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其驤的人物生平
1911年2月25日,譚其驤出生於浙江嘉興書香門第,祖父中過舉人,清朝末年曾任嘉興府學堂監督。父親譚新潤考取秀才後,因科舉廢除,去日本學習鐵道專業,回國後在京奉鐵路任站長,不久即因病去職南歸,以後曾任《嘉興日報》主編,是著名的南社成員。家庭對譚其驤的求學方向和專業並不幹預。大學壹年級時他讀社會系,二年級讀中文系,三年級又改讀外文系,到三年級入學第三周後才定下來轉入歷史系。家庭環境對造就他既有紮實的傳統文化基礎,又善於吸收新的科學知識、不斷追求真理的學風,是不無影響的,他選擇了中國歷史地理學這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也不是偶然的。譚其驤在2歲時就隨父親回到家鄉,以後進家塾、小學、秀州中學。因不滿秀州中學這所教會學校對學生的無理處置,高中未畢業就憤然離校,到上海考入上海大學,那時他才15歲。
1926年,肄業於秀州中學,1926年—1932年,進上海大學社會系。
1927年,轉入上海暨南大學中文系;次年轉入外文系,旋轉歷史系。
1927年四壹二事變後上海大學被封,他只得轉入暨南大學。轉入歷史系後,他的才華受到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的賞識。在潘光旦的影響下,他對中國歷史時期的移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時寫下了壹篇六萬多字的論文《中國移民史要》。
1930年,畢業於上海暨南大學歷史系。同年進入北平燕京大學研究院,師從顧頡剛先生。
1932年,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同年春,任北平圖書館員、輔仁大學兼任講師,後又兼燕京大學、北京大學講師。
1932年,譚其驤曾與清華、北大等校壹些歷史系同道,發起組織北平史學會。在中山公園召開成立大會,邀請顧(頡剛)先生、陳垣、鄧之誠、蕭壹山等史學名流參加,連同會員壹百多人,影響頗大。會議由譚其驤任主席,黃現蟠、朱士嘉為記錄。並擬聘陳垣、陳寅格、陳受頤、顧頡剛、鄧之誠、陶希聖、洪業、胡適等18人組成編輯委員會,定於1933年元旦出版會刊。
1932年春,離研究生畢業還有半年,譚其驤就已寫好論文,由伯父新嘉先生介紹,進北平圖書館當館員。他當年就在輔仁大學兼課,次年起又相繼在燕京大學、北大等學校兼任講師。同時在《史學年報》、《燕京學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很有見地的論文,在學術界聲譽鵲起。
1934年在北京中山公園邀請顧先生、陳垣、鄧之誠、蕭壹山等史學名流參加,連同會員壹百多人,宣布成立大會。同年譚其驤又與顧頡剛發起成立禹貢學會任理事。同年發起成立中國地理學會,曾任理事、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1934年協助顧頡剛創辦《禹貢》半月刊,籌備成立禹貢學會。
1935年後,他辭去圖書館的職務,專在大學教書。是年秋至翌年夏曾到廣州學海書院任導師。1936年秋回到北平,任燕京大學、清華大學兩校的兼任講師。
1935年,在廣州學海書院任導師,次年仍回北平,先後在燕京、清華大學任教。
1940年初,至貴州浙江大學史地系任副教授、教授。
1940年春,到貴州浙江大學任史地系副教授,1942年任教授。
1946年,隨浙大回到杭州,並給上海暨南大學兼課。
1950年,浙江大學停辦歷史系,他轉到上海復旦大學任教授。
1954年,起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1957—1982年任系主任,兼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室主任。
1955年,經吳晗推薦,到北京主持《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繪;1982年起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至1986年。
1959年3月,郭沫若的《論曹操》壹文在《文匯報》發表。其後,譚其驤發表了商榷文章。在商榷文章中,譚其驤列舉了古人對曹操的評價也是有毀有譽,甚至連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中的評價,也幾乎是全盤接受了曹魏本朝臣子王沈的話。至於小說戲曲中都說曹操壞,不說他好,那又是歷史小說、歷史劇是否要符合於歷史事實的問題,也不是翻案不翻案的問題。
20世紀60年代以來,譚其驤明確提出,歷史地理學的組成部分、研究對象與現代地理是完全壹致的,但由於這些現象發生在過去,研究時不能不運用歷史學的方法,必須重視文獻資料和前人成果。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即後來的院士),是唯壹的文科學部委員。
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歷史地理專業博士生導師。
1981—1985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歷任中國歷史學會常務理事,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上海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中國地方史誌協會顧問,國家教委中小學教材編審委員會顧問,《中華人民***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編委會副主任兼總編輯,《歷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主任兼歷史地理分冊主編,《歷史地理》主編等職。
1982年至逝世,他又主持了《中華人民***和國國家歷史地圖集》的編繪,這將是壹部包括歷史人文和自然兩方面十多個專題圖組上千幅地圖的巨型地圖集,將在近年出版。
1982—1986年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曾當選為3—5屆全國人大代表。
1983年,加入中國***產黨。
198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長水集》(上、下冊),收錄了他1982年前的主要論文,1994年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長水集續編》。譚其驤弟子葛劍雄在整理其遺著資料的基礎上,撰寫了《悠悠長水──譚其驤前傳》和《悠悠長水-譚其驤後傳》,先後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0年,改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2年8月28日,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