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中醫養生 - 關於體育教學的

關於體育教學的

我心中的理想體育(1) 朱永新 [轉帖]

體育是力量的角逐,兩軍對壘,誰能逐鹿問鼎,讓人驚心動魄;

體育是智慧的較量,用兵布陣,誰有錦囊妙計,使人捉摸不定;

體育是美麗的展示,剛柔兼具,誰更技高壹籌,給人賞心悅目。

從古羅馬競技場上奴隸間的角鬥,到現代奧運會賽場上運動員們的競爭,體育從來都是人類社會的興奮點,也從來都成為教育的關註點。

隨著人類歷史的進化,隨著社會進步和文明的發展,體育在人類發展中的地位和使命也在不斷變化,體育的功能和價值也正不斷走向成熟和完善。尤其是現時代,對人的素質與身心和諧發展的要求,使得體育日益蓬勃發展,體育對社會文明和人們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但是,在學校中,體育的性質與功能卻發生了不少偏移與弱化,在升學應試的壓力之下,體育在壹些學校成為可有可無的“小課”或裝演門面的“花瓶”,體育僅僅滿足於傳授技藝與增進體能,體育的精神意義和體育的崇高境界卻被淡化和遺忘了,這無疑使體育走進了死胡同。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體育,呼喚我們心中的理想體育。

第壹,我心中的理想體育,應該能體現奧林匹克精神,培養學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強”,並能完善自我,體現人性之崇高。

不斷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不斷追求新的成就及新的突破,這是人類本性的反映,而這壹本性因體育運動得以展現和弘揚,又因奧林匹克的存在和發展而得以提高和升華。奧運會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強”,它是由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創始人顧拜旦的好友法國巴黎阿奎埃爾修道院院長迪東神甫提出來的,後顧拜旦借用於奧林匹克運動。1920年國際奧委會將其正式確認為奧林匹克格言,並在安特衛普第7屆奧運會上首次使用。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對無窮偉力的無限向往,向人類能力的極限不斷挑戰,正是競技運動所體現的價值,也是奧林匹克所要追求的目標。

在西方的文化觀念裏,肉體和精神是不可分離的。沒有強健的肉體,就難以有堅強的精神。為了讓堅強的精神能夠寄寓強健的肉體,就有了“馬拉松”,有了“擲鐵餅”,也有了“鬥牛”、拳擊、摔跤……。正是這些在我們看來近乎殘忍的體育運動項目中,人的競技精神、奮鬥精神、冒險精神、創新精神等得以培養和展現。當登山探險隊拿生命做抵押,征服了壹座山峰又去征服另壹座山峰時,當長江第壹漂的壯士將自己扔進驚濤駭浪之中時,當蹦極運動員縱身跳下萬丈懸崖時,當舉重運動員打破世界紀錄又向新的目標挺進時,他們是要幹什麽?他們的目標只有壹個,就是“更快、更高、更強”。競技選手們這種永無止境的追求,每0.01秒的提高,每壹個新技術動作的出現,每壹場精彩的表演,都是這種精神的集中表現和生動寫照。而這種精神,難道不是現代社會所要提倡和弘揚的嗎?難道不是人類生存與發展所必備的嗎?

這種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對於成長中的學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斷地追求卓越、挑戰自我,才能作出非凡的成就,才能擁有輝煌的人生。“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不僅是郎平為澳克瑪所說的廣告詞,更是中國女排精神的寫照,也是這位優秀運動員和教練員的人生寫真。在體育教學中,鼓勵學生向“更快、更高、更強”沖擊,鼓勵學生不斷向上、進取,在某種意義上比形成某些體育技能,獲得某些體育成績更重要。

