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名醫識庸醫文言文

名醫識庸醫文言文

1. 庸醫文言文翻譯

有醫者,自稱善外科。以裨將陣回,中流矢,深入膜內,延使治,乃持剪剪去管,跪而請謝。裨將曰:“鏃在膜內須亟治。”醫曰:“此內科事,不意並責我。”

譯文:有個醫生,自稱精通外科。有壹位副將從戰場下來,被流矢(亂箭)射中,深入皮肉裏,請這個醫生來治療。這醫生手持剪子,剪掉了箭桿,跪在地上請求獎賞。副將說:“金屬箭頭還在皮肉裏,必須趕緊治療。”醫生說:“取肉內的箭頭是內科的事,沒想到也壹起要求我來治療。”

延 請

管 箭桿

謝 獎賞

2. 神醫妙術文言文

原文:元頏博士話唐時中表間有壹婦人,從夫南中效官,曾誤食壹蟲,常疑之,由是成疾,頻療不愈。

京城醫者知其所患,乃請主人姨奶中謹密者壹人預戒之曰:“今以藥吐瀉,但以盤盂盛之。當吐之時,但言有壹小蝦蟆走去,然切勿令娘子知之,是誑語也。”

其奶仆遵之,此疾永除。又說有壹少年眼中常見壹小鏡子,醫工趙卿診之,與少年期來晨以魚膾奉候。

少年及期赴之,延於閣子內,且令從容,俟客退後方得攀接。俄而設臺子,止施壹甌芥醋,更無他味。

卿亦未出。迨禺中久候不至,少年饑甚,且聞醋香,不免輕啜之,逡巡又啜之,覺胸中豁然,眼花不見,因竭甌啜之。

趙卿探知方出,少年以啜醋慚謝,卿曰:“郎君先因吃太多,非醬醋不快。又有魚鱗在胸中,所以眼花。

適來所備醬醋,只欲郎君因饑以啜之,果愈此疾。烹鮮之會乃權誑也,請退謀餐。”

他妙多斯類,非庸醫所及也。翻譯:在元頏與中表之間有壹位婦女跟隨丈夫來到南中,她曾經誤吃壹條蟲子,心中老犯疑,因此而得病,不斷地治療,病也不見好轉。

又請京城這位醫生看視,這位醫生知道他患病的原因,就請奶媽中與她親近又慎重小心的人,事先告誡她說:"現在用藥讓她吐泄,用盤盂裝著,在她吐的時候,只說有壹小蝦蟆逃走了,但是千萬不能告訴她是在欺騙她。她的奶媽遵從醫囑,她的病就地去掉了。

又,有壹少年,常感覺有壹小鏡子在眼前晃動,讓醫生趙卿給他診治。趙卿和少年約會,說第二天早晨用生魚片招待他,少年如期赴約。

少年被引進到裏面,並且告訴他要耐心等待不要著急,等客人走了以後就來見他。不壹會兒在他面前又擺上壹臺桌,上面放上壹小盆芥醋,再就沒有別的食物了,趙卿也沒出來。

少年壹直等到將近中午。等了這麽長時間,趙卿也沒有來。

少年非常餓了,又聞到醋的香味,忍不住輕輕喝了壹小口。猶豫壹下又喝了壹口,這時少年頓覺心中開闊,眼睛也不花了,於是把盆中的醋全喝光了。

趙卿知道他把醋全喝了這才從裏面出來。少年因為喝了醋。

很不好意思地向趙卿道謝。趙卿說:"小夥子,以前妳因為吃生魚片太多,醬醋放得不適量,還有魚鱗留在胸中,所以妳就眼花。

剛才所以準備醬醋,是只想讓妳因饑餓,把它喝了,果然治好這病。說吃鮮魚片的約會,是騙妳的。

請回去吃早飯吧。"趙卿有很多象這類有趣的事,不是普通醫生可以做到的。

3. 贊美醫術和醫德的文章

為什麽想寫關於醫德的文章呢?雖然我在臨床工作,但我曾經也做過病人,也在病床上得到醫生的診治,經歷過悉心治病的良醫,也經歷過為開貴藥拿回扣的庸醫。

但更多的是,經常從媒體上看到見到醫德敗壞的醫生如何借看病而謀財,甚至於為財而不顧病人安危。為什麽會有500萬元的天價醫療費,為什麽醫患關系會緊張,其根源是什麽?除開體制因素,病人因素以及經濟因素之外,其中壹條就是某些醫生醫德的敗壞。

