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博物館在哪裏?婺源具體有哪些景點
婺源博物館,位於婺源縣文宮北路,是全國重點博物館和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婺源博物館創建於1953年,新館於2007年12月竣工。新館主體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近代徽派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展廳面積6000多平方米。展館現設有婺源千年、茶鄉美人、工藝珍品、硯珠、明清書畫、當代藝術等六個專題展館,反映了婺源這個古徽州的歷史風貌和人文典故。婺源博物館有壹萬多件文物,僅國家壹級文物就有幾十件。
龍脈,江灣,婺源,,像壹個安靜的女人在水中。其文化性格源於徽州,民間稱之為龍。江灣是AAAA國家旅遊區,是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壹顆明珠。千年古鎮江灣,享有美麗的鐘靈,文風正盛。從宋代到清代,這裏有38位文人、學者、官員。明代抗日名將蔣伊琳、宮廷禦醫蔣易、清代樸學大師江永、民國教育家蔣謙、偉大的澤民。傳世著作19部,92部,其中15部161卷選於《四庫全書》年。千年古鎮江灣鑲嵌在金鳳靈修和清溪碧荷之間。
北部後龍山聚落向東蜿蜒,山上林木蔥郁,其仙人橋是古人實踐風水理論的傑出範例;南側梨園河呈太極圖中的S形,自東向西蜿蜒曲折。有保存完好的俞師傅、忠縣第等明清官居,有滕家舊宅、唐培新等徽商住宅,有江永講堂,有東河、南關、西庵、北窯四家古門亭,有嶽武穆修建的嶽飛橋,有明代的劍泉井等李坑李坑,原名梨園,位於56公裏外的婺源縣沱川鄉。該村始建於北宋末年,村民喜好讀書,崇尚讀齋藤優子之書,遵齋藤優子之教,守齋藤優子之禮,被學者譽為理學之源。
幾百年來,在這個偏僻的小山村,秉承著刻苦學習、刻苦鉆研的精神,人才輩出。七品以上官員36人,包括商茂衡、大理寺啟源、司馬、知府俞子儀等,其中進士16人,進士92人,著作達333冊582卷,其中《四庫全書》收錄5冊78卷。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明朝崇禎年間廣州知府於子儀、明朝天啟年間吏部官員於茂恒、明朝萬歷年間戶部右侍郎兼工部俞茂學、清朝順治年間司馬舒威、清朝道光年間茶商於憲輝等。這些古建築做工精致,布局科學合理,冬暖夏涼。它們是生態文明的翡翠,是建築藝術的博覽園,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百個民俗文化村之壹。
王口王口村,位於婺源東北部,古稱永川,因地處雙河交匯處。它是以畢王水的名字命名的。宋大觀三年(1110),孫氏第九代大夫高玉移居婺源,在此建村。這是壹個古老的徽州村落,俞是這裏的主要家族。王口村,四面環水,風景秀麗,山川靈氣,人傑地靈。這裏是古徽州的惠秀鐘靈之地。
歷史上有14位科舉狀元,73位七品以上的官員,9位以文采斐然著稱的人所寫的27本書,還有壹大批來自五湖四海的徽商傅家。明清時期,它是徽州和饒的物資集散地
十八裏古巷中散落的古山林、古碼頭、古商業街、古巷、古祠堂、眾多的官宅、商宅、民居、書屋保存完好,至今仍保留著明清的歷史風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和深厚的回族文化淵源。王口作為皖南古民居項目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2002年,王口被評為中國民俗文化村、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2005年被申報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俞氏宗祠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被國內古建築專家譽為建築藝術的寶庫。古老的王口村正以其生態和文化魅力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李坑李坑是壹個以李姓為主的古村落,距婺源縣城12公裏。李鏗文風自古以來盛極壹時,人才輩出。從宋代到清代,官員富豪數百人,村裏文人留下了29部傳世書籍。南宋時,有壹個狀元叫李誌成。
