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崆峒區的歷史文化

崆峒區的歷史文化

隴東皮影,隴東皮影又叫燈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臺演出的用具,同時也是壹種民間工藝品。舊時,隴東皮影戲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為燃料的燈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為傀儡的壹種民間影子戲。白天有太陽的時候也可演出,稱為熱影子戲。皮影戲起源很早,按隴東的民間傳說,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生下來的時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壹天,他

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壹離開窗子,他又啼哭起來。於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狀,不斷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戲也由此出現了。北宋時,影戲演出已較為普遍。 《都城紀勝》說:“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後用彩色裝皮為”。宋仁宗慶歷年間,範仲淹鎮守慶陽,當時藝人以演皮影戲犒勞將士。清末甘肅大將董福祥曾把環縣皮影戲班帶到京城為慈禧慶賀壽誕。

隴東皮影主要分布於平涼、慶陽地區各縣,集中於陜、甘、寧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帶。它的人物造型,歸納起來有生、旦、凈、末、醜五個大類。根據人物不同的身份特點,誇張它的眉、眼、鼻、嘴和胡須五個部分。從工藝上講,隴東皮影造型外輪廊以直線概括,俊俏有神,尤重圖案裝飾,著色對比強烈,頭部造型約有千余種。由於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動作,因此壹般采用五分臉,即側面表示法:壹個眉、壹只眼、壹耳垂,半面嘴鼻壹個臉。皮影的身段也用側面表示法。隴東皮影音樂深受陜西西路皮影弦板腔、碗碗腔的影響,有的班子就用以上音樂演出也有用秦腔演出的,但大多數班子以演唱隴東道情為主。

隴東皮影的刻制原料十分講究,要求以小口齒青槽期的黑毛公牛皮為佳,皮板薄厚適中,質堅而柔。在整個的制作工藝上,無論是選皮、刮皮、拓樣、針稿簇刻、著色、出汗、磚熨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馬虎。隴東皮影雕刻藝人世代相傳,雕刻刀法也非常講究,有走刀、推皮、打眼、“扣碗碗”等。以先繁後簡、先內後外的順序雕刻。早期隴東皮影只有20厘米左右高,紋樣和色彩簡單概括,往後發展,皮影高壹尺左右,著色以黑、紅、黃、綠為主。其整體造型是頭大身小(5:1),身段上窄下寬,手臂過膝。全身頭、胸、手、腿等部分用牛筋絞連,身上的若幹關節,根據動作需要,用三、五根毛竹操縱,通過燈光投影,影人在影幕上便表演出各種動作。清末,隴東皮影出現了帶有復雜圖案構成的大片布景,如“花果山”、 “金鑾殿”,稱之為“大片”, 尺寸為220-50厘米,中片亦有100厘米。

隴東皮影在我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壹頁 。

隴東窯洞,隴東窯洞源遠流長。《詩經·大雅·綿》中記載: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亶父,周文王的祖父。陶,借為掏。復,借為覆。從旁掏的洞叫覆,即窯洞或山洞;向下掏的洞叫穴。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習俗,與現在仍然存在的隴東窯洞是壹脈相承的。周人的先祖曾生活於隴東壹帶。 《史記·周本紀》載:“後稷卒,子不 立,不末 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不 以失官而奔戎狄之間。”周先祖不 奔於戎狄之間,“戎狄之間”即今隴東壹帶。

隴東的穴居窯洞,是黃土高原人文景觀的壹大土著特色。據國際著名地理學家陳正祥考證,涇河流域的黃土層厚度可達百米以上。而且這壹帶的黃土中不含砂石,十分粘牢,故而構築的窯洞相當堅固耐久。

隴東窯洞是在人工掘成的崖上,由靠地面部分縱向挖成的洞。和蓋房相比較, “崖”就是屋架。崖的組合叫“莊”、“莊子”,主要有明莊、地坑莊等七八種,地坑莊則分平地下坑和“半明半暗”。這些形式,是典型的周祖掏洞穴居的遺風。地坑莊,是先掘地成坑,坑壁即是挖窯的崖面,這種類型壹般集中於源面。地坑莊大小不等,壹般為長方形,長10丈,寬3丈,深2丈,正面土窯3孔,側面壹孔, 通道又叫洞子,下洞上箍,安裝大門。隴東人講究地氣、根氣,地坑莊處在天地的層層環抱之中,所以隴東人住地坑莊,從心底裏便有壹種安然長久的瓷實感。