醫生從事這個職業是為財而來的嗎?不是,絕對不是。作為壹名醫生,自古都是聖潔的。

古人用懸壺濟世來形容醫生,因為尊重把醫生和高官壹樣稱為“大夫”。醫生是救死扶傷的,是救人性命的。

也就是說,醫生天生是辛苦勞碌的命,他必需時時考慮病患的生命與疾病。從醫是壹件大顯神通辛苦的工作,而且,這件工作不可能賺得大錢。

為醫發了財的,或者是醫術極高,病人擁門,積累自多;或者是貪財之輩,為錢而醫;或者是從另外途徑得到了財。如果考醫科或者中醫大學的這些學子們想的是將來為醫可以多賺些錢的話,那麽,最好去學做生意吧,這樣至少可以少害幾條命。

拿病人的命來謀財,這是世間極惡的事情,萬萬不可!中醫很講究醫德。我認為,醫德是醫生的靈魂,也是從醫者積累善根的必要條件。

醫德的高低直接決定了醫術的高低。試看中國兩千年來的歷代名醫,無不在醫德上狠下功夫。

可以這樣說,名醫之所以成名,首先是醫德高,然後醫術才高。醫德是醫術進步的基礎與保證。

沒有高尚的醫德作奠基,為醫者即使再如何努力,其醫術也永遠不可能達到極致。為什麽?我認為,極致的醫術需要用高尚的醫德來培養,二者相輔相成。

我們經常說“道德”,“道德”,有道必需有德。醫德高,然後醫道才可能會高。

剛開始學醫的人可能不會太重視醫德的修養,好象不需要醫德,醫術壹樣在進步。但到了壹定的層次之後,為醫者的醫術就會遲滯不前了。

這是什麽原因呢?如果排除智力的原因,最根本的因素在於醫德沒有跟上來。可以這樣說,學醫學到某個層次之後,就要求為醫者心存善念,胸懷仁義,以培養醫德。

隨著醫德的提高,醫術自然會更上壹層樓的。關於醫德,歷史上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唐代的大醫孫思邈。

他被後人稱為藥王,是壹位心懷疾苦,慈悲天下的大醫。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說的,他認為,“人命至重,貴於千金,壹方濟之,德逾於此”,因此以“千金”命名其書,叫《備急千金要方》以及《千金翼方》。

他專門寫了壹篇《大醫精誠》,來討論為醫者應該具備的道德素質。並且把它冠於篇首,開宗明義地提出為醫者要有醫德修養,要發揚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

“精”,是指醫術要精湛。他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藝能之難精”,批評當時那些“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的庸醫,諄諄告誡學醫的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

“誠”,即品德要高尚。孫思邈勸告學醫的人首先應該立下大誌,無欲無求,應該舍己救人,“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舍靈之苦”。

其次在診治上要切實做到“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讓我們回顧壹下《大醫精誠》的這段話:“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壹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兇,護惜身命。

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淒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壹心赴救,無作工夫行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之則是含靈鉅賊。”

這段話非常精彩,也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壹位大醫所應該具備的仁心善念。它是為醫者修養醫德的最高典範,也是最重要的行為準則,凡為醫者都應該把這段話背誦在心,時時默念,時時自我警示。

我自己的體會,默誦這段話時可以定心安神,可以除煩忘憂,特別是為醫忙累,心情煩躁時,想壹想這段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不信的朋友何妨壹試。