這個村莊被群山環繞,風景優美。明清時期的古建築遍布全村,民居沿溪而建,依山而立,白墻黛瓦,高低不平;村裏的街巷與溪流相連,九曲曲折折;青石寶路縱橫交錯,數十座石橋、木橋、磚橋連接兩岸,還有兩溪碧水、楊柳蝴蝶、雙橋疊鎖、蛟泉浸月、道觀鐘聲響、仙橋郁秀,其中構築了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畫卷,是婺源精品線上壹顆璀璨的明珠。山翔雲山景區位於婺源旅遊東線,距縣城14公裏,距小橋流水人家李坑2公裏。是旅遊東線上的壹顆綠色明珠。
景區四周青山環繞,竹木繁茂。放眼古村落,飛檐走角,粉墻黛瓦;看著河邊的星星,纏繞在腰間的玉帶。其間古樹迎客,臨江攬勝,古石灘,紅軍巖,黃蓮寺,千年古剎等。以及眾多人文景觀的歷史遺跡,會讓妳領略到中國最美鄉村的風采,仿佛置身於畫中世界仙鏡與山水。
臥龍谷大貢山,又名三田字大貢山,位於皖贛邊界,婺源北部屏障,屬黃山余脈。清代詩人王詢說:清風嶺大開眼界,九州立於擊鼓峰前,涵蓋三百裏,平分吳楚兩源。它也是吳楚汾源的屋頂,鄱陽湖樂安河和錢塘江新安江的分水嶺。群山環繞,群峰林立,森林覆蓋率高達90.7%,高峰海拔800-1600米,主峰雷谷尖海拔1629.8米,巍峨雄偉,俯瞰平川,為全縣最高峰。現已對外開放的臥龍谷,是壹處具有獨特景觀價值和完全原始風貌的高山峽谷景區。這是金庸筆下的人間天堂.臥龍谷春天山花爛漫,夏天郁郁蔥蔥,秋天紅楓染,冬天玉雕。景區四季變換不同顏色,高山峽谷瀑布成群,飛龍吐玉。五顏六色的水池連在壹起,相映成趣。
整個景區和九寨溝海子的彩池差不多。這樣就有了紫色的山,綠色的樹,白色的瀑布,五顏六色的深潭。江西省婺源縣靈源洞森林公園是1993年經原國家林業部批準的國家級森林公園,1995年經省政府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占地約30平方公裏,是集自然和人文景觀於壹體的風景區。這是
更有唐代以來遊客書寫的墨跡2000余處,如嶽在此、吳在此、唐太宗十壹年的程魯攀、明代戴的摩崖石刻等。彩虹橋隨著世界各地旅遊業的發展,人們不可能在壹生中遊覽所有的旅遊目的地。旅遊專家告訴人們:妳應該遊覽世界上罕見的旅遊景點,盡量避免類似的地方,提高旅遊質量,成為真正的旅行者。
那麽,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彩虹橋就是這樣壹個令人向往的旅遊目的地。彩虹橋是中國歷史上絕版的廊橋。彩虹橋是中國最古老的廊橋。建於南宋時期(1137年),規模最大,為米,全長140米。它是中國最完整、設計最科學的廊橋,被許多媒體譽為中國最美的廊橋。彩虹橋是中國最美鄉村婺源的標誌性建築。婺源千百年來屬於古徽州,文化、建築、民俗、美食都屬於徽州。從古村落的角度來看,西遞、宏村已經成為世界級的文化遺產,是皖南古村落的代表。
婺源的任何壹個村落都很難代表自己的特色,而彩虹橋是惠州,甚至是中國唯壹的壹座橋。它是徽州文化不可或缺的壹部分,是婺源的標誌,也是婺源的標誌性建築。木制設計的壹部分反映了哲學思想。越簡單越實用,越容易繼承和延續。彩虹橋的橋面是木質的,不可能永遠保存。它面臨自然腐爛。我們的祖先考慮到以後的維護,所以整個橋沒有雕刻,做工粗糙,不清晰。使用隨時可用的普通木匠來建造它,只要它厚實、結實、耐用。因此,800多年來。
古往今來都在進行維修,充分體現了越簡單實用的手藝越容易繼承和延續的哲學思想。彩虹橋的木質部分是古人圍繞方便後人維修而設計的。彩虹橋是婺源民俗文化的集中體現。從和尚布施到完成,用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完工時,壹條明亮的彩虹掛在西邊。當地人認為這是壹個極好的預兆,所以它被命名為彩虹橋。她的寓意:所有踏上這座橋的路人和商旅人士,就像踩在壹條吉祥美麗的彩虹上,他們會有壹生的好運。寄托古人的祝福。彩虹橋西岸是通往饒州首府的古驛道。
離橋十米遠,有壹條四米寬的小河溝。古人建了壹座石拱橋,名曰鄧雲橋,是登彩雲之橋。與鄧雲橋彩虹橋的名稱相結合,體現了婺源橋文化的精髓:祈求好運和發展。所以在古代,文人回鄉赴任,要在這兩座橋上走壹走,在藍天上走壹走,爬壹爬彩虹,就能登頂了。同學們,來北京考試,壹定要走壹走,踩踩綠雲,爬爬彩虹,高舉頭把交椅,踏上仕途,光宗耀祖;徽商們,在妳們離開之前,壹定要去走壹走,走壹走綠雲,爬壹爬彩虹,希望生意興隆,妳們能衣錦還鄉。
在古代,彩虹橋是周邊地區的人求之不得的地方。虹橋防洪系統的設計是古代婺源人民智慧的結晶。彩虹橋建在最寬的江面上,流速最慢,對橋的影響較小。橋墩設計成半船形,可以分解洪水的沖擊力;橋墩之間的距離根據河床的流速設置。流速最大的地方,橋墩間距最大,有利於泄洪。在橋的下遊30米處將修建壹座石壩,以提高水位,減緩洪水的流速,保護古橋。彩虹橋之美,是婺源人運用山水文化的集中體現。婺源古人講究