隴東窯洞的修築,包含著無盡的文化,單是莊址的選擇,就要考慮背風、向陽、利水、氣暢,來去有路等多種因素。加之由穴居窯洞派生出來的窯洞影戲、火炕、轉槽、石磨等生產生活娛樂文化,可供挖掘展示的獨特的民俗很多,實在是旅遊文化中壹片未開墾的處女地 。

隴東社火,每逢過年鬧元宵,隴東人的壹件大事就是扶老攜幼,

湧上街頭看社火。社火中最精彩的是高芯子,最有陣容的是車杜火,最為得意的是馬社火。無論是高芯子、車社火還是馬社火,都是真人扮假人,或表演幾個歷史人物,或壹段戲曲場面,人物不唱、不說、不動,由座下的人、座下的車或騾馬代步,在街面上遊行展示。

隨著時代的進步,高芯子越紮材料越高級,越紮造型越奇巧,原來由大人托著小孩的徒步被拖拉機、汽車代替了,而車社火,現代人則給它起了個新名詞--彩車,更是異彩紛呈、各展風流。由於農村機械的普及,農民養的騾子和馬越來越少,少了騾子和馬,馬社火自然就不像從前那麽火爆了。

隴東獨特的地理和人文環境,造就了獨特的民間藝術。單就上面三種社火形式說,在我國戲曲的初始,就曾有過真人學假的階段,如宋代出現的“肉傀儡”。所謂“肉傀儡”,就是由成年人扛著扮著似假人的男童或女童,在街上遊行表演,成年人在下面旋轉和舞蹈。我們隴東的高芯子、車社火、馬社火實際上 就是宋代“肉傀儡”的保留或延續,其表演形式古與今是壹致的。他們往往由人扮成天神和古代名將,披甲戴盔,持名種兵器,如傀儡假人似的,乘車馬遊行。研究“肉傀儡”和高芯子、車社火、馬社火的傳承關系,對我們保留和發揚這壹獨特的民間藝術不無裨益 。

崆峒武術,從有關崆峒武術的相關史料看,武術與崆峒山有關的就是宋·《續資治通鑒長編》。記仁宗慶歷時,葛懷敏定川砦之敗,西夏之兵南下搶劫,崆峒山的僧人法淳等師徒曾在崆峒山保護了附近的群眾及禦書院,朝廷賜法淳等人紫衣。這是惟壹的根據。以後崆峒山數起數落,明初已很荒涼,初為西德王所有,以後轉給韓王才有大規模的修建。清代王輔臣之亂以後,龍門派進入崆峒山,才由僧轉道,而在各代換代之際,遺憾的是對崆峒武術再無傳載。

崆峒武術作為中華武術的壹個流派,曾頗為盛行過,然而其有關歷史淵源、內容特點、拳緣關系與拳承所及,由於歷史的變遷和崆峒山幾遭劫難,這方面的專著遺文極少,只能從有關的歷史資料中撿到片言碎語,很難反映出崆峒武術在歷史上或某壹個時代的全貌和詳細情況。 真正的崆峒武術應源於崆峒山下,涇河兩岸,隴東大地。流傳自今的五大門派十二個拳種,三百多個武術套路,各有師承,名人輩出。 據宋代鄭文寶《蕭關議》載:“高嶺崆峒,山川險阻,雄視三關,控制五原”。崆峒山壹代兵家必爭,自古以來在山下發生過多次戰爭。晉太元十九年,符登與姚興戰鬥,引兵馬入屯山;五代十六國時期赫連定居平涼,攻於可蘭(今寧夏);唐劉昌和後唐段秀實守彈箏峽,拒吐蕃,都是為了在軍事上取勝而借助這壹天險的。李白“世傳崆峒勇”,杜甫“崆峒足凱歌”就反映了崆峒山壹帶世為顯武之地。 有碑文記載的當數崆峒區白水大潘和白廟賈家窪,在清乾隆年間出過武舉。因同治年間西北回民暴動,史料毀於壹旦,現無詳細資料可考。但白水大潘武舉傳人朱文芳(因排行老五,後人稱朱老五),1956年在北京參加全國武術觀摩會獲優秀傳統項目獎,其徒潘生龍、劉長有在平涼授徒頗多。賈家窪武舉傳人賈萬忠,解放後在平涼授徒眾多。