近年來,因為每天忙於臨證,且夜晚要頗多讀書,思考臨床得失,花在修行的功夫就少了許多,深以為苦惱。前不久我與壹位修行的朋友討論我的苦惱,朋友說,不對呀,妳壹心為病人著想,壹心幫助病人,其實就是修行呀,而且是非常高深的修行。

這樣修行下去壹定會得到善果的,千萬不要放棄喲。壹語而驚醒夢中人。

是呀,為善即是修行,幫助別人自然積累功德。中國有句俗話說: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說的是壹樣的道理。我認為,今生有機會從醫,本來就是善根積累的結果。

如果能借此機會,認真提高醫德,並由此日日精進,提高醫術,則可以為善更多,得大善果。如果不珍惜這個機會,借為醫來大肆謀財,就可能因此而錯失良機,墜入魔道。

為善得善,為惡得惡。如何培養醫德,我認為除了自戒自醒之外,可以精讀朱子的《四書章句集註》這本書。

作為中國人,壹定要掌握儒家思想,這本書就是儒家思想的精華。其中關於仁、義與德的問題談得非常之多,對於醫生提高醫德極有好處。

特別是搞中醫的人,壹定要把這本書讀個透,領悟。

4. 這篇文言文的閱讀答案和全文翻譯

翻譯:明代的名醫戴原禮曾經到京城,聽說有壹個醫生

非常高明,治病總是非常見效,(於是)親自前往觀看。偶然間看到壹個求得藥的人已經離開了,那個醫生追出來告訴他說:臨煎藥時(要往裏面)加壹塊錫。”戴原禮聽了以後心裏感到奇怪,便恭敬的問那個醫生是什麽緣故,醫生說:這只是古代的藥方罷了。他竟然不知道古方是“餳”,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當今的平庸的醫生每每妄稱自己對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連錫、餳都分不清楚的人罷了!

走:跑 故:原因,緣故

這個故事是說當時的庸醫理解古方錫和餳都分不清楚,輕則影響醫療效果,重則傷及性命,

啟發:這個故事不僅引人發笑,更啟人深思。諷刺壹些不高明的醫生。它說明了讀文言文時“識字”的問題是十分重要的。醫生分不清醫書的錫、餳,輕則影響醫療效果,重則傷及性命;我們讀文言文的時候,對識字、辨字決不能掉以輕心、壹知半解、不懂裝懂、自以為是,不然也很可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在學習和工作中造成失誤。本文還諷刺了那些盲目從眾,聽信傳言,去看庸醫的百姓

5. 名醫薛雪 文言文翻譯

翻譯:

吳門有壹名醫,名叫薛雪,自號壹瓢。性格孤傲。公卿貴族邀請他,他也不會去,但是如果我生病了,不請他,他也會來。

乙亥年春天,我在蘇州,廚師王小余染病不愈,正準備蓋棺的時候,薛醫生來了。當時天色已晚,便點上燭火照明。

他看了之後笑著說:“已經死了啊。但是我生來喜歡與死神作戰,或許還能取勝呢!”便拿出壹丸藥,與石菖蒲磨成的汁混合在壹起,然後命車馬夫中力氣大的人用鐵筷撬開廚師的牙齒灌進去。

小余已經斷了氣,閉著眼睛,藥灌下去,汩汩作響,似咽非咽,似吐非吐。薛囑咐說;“派人好好照料,天明時分便可以醒來。”到天明,果然如期所說。

又服用了兩劑藥,便病愈了。乙酉年冬天,我又前往蘇州。當時又有壹廚師張慶得了癲狂病,把日光認作白雪,有輕微的痰出,肚痛難耐。

看了很多醫生均無效。薛雪來了,用手撫摸著張慶的臉,上下打量,然後說:“是冷痧。刮壹下便好,不用診脈。”