追求“更快、更高、更強”,向人類能力的極限挑戰,這是奧林匹克運動所要提倡的精神,但不是唯壹目標。現代奧林匹克運動著重體現的是壹種人文精神,它表現為尊重人性、人權、人的本質,它以身體活動的方式提倡關心人、尊重人的價值。在人文主義體育的視野中,體育不只是強力的冶煉,它也把人的情緒、態度、理想等,作為教育取向的重要領域,從而體現人性之美好、之崇高。顧拜旦復興奧運會的根本目的,也不僅僅是推動競技運動的普及,而是將它納人教育和人文的範圍,即通過科學的鍛煉和平等的競爭來實現教育的人文目標。因此,體育精神也是壹種人文精神。

首先,體育運動是人類進行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重要形式。體育運動是以人體本身作為作用的對象,在科學的訓練和鍛煉原則指導下,以壹系列有規律的身體運動方式,對人的有機體直接產生影響,使人體的解剖結構、生理機能得以積極改善,從而取得肌肉發達、反應靈敏、精力充沛的效果,體現力與美的完善結合。這種功能和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其他形式無法取代的。其次,體育運動不僅作用於人的身體,同時對人的精神世界產生重要影響。在體育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進取精神、拼搏精神,公平競爭及團結友愛的精神,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等,無不是美好人性的體現。所以,無論從生理方面還是精神方面來看,體育都能也應該能促進人類自身的完善,體現人生之崇高。

對於體育的上述作用與功能,長期以來的教育無疑是忽視了。《辭海》對體育的定義也只停留在“增強身體素質,提高健康水平的教育”的水平上,《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也這樣界定體育:“向受教育者傳授健身知識、技能、增強體質、培養自覺鍛煉身體習慣的活動,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部分。”這樣,體育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境界,體育體現人性之崇高的魅力,在學校教育中就被大打折扣了,而這恰恰應該是體育追尋的理想。

第二,我心中的理想體育,應該註重磨練學生的意誌,使學生永不言敗,永不停歇,養成堅韌不拔的品質。

魯迅先生在《最先與最後》壹文中說過:“我們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落後而仍非跑到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些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這種競技者最重要的品質,就是堅韌不拔的意誌。

意誌是自覺確定目的,按照目的調節內外活動,克服各種困難的心理過程。積極健康的意誌活動有如下的品質。壹是自覺性,即能根據自己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認識,自覺確定行動的目的,有步驟地采取有效的行動方式,從而提高自覺性、減少盲目性。二是果斷性,即在需要做決定時能毫不猶豫,當機立斷;而在需要延緩決定時,又能深思遠慮,直到情況成熟時才采取相應的措施。三是堅韌性,即能持之以恒地把采取的決定進行到底,而不是被形形色色的誘惑所幹擾,也不會被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所嚇退;既不會因成功而自滿,也不會因失敗而氣餒。四是自制性,即能夠為達到既定目的而控制自己的情緒,約束自己的言行,忍辱負重,在所不辭,善於用理智駕馭情感,用遠大的目標抑制過度的欲望,用自制的方法收攏分散的註意等等。

顯而易見,體育作為壹種強力的運動,需要參與者具備這些優秀的意誌品質。而恰恰又因為體育是壹種強力的運動,會對個體健康意誌品質的培養起到其獨特的作用與價值。體育的魅力之壹就在於它體現了人類意誌力的能量。無論是在課堂上的訓練,還是在競技場上的比賽,它都要求學生或運動員挑戰自己的體能,挑戰自己的過去,挑戰自己的極限,要求學生或運動員咬緊牙關,抗衡對手,堅持到最後壹刻。“兩強相遇勇者勝”,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往往是意誌力成了決定勝負的關鍵。我們看到,在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每壹項獎牌的獲得無不與參賽選手們在長期體育訓練中所養成的頑強意誌、堅韌不拔的品質密切相關。當占旭剛奮力舉起自己從未舉起過的重量時,當孔令輝咬緊牙關戰勝世界強手瓦爾德內爾時,當張軍、高淩這對年輕的羽毛球選手毫無懼色地面對世界排名第壹的強勁對手時,當競走選手王麗萍以其耐力及毅力走至終