近百年來,崆峒武術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它不僅包括崆峒山道家留傳下來的武術套路,而且還包括近百年來傳入平涼的查、華、花、炮、洪、紅、陳、楊、吳、孫太極拳,還有近30年傳入平涼的通背、劈掛、翻子、八極、八卦掌、形意拳。 道光同治年間,在社會較穩定,經濟逐步繁榮的情況下,壹些武術家不拘於在本地傳藝,而且到各地學習交流傳藝,有些來到平涼授徒。陜西涇陽人王復盛,擅長拳腳,串子(擒拿),其孫王麟武10歲習武,1956年又拜崆峒山韓道士為師,學得猴拳、棍術、鞭桿各壹套。 民國初,從河南桑坡來平涼定居的回族拳師郭景華,丁鴻奎老拳師,精查拳、槍術、刀術,技擊、散打,武功精湛。陜西涇陽人楊振綱擅長棍術。陜西人王耀東精通紅拳、炮拳、棍術,在平涼授徒頗多。 抗日戰爭前後來平涼定居的有河南桑坡回族拳師馬恒福、馬培文、白良青;甘肅臨夏人居世安;陜西西安人童天祥(回族)。特別是馬恒福、居世安、童天祥3位老先生武藝精湛,武德高尚,為發展崆峒武術做出了傑出貢獻,已被列入中華武術名人錄中。 馬恒福擅長查拳、炮捶、技擊,套路內容完整豐富,其中包括基本功十路彈腿,查拳十路,炮拳十五路,槍、刀、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耙等兵器及徒手,器械對練。集體演練套路各為十路,演練起來結構緊湊,剛勁有力,瀟灑大方。 居世安擅長紅拳、六合燕青拳、槍術、棍術,尤其陳式太極拳小架,得河南溫縣陳家溝名師陳鴻烈真傳,演練起來剛柔相濟,美觀大方。 童天祥擅長華拳、花拳、劍術、棍術,80余歲時表演壹套八仙拳,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其中高難動作朝天瞪,單雙叉十分到位,令人折服。 3位老先生來平涼定居,壹生授徒眾多,為崆峒武術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時,在平涼授徒傳武的,除前面提到的外,還有蘇寶珊、魏琦、張學義。

抗日戰爭時期是平涼武術向前發展的壹個轉折點,它為崆峒武術的發展奠定了新的武學內容,1980年以來在平涼傳授武術的有潘生龍、劉長有、童世英(回族),孫聯英、馬明星(回族)等,授徒眾多。頗有建樹的為童世英、孫聯英、馬明星(回族)。 經初步調查統計,今天的“崆峒武術”內容包括崆峒山道家流傳下來的武術套路和北派武術的12個拳種(查、華、花、炮、洪、紅、通臂、通背、八極、太極、形意、八卦掌),300多個武術套路,深受群眾喜愛。較為流行的套路有60多個。徒手有彈腿、二、四、五、九路查拳、少林捶、八步轉、八仙拳、三路花拳、落花拳、六合拳、通背拳、燕青拳、小洪拳、大洪拳、關東紅拳、劈掛拳、翻子拳、八極拳、形意拳、八卦掌、陳式小架、大架太極拳、楊式太極拳等。棍術有二、三、四路查棍、神槍棍、八虎棍、進山棍、四門棍、四明棍、西域條子棍、水箱條子棍、盤龍棍、鐵牛棍、蒲曇棍、子棍等。刀術有二、三、四路查刀、青龍刀、六合刀、劈掛刀、滾躺刀、雙刀等。劍術有二、四路查劍、青萍劍、龍行劍、串龍劍、青龍劍、雙劍、陳式太極劍、太極十三劍等。鞭桿有白虎鞭、黑虎鞭、黑虎出洞鞭、紫金鞭、換手鞭、纏海鞭等。槍術有鎖口槍、五虎斷門槍、高家槍、趙家槍、梨花槍、金槍、六合槍等。軟器械有二節棍、三節棍、九節鞭、流星錘、繩鏢。在農村還流行有大連枷、小連枷、雙連枷等。對練有四、五、九路查拳對解、單雙刀進槍、棍進槍、雙拐進槍、樸刀進槍、板凳進槍、槍進槍、棍打醉漢、對刺劍等。