果然如其所說,身體出惡了掌大的黑斑,刮後便好了。我很是佩服。醫生卻說:“我行醫就如足下寫詩,靠靈感和感覺。”這就是說別人是於家中成長起來,而我是天外飛仙。”

出自:《怪醫薛雪》是壹篇創作於清代的文言文,主要講述了吳門壹個名字叫做薛雪的奇怪醫生的故事,贊揚了他的高尚品格。

原文:

吳門名醫薛雪,自號壹瓢,性孤傲。公卿邀之不肯往;而予有疾,則不招自至。乙亥春,余在蘇州,庖人王小余病疫不起,將閉棺而君來。

天已晚,燭照之,笑曰:“死矣!然吾好與疫鬼戰,恐怕勝亦未可知。”出藥壹丸,搗石菖蒲汁調和,命輿夫有力者用鐵箸鍥其齒灌之。

小余目閉氣絕,喉汩汩然,似咽似吐。薛囑曰:“好遣人視之,雞鳴時當有聲。”已而果然。再服二劑而病起。乙酉冬,余又往蘇州,有廚人張慶者,得狂易之病。

認日光為雪,啖少許,腸痛欲裂,諸醫不效。薛至,袖手向張臉上下視,曰:“此冷痧也,壹刮而愈,不必診脈。”如其言,身現黑瘢如掌大,亦即霍然。

擴展資料:

乾隆年間,與薛氏齊名的還有名醫葉天士,兩個皆精於醫道,俱擅治溫病,惟彼有相輕之嫌,常互相攻擊。據傳,歷史上曾有“掃葉莊”與“踏雪齋”這壹杏林傳聞。

事情是這樣的:有個更夫患水腫病,求薛氏診治,薛氏認為該患已病入膏肓,便推辭未治。更夫回家時,暈倒在路旁。

正巧被葉天士發現,經過診查,認為該病是因為更夫常年受有毒的蚊香熏染而成,經精心調治後病愈。更夫將此事告之眾人,壹時間州城裏人人皆曉。

薛氏得知後,對葉天士又嫉妒又惱火,深感體面有失,聲譽受毀,遂決計與葉氏比個雌雄,以挽回面子。為此,自名所居為“掃葉莊”,並手書匾額懸掛門首。

此事被葉氏得知,極為憤怒,本來二人就互不相讓,此時更是怒火上沖,立即應戰,草書橫匾“踏雪齋”於書齋門首,以表對薛雪絕不示弱。

正在兩者躍躍欲試,準備爭個高低上的時候,葉氏的老母忽然病倒,雖經葉氏精心醫治,仍不見好轉,葉氏深為焦慮。

薛氏的家弟與葉氏平日要好,便將葉母的病情告訴了薛雪,薛氏詳知病情後,認為其病毒陽明經證,非重用白虎湯不能撲滅其熊熊之火,生石膏須用至二斤方能奏效。

薛弟將哥哥的意見告與葉天士,葉氏方恍然大悟,急煎重劑白虎湯,服後果然病痊。事後,葉氏非常佩服薛氏的醫術,便將往日的積怨壹拋,主動登門拜訪薛雪。

薛氏倍受感動,深感內疚,當即摘下“掃葉莊”那塊橫匾,表示了歉意。從此,兩位名家互相學習,***同研究,同為祖國醫學的溫病學說做出了重大貢獻。

薛雪對濕熱病的研究,突出了濕邪與熱邪相合為病的特點,抓住了濕熱二邪輕重不同的要害,並結合臟腑、三焦、表裏等辨證方法,使之融為壹體。

解決了濕熱病的證型辨析,有利於臨床應用。在治療上,雖然有溫化、清瀉、清熱祛濕諸大法,同時又有補陽、益氣、養陰、生津諸法的配伍。

然其用藥時時註意到清熱不礙濕,祛濕不助熱,扶正不礙祛邪,祛邪當註意扶正等方面。治療不拘泥於固定成方,體現了濕熱病治療的特點,成為後世治療濕熱病的規矩,影響極其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