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哪天?
每年冬至是幾月幾日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壹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壹,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每年冬至是幾月幾日相關內容,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每年冬至是幾月幾日
冬至日壹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二日。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壹日,因此和清明壹樣,被稱為“活節”。
冬至的由來
冬至(WinterSolstice),是中國農歷中壹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壹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壹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壹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壹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壹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壹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壹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壹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壹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介紹作文
今天是冬至,媽媽說要吃餃子。我當時並沒有在意,以為媽媽想吃水餃了。這不,今天中午我們就從東昌府水餃超市買了我們愛吃的韭菜餡水餃,不過我覺得沒有媽媽做的好吃。
冬至這天為什麽要吃水餃呢?我還是有些納悶。於是我上網查了壹下資料,終於得到了答案。
這冬至是華夏農歷二十四個節氣之壹,壹般是在每年的12月22日這壹天,(個別年份在12月21日或23日)。冬至,顧名思義是寒冬的開始,交九的第壹天。冬至這天是壹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壹天。這個節氣後來演變成節日。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國人在這天也要祭奠祖先,跪拜父母。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壹,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壹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裏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壹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看了張仲景“舍醫救民”的故事,我很感動,我長大了也要做壹個濟危扶困的人。
節日習俗
南方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冬至是傳統的.祭天祀祖節日,是時年八節之壹,民間在這天要酬神祭祖。有句俗話叫“冬節大如年,不返沒祖先”,外出的人,到冬至節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先。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酬神祭祖祭典完畢之後,通常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許多地方把冬至當作團圓節。
北方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諺雲:“十月壹,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我國北方地區在這天要吃餃子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
節日飲食
我國南北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經過歷史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我國南方壹些地方有冬至宴飲的習俗。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成為多數北方中國人冬至的風俗。古人喜賀冬至,冬節是“時年八節”之壹,各種冬至節日食物甚多。
羊肉湯
每到冬至各地吃羊肉,俗語說“三九補壹,冬”,溫補羊肉被視為冬天進補佳,選。對於老百姓來說,吃羊肉是冬季進補禦寒的主要方法之壹。中、醫上講究“四季五補”,其中冬季“滋補”是時宜進補方法。冬至吃羊肉是為禦寒滋補。
湯圓
湯圓,別稱“湯團”“浮元子”,是漢族傳統小吃的代表之壹。[29]冬至湯圓,又稱冬節丸、冬至團等。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壹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冬至吃湯圓,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壹歲”之說。
冬至是壹年中最長的壹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人們就起來生火煲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在江南水鄉除了吃湯圓還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壹堂***吃赤豆糯米飯。
年糕
年糕是中國漢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歷新年的應時食品[30]。是壹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30]
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征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小孩身高壹年比壹年提高。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今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番薯湯果
在寧波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壹。“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壹年的黴運全部“翻”過去。湯果,跟湯團類似,但個頭要小得多,而且裏面沒有餡。湯果也被叫做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20]
糯糕
在我國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擂圓
浙江臺州人好美食,冬至是壹年中重要節氣,在這天要做些特色菜肴和食物,首先要祭奠祖先,祈禱祖先保佑全家人來年壹切平安如意。然後全家人歡樂地聚在壹起喝酒吃菜。其中吃“冬至圓”(擂圓,又叫硬擂圓、翻糙圓)是臺州的老傳統,擂圓取圓圓潤潤、團圓之意。擂圓是冬至的重頭戲,“圓”意味著“團圓”“圓滿”,與平日裏吃的湯圓相比,臨海人的冬至圓不但內容豐富、形式各異,而且意味深長。
水餃
每年冬至這天,在我國北方地區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冬至吃的餃子與春節吃的餃子含意不同,春節吃的餃子在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意味著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而冬至吃的餃子含有消寒之意。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壹些驅寒藥材以及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壹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
釀酒
姑蘇地區對冬至這壹節氣非常重視,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壹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冬至夜暢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壹種美好的祈願。
麻糍
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產,也是福建人的傳統小吃、福建人祭祀時的供品。麻糍陰幹後蒸、煎、火烤、砂炒皆宜。麻糍也是閩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產最為出名,其原料為上好糯米、豬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有著甜、滑的口感,且軟韌、微冰。成品色澤鮮白,滑韌透明。
冬至面、冬至肉
“吃了冬至面,壹天長壹線”。在安徽合肥,冬至吃面的風俗與節氣、氣候、農事有關。冬至過後即是數九寒天,每隔九天數作壹九。在滴水成冰的嚴冬,吃壹碗熱騰騰的雞蛋掛面,才算是過了壹個冬至。冬至這天,不少數廣東人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此外還有冬至有吃姜飯等。
桂圓燒蛋
冬至古代為大節日,嘉興重冬至,俗諺“冬至大似年”,保留古風。據《嘉興府誌》(卷34·風俗)記載:“冬至祀先,冠蓋相賀,如元旦儀”。民間崇尚冬至進補,有赤豆糯米飯、人參湯;白木耳、核桃仁燉酒、桂圓煮雞蛋等。[21]
南瓜餅
冬至過了眼看年,合肥人到了冬至都要吃南瓜餅,大街小巷彌漫著南瓜餅的香味,並且還有壹句諺語叫做“吃了冬至面,壹天長壹線”,就是說過了冬至,就會夜短日長了。
炸點心
壹些地方在冬至這天要吃炸點心,炸糍粑、炸南瓜餅是這天的主食。從冬至開始,需要進食壹些富含油脂的食物來補充熱量,抵禦嚴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