崆峒武術中,武林英傑輩出,代代有傳人,除了上面提到的楊振綱、郭景華、馬恒福、居世安、童天祥等老壹輩外,當代有建樹者也不乏其人,如童世英、甄慶平、馬繼良、拜少寶、孫聯英、李恒達、馬明星等,均參加過國家級武術運動會和觀摩運動會,其中:童世英、拜少寶名譽武壇。童世英、馬明星為平涼市國家級武術六段。張學義、李振虎、馬明星1983年被國體委授予全國千名優秀武術輔導員。潘生龍、祁有仁、李俊發、朱廣明、朱沛霖、李小芳、張存柱、張國良、馬衛紅、者紅霞、於金龍、蘭明哲等多次代表平涼市參加省級武術運動會,取得了好成績,為平涼人民爭得了榮譽。 崆峒武術是祖國古老的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之壹,也是中國武術重要的組成部分,研究和探討崆峒武術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要全面深入地挖掘整理這壹歷史悠久和內容豐富的文化遺產,不但需要市上有關部門大力協助和支持,更需要政府組建成立“崆峒武術館”,並盡快相應組建民間“崆峒武術研究會”和“崆峒武術協會”群眾團體,旨在弘揚崆峒武術,把崆峒武術推向全國,推向世界,從而為平涼市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發揮其應有的帶動作用。崆峒武術創始於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組成部分。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並稱為我國著名三大武術流派。始祖於飛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學藝,後隱居崆峒山習道研藝,其第十代掌派燕飛霞,曾在1956年北京全國武術觀摩賽時獲冠軍。97年隨中國武術團出國緬甸表演,獲劍、槍、拳、掌和拂塵五項冠軍。1959年離開崆峒先後在新疆、上海、南京、無錫、廣州等傳授弟子,名揚海內。崆峒武術傳統源遠流長,據《爾雅?釋地》載:“空同之人武”。唐代李白詩:“世傳崆峒勇”、杜甫詩:“崆峒足凱歌”。道教武術講究關系密切。它以保護宗教和強身健體為宗旨,經代代相傳發展至今。崆峒武術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強功力為目的,其拳路有五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和神拳門五大門,每門又有十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還有留傳下來的各種秘譜,為進壹步弘揚和發展崆峒武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崆峒派武術吸收了少林、峨嵋、武當武術的精華,在其手法,套路、技擊功夫上成為壹體,講究實打、實拿、以技擊強身健體和增加功力為目的。崆峒派武術特點是“奇兵”(兵器),它不屬於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種各樣,小巧玲瓏,攜帶方便,不易被對方發現,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勝。崆峒派武術飛練分五大門,從初級到高級依次為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每門有十五六套拳術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幾樣“奇兵”。除此,還有壹套先天十八羅漢手,此拳是達摩所創的少林母拳,作為崆峒派武術的基本功來練習。崆峒派武術的飛龍門是初級門,套路有飛龍拳、飛龍掌、飛龍刀、飛龍槍、飛龍劍、飛龍鏟、飛龍棍、飛龍雙鞭等。追魂門和奪命門與飛龍門內容相似,只是壹級比壹級技高壹籌。醉門是功夫較深的壹門,有些功夫屬於絕技,如醉雙劍、“醉八仙”堪稱拳中之王,有躍、翻、撲、騰等高難動作,變化莫測,復雜驚險,不易掌握。神門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實,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術出神入化,登峰造極的功夫 。

崆峒文物,崆峒是甘肅省文物大市,歷史悠久,

文物豐富,歷史年代齊全。崆峒區博物館珍藏文物2491件,其中國家壹級文物11件,二級文物64件。在這些文物中既有新、舊石器時代的產物,也有商、周時代的銅器以及出土的歷代陶器及瓷器、古字畫等,商代的銅爵,西漢的銅燈,戰國的銅簋,西周早期的銅鼎,新石器時代的白彩尖底瓶等都是館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豆腐腦,豆腐腦 是壹種極嫩的豆腐,用壹把扁平的勺子盛到碗裏,然後加鹵。鹵是由黃花、木耳、口蘑、肉絲加團粉熬成。有回、漢之分。老豆腐和豆腐腦極相似,靠鍋底部分呈面筋狀。

孜然羊小腿,風味特色: 滋味濃鮮,原汁原味,外香裏嫩,滑順爽口 。

水餃,風味特色: 外軟裏嫩,皮簿見餡,味鮮可口 。

康健鹵肉,風味特色: 以傳統工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色澤紅潤,油而不膩,甜美爽口。

羊肉泡饃,已有六十年經營歷史,是獨特的伊斯蘭風味食品。平涼羊肉泡漠選取料羊,也叫站羊,肉質肥嫩可口,采取“單走”,即羊肉和泡饃分別送上,肉湯清而不膩,鮮而不膻,輔以香油、油潑辣子、香菜、大蒜。吃過的人們贊美:“口越吃越小,筷子越吃越粗。”飯後壹碗“三泡臺”蓋碗茶,令人心曠神怡,美食之樂,油然而生。羊肉性熱,含高蛋白成份,老幼皆宜,經常食用,可健身壯體,實屬冬令大補佳品 。

平涼燒雞,風味特色: 具有雞體肥大,造型美觀,色澤金黃,燜爛脫骨、爽口不膩,鮮嫩濃香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