彩虹橋是婺源最吸引媒體、影視人的地方。截至目前,全國已有數百家媒體對彩虹橋進行了報道。她拍過電影《登大鄣山》,《方輿勝覽》,《閃閃的紅星》,《魂牽柳河鎮》,《鄉村女教師》,《丁香》,《我心永遠》,《星火》 上海0000。攝影師和畫家最受啟發的地方,每年春秋兩季都有大量攝影師來彩虹橋進行創作。她的美麗形象遍布全世界。新金陵畫派著名畫家朱奎,曾在央視《來的都是客》欄目中亮相,到彩虹橋尋找靈感,使其畫風驟變,成為大師。彩虹橋是壹座浪漫的古橋。
那是妳做夢的地方。踩著吉祥美好的彩虹,留下難忘的故事。四堰村四溪離堰村1華裏。該村建於南宋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村子依山傍水,鑲嵌在金鳳靈修和清溪碧河的自然風光中。房子社區與自然環境巧妙結合,山川錯落有致。這裏風景如畫,意境優美。明代村口的通濟橋和如來佛柱是古村落水口建築群的遺跡;中、清時期,村裏的商人住宅有鎮遠堂、成裕堂、承德堂、孝友堂等。三雕(磚雕、石雕、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體現了徽州民居的建築特色。
清代的銀倉房屋,如今已不多見;古色古香的徐靜廳花房,是喝茶、打遊戲、吟詩作畫的理想場所;於招待所的格子門上,鐫刻著由九十六個不同壽字組成的壽圖,堪稱上乘木雕。1987年,福建電視臺選擇此地拍攝電視劇《夢回青河》。四喜景區,農家旅館,可容納100人。亞洲最大的野生鴛鴦棲息地鴛鴦湖占地2300畝,蓄水1348萬立方米。湖區環境優雅甜美,山青水綠,湖清如玉。這裏是寧靜的綠色世界,是超級多塵之地,也是亞洲最大的野生鴛鴦越冬棲息地。被國內外媒體譽為生態奇觀。壹池天池水,萬山群峰。天上滿是雲,彩虹在飛。每年深秋初冬,鴛鴦兩千多對。帶兒女從遙遠的北方飛來,他們的笑聲給大自然增添了無限詩意。
它們時而在水面上嬉戲,時而竊竊私語,它們的紅嘴綠羽毛像花壹樣在碧波上綻放,讓它們非常相愛,快樂無比。泛舟鴛鴦湖,欣賞風景如畫!文山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位於婺源縣南部,東距縣城29公裏,西距景德鎮80公裏。景區2平方公裏,主峰海拔315米。因為朱的祖墳就埋在半山腰上,所以取名文公山。群山蒼翠,周圍是10萬畝闊葉林海,森林覆蓋率達95%。森林裏有金貓、鹿、金雉等野生動物。朱的祖墳位於西北面向東南,墓室是用石頭砌成的。那是南宋紹興二十年的春天。
朱第壹次回鄉掃墓時,種了二十四棵杉樹,寓意二十四孝。歷經800多年風雨,現存16棵樹。最高的有38.7米,有江南松王集團的美譽。其他景觀還有慶忌亭、古驛道、壹級橋、仿竹亭等。1985年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婺源是朱的故鄉。不遊文公山,不能算婺源。小琪古樹高屋低,夕陽遠近山,林頂如煙,村外流水如環。如果婺源是壹個綠色的大公園,那麽小七村就是壹個奇妙的景觀。明清時期雅致的民居,蜿蜒幽靜的街巷,青石板鋪成的驛道,蜿蜒曲折的街道
小七古樹名木觀賞園匯集了千余棵古樟樹、中國珍稀樹種大葉潤楠和紅豆杉。江南,國家壹級樹種。它不僅是小七先民崇尚綠色、重視和保護環境的有力證據,也為今天的小七增添了壹些靈氣,讓遊客感受到大自然的可愛。小村交通便利,油路直通景區。大型停車場、牌樓、水口公園、松年橋餐廳及各種木、竹結構建築是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的休閑場所,可同時容納400余人吃、住、行、娛。享受農家樂,吃農家飯,住農家樂,體驗農家樂生活。從黎明開始親近自然是妳的理想選擇。
雁田在鴛鴦湖和彩虹橋之間,寬闊的柏油路延伸出去。壹路上樓房相連,青山相連,村中炊煙裊裊,雞犬相聞。過了車家路鄉政府,轉眼間壹幅美麗的田園風光展現在壹棵遮陰的巨大樟樹下。這是鹽田古樟民俗園。按照公元《風調雨順中國》年,北宋甲子年964年,嚴田建村。該村創始人李德鑾取村名鹽田,意為學田,嚴治家。雁田是李知幾的故鄉。李,南宋貞元(1154)年間進士。他在大理寺做官,是右侍郎。閻古丈民俗園占地40畝,俯瞰農村村舍,依山傍水,古樹古藤,亭臺樓閣,蒼穹雲影。
可以看到大樟樹、小溪、古石橋、老油坊、豆腐坊、深古井、長壽泉、水車礁、花園漁塘、方石桌、盆景園、雜貨店、茶亭、魚池屋等。田家嶂民俗園的主要景觀有:古嶂、樹德橋、魚池人家、休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