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小說家劉鶚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劉鶚(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說家。譜名震遠,原名孟鵬,字雲摶、公約。後更名鶚,字鐵雲(劉鐵雲),又字公約,號老殘。署名鴻都百煉生。漢族,江蘇丹徒(今鎮江市)人,寄籍山陽(今江蘇淮安區)。劉鶚自青年時期拜從太谷學派李光(龍川)之後,終生主張以教養為大綱,發展經濟生產,富而後教,養民為本的太谷學說。他壹生從事實業,投資教育,為的就是能夠實現太谷學派教養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屢敗屢戰、堅韌不拔,太谷學派的思想可以說是他的精神支柱。
劉鶚名人名言句子:
人人好公,則天下太平;人人營私,則天下大亂。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
啟朱唇,發皓齒。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新鶯出谷,乳燕歸巢。 抑揚頓挫。百變不窮。
停了數分鐘時,簾子裏面出來壹個姑娘,約有十六七歲,長長鴨蛋臉兒,梳了壹個抓髻,戴了壹副銀耳環,穿了壹件藍布外褂兒壹條藍褲子,都是黑布鑲滾的。雖是粗布衣裳,倒也十分潔凈。
四面荷花三面柳,壹城山色半城湖。
敘景狀物,時有可觀。
萬家流血頂染猩紅。
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於匣也。
驪龍雙珠光照琴瑟,犀牛壹角聲葉箜篌。
那雙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寶珠,如白水銀裏頭養著兩丸黑水銀。
五臟六腑裏,像熨鬥熨過,無壹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壹個毛孔不暢快。
同君壹席話,勝讀十年書。
明代小說家羅懋登名人名言大全羅懋登[明](公元壹五九六年前後在世),明代小說家,字登之,號二南裏人,生卒年、籍貫不詳,約明神宗萬歷中前後在世,主要活動在萬歷年間。生平不甚可考。
羅懋登名人名言:
壹寸光陰壹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釃剩酒,臥斜陽,滿拚三萬六千場。而今白發三千丈,還記得年來三寶太監下西洋。
今者東事倥傯,何如西戎即序。
秋半高懸千裏月,夜深寒浸壹天星。
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春盡綠莎迷輦道,雨多蒼薺上宮墻。遙知汴水東流畔,更有平蕪與夕陽。
無修無證,無礙無說,無眾生可度,無菩提可人。
諸法空相,無舍無受,無無舍,無無受。
吾本來茲土,傳法覺迷津。壹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年深日久,淡者相宜,鹹者相反。
壹念虛,念念虛;壹心證,心心證。
貪根不拔,苦樹常在,這卻不消。
左有山嶽翚,右有河海形,燥則河清海宴,潤則浪滾濤翻。
觀盡世人千萬劫,苦熬苦煎,自磨自折,獨成正果。
體長八尺,十指纖纖,唇似抹朱,面如傅粉。
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頂上光明直沖千百丈,爾時在無上跏跌。
妳看他何等的逍遙快活,何等的種因受果!
說個要字兒倒在卯,只是錢字又不在行。
國開兜率在西方,號作中天凈梵王,妙相端居金色界,神通大放玉毫光。閻浮檀水心無染,優缽曇花體自香。率土蒼生皈仰久,茫茫苦海泛慈航。
生在西天舍衛國剎利王家,養下地來,便就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湧金蓮華,捧住他兩只腳,他便指天劃地,作獅子吼聲。
王澤下衰,文武將墜,尼父挺生,海嶽標異。祖述憲章,有德無位。
山色經年青未改,水流竟日聽無聲。
春到人間景異常,無邊花柳競芬芳。香車寶馬閑來往,引卻東風入醉鄉。
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壹吳敬梓名人名言大全摘抄吳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壹,安徽全椒人。字敏軒,號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敘》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號粒民印),吳敬梓生於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卒於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歲(壹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贛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產揮霍俱盡,時或至於絕糧。雍正十三年(公元壹七三五年),巡撫趙國轔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延試。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誌建先賢祠於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於客中。
吳敬梓名人名言:
英雄出少年。
清官難斷家務事。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文章是代聖人立言,有個壹定規矩,比不得那些雜覽,可以隨手亂做。所以壹篇文章,不但看出這個人的富貴福澤,並可以看出國運的盛衰。
以仁義服人,何人不服。
公而忘私,國而忘家。
天上神仙府,人間宰相家。
瞞天討價,就地還錢。
老鼠尾巴上害癤子,出膿也不多。
夫妻無隔宿之仇。
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與其出壹個斫消元氣的進士,不如出壹個培養陰鷙的通儒。
見義不為,是為無勇。
好男不吃分家飯,好女不穿嫁時衣。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讀書好,耕田好,學習便好;創業難,守城難,知難不難。
魏朝劉邵名人名言大全摘抄劉邵,字孔才,魏朝廣平邯鄲(今位於河北省邯鄲市)人,生於漢靈帝建寧年間(168年-172年),卒於魏齊王正始年間(240年-249年)。漢獻帝時入仕,初為廣平吏,歷官太子舍人、秘書郎等,魏朝之後,曾擔任尚書郎、散騎侍郎、陳留太守等。後曾受爵關內侯,死後則追贈光祿勛。 劉邵學問詳博,通覽群書,曾經執經講學。編有類書《皇覽》,參與制定《新律》。著有《樂論》《許都賦》《洛都賦》等,著作多已亡佚。目前僅見《人物誌》、《趙都賦》、《上都官考課疏》(收入於《全三國文》中)。
劉邵名人名言:
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質也。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之本也。
若道不平淡,與壹材同好,則壹材處權,而眾材失任矣。
是謂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
其蔽也,知進而不退,或離正以自全。
故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容矣;已達也,為寵愛之所嘉。
故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忌;已試也,為上下之所憚。
法家之業,本於制度,待乎成功而效。
其為業也,無弊而常顯,故為世之所貴。
故其未達也,為眾人之所進;既達也,為上下之所敬。
清節之業,著於儀容,發於德行;未用而章,其道順而有化。
人君之能異於此:故臣以自任為能,君以用人為能;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所能不同,故能君眾材也。
故或能言而不能行,或能行而不能言;至於國體之人,能言能行,故為眾材之雋也。
凡偏材之人,皆壹味之美;故長於辦壹官,而短於為壹國。
夫人材不同,能各有異:有自任之能,有立法使人之能,有消息辨護之能,以德教師人之能,有行事使人譴讓之能,有司察紏摘之能,有權奇之能,有威猛之能。
以實理寬急論辨之,則當言大小異宜,不當言能大不能小也。
急小之人,宜理百裏,使事辦於己。
凡所謂能大而不能小,其語出於性有寬急;性有寬急,故宜有大小。
人材有能大而不能小,猶函牛之鼎不可以烹雞;愚以為此非名也。
厲直剛毅,材在矯正,失在激訐。
質而不縵,文而不繢;能威能懷,能辨能訥;變化無方,以達為節。
壹至壹違,謂之間雜;間雜,無恒之人也。
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
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材之人,以德為目;兼德之人,更為美號。
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精,勇怯之勢在於筋,強弱之植在於骨,躁靜之決在於氣,慘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態度之動在於容,緩急之狀在於言。
物生有形,形有神精;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性之所盡,九質之征也。
中庸之質,異於此類:五常既備,包以淡味,五質內充,五精外章。
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
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勇膽之精,曄然以強;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
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
故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心質休決;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
故明白之士,達動之機,而暗於玄機;玄慮之人,識靜之原,而困於速捷。
聰明者,陰陽之精。陰陽清和,則中睿外明;聖人淳耀,能兼二美。
觀人察質,必先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
中和之質,必平淡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
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壹以為質,稟陰陽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
情性之理,甚微而玄;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
是以敢依聖訓,誌序人物,庶以補綴遺忘;惟博識君子,裁覽其義焉。
察其所安,觀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天功既成,則並受名譽。
知人誠智,則眾材得其序,而庶績之業興矣。
夫聖賢之所美,莫美乎聰明;聰明之所貴,莫貴乎知人。
是謂主道得而臣道序,官不易方,而太平用成。若道不平淡,與壹材同用好,則壹材處權,而眾材失任矣。
蓋人流之業,十有二焉:有清節家,有法家,有術家,有國體,有器能,有臧否,有伎倆,有智意,有文章,有儒學,有口辨,有雄傑。
天地隨氣而變化,充盈之氣有損益之變通,此為合道之理。以法令控制事理之端正,此為行事之理。以禮教化而因事制宜,此為合義之理。知人之情而知關鍵與機變,此為合情之理。
夫人材不同,能各有異。
然雖有變構,猶有所得;若說而不難,各陳所見,則莫知所由矣。
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則以為不解。人情莫不諱不解,諱不解則怒構矣。
凡人心有所思,則耳且不能聽,是故並思俱說,競相制止,欲人之聽己。
不善難者,淩而激之,雖欲顧藉,其勢無由。其勢無由,則妄構矣。
盛難之時,其誤難迫;故善難者,征之使還。
善難者,務釋事本;不善難者,舍本而理末。舍本而理末,則辭構矣。
理勝者,正白黑以廣論,釋微妙而通之。辭勝者,破正理以求異,求異則正失矣。
夫辯,有理勝,有辭勝。
有漫談陳說,似有流行者。 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 有回說合意,似若贊解者。 有處後持長,從眾所安,似能聽斷者。 有避難不應,似若有余,而實不知者。 有慕通口解,似悅而不懌者。 有因勝情失,窮而稱妙,跌則掎跖,實求兩解,似理不可屈者。
所謂性有九偏,各從其心之所可以為理。
抗厲之人,不能回撓;論法直則括處而公正,說變通則否戾而不入。
剛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論大體則弘博而高遠,歷纖理則宕往而疏越。
四家之明既異,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
質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質性警徹,權略機捷,能理煩速,事理之家也;質性和平,能論禮教,辯其得失,義禮之家也;質性機解,推情原意,能適其變,情理之家也。
質於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見理,理足成家。
四理不同,其於才也,須明而章,明待質而行。
人情樞機,情之理也。
夫理有四部,明有四家,情有九偏,流有七似,說有三失,難有六構,通有八能。
夫理多品則難通,人材異則情詭;情詭難通,則理失而事違也。
夫建事立義,莫不須理而定;及其論難,鮮能定之。
思心壹至,不聞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