧佐見問,就不慌不忙地從袍袖裏拿出壹個二兩重、幹癟癟的小蘿蔔,雙手奉上。皇帝壹見,很不高興地說:?老師,妳說妳們太康縣盛產大蘿蔔,為啥妳拿的恁小哇顧佐說:?我只說俺縣的蘿蔔就夠大的啦,誰知道人家比俺的還大。就這,在俺縣還是最大的蘿蔔哩。唉!太康縣都是些硝堿薄地,看起來幾畝也頂不了人家壹畝哇!?皇上說:?妳看幾畝能頂人家壹畝哩顧佐說:?三畝能頂人家壹畝就不賴了。?皇上有點嘲諷地說:?哪能正好三畝頂壹畝哩,二畝八分五厘頂壹畝就不中嗎顧佐壹聽,慌忙跪倒,連聲說道:?中中中,謝主隆恩!遵聖諭,太康縣的土地就按二畝八分五厘算壹畝啦!?皇上說的本來是句玩笑話,不料顧佐卻已磕頭謝恩,天子說話,金口玉言,當著滿朝文武,不便改口,只得將錯就錯。從此,太康縣百姓的皇糧稅款,都按二畝八分五厘算壹畝交納。

 了正統年間,朝廷興下壹條規矩:凡莊戶人家,幾戶就得養壹匹軍馬,只許養,不許使,病了妳治,死了妳賠。人稱?義馬?。那時候顧禦史已經告老還鄉。他看到家鄉連年饑荒,百姓們窮得連牛驢都養不起,咋能養得起這?義馬?呢?黎民百姓對這事真是叫苦連天,怨聲載道。顧佐心中不平,為此專程趕到北京,面見天子。

 皇上宣他上殿,見面就問:?老師不在家頤養天年,來到京都有何要事呀顧佐說:?啟奏萬歲,臣看到分養義馬的行文以後,就匆匆趕來,奏明聖上,太康縣不能養義馬呀!?皇上問道:?各州府都能餵養,太康縣為何不能呀顧佐說:?太康縣地勢低窪,常年積水,雜草叢生,蚊子很大,是萬萬不能養義馬的。?皇帝說:?蚊子再大,還能將馬咬死不成顧佐說:?我們和那裏蚊子實在厲害,萬歲要是不信,今天我特意帶來兩只,妳壹看就知道了。?說著,他從袍袖裏拿出兩只?知了子?,又說,萬歲當心,千萬別讓它咬住了!?說罷他壹伸手,?吱?地壹聲,飛了出來,爬在滾龍柱上,又?吱?地壹聲,兩個知了子壹起飛出了金鑾殿。

 皇上壹見,大吃壹驚,連聲說道:?哎呀,這蚊子真大,厲害,厲害呀!趕快把太康的義馬免了。?顧佐趕緊磕頭謝恩。因此,太康的百姓不養義馬。

 太康縣雖被免去了 飼養 ?義馬?,但顧佐看到家鄉的苛捐雜稅還是太重,黎民百姓的生活仍然很苦,心裏不是個味兒,就又想出了個點子,在縣城顧街蓋了座小樓,樓上木料只用椽子、檁條,不使屋梁,取名?望京樓?。

 沒過多久,皇帝出巡路過太康,順便看望他的老師顧佐。顧禦史就領著聖上把他的?望京樓?前前後後、裏裏外外看了個仔細,然後在樓內落坐。顧佐說:?萬歲,我雖告老還鄉,遠離京都,還是念念不忘聖上的隆恩,為了解除思念萬歲之苦,所以才蓋了這座?望京樓?,聊以自慰。萬歲,妳看這樓蓋得如何呀皇帝心裏本來想說:?好是好,就是沒有梁?這句話,誰知話到嘴邊,又想起了自己說的?二畝八分五厘算壹畝?那句話,就上了老師的當,這次如果話壹出口,說:?沒有梁(與糧同音)?,他再壹謝恩,太康就得免糧,還得上他的當。於是就改口說:?好是好,就是少根橫棍兒!?

 這次顧禦史為太康百姓免糧的心願雖然未能實現,這座無梁樓卻因此遠近聞名,被保存了五百多年。可惜此樓到壹九六六年九月“”開始,被當作?四舊?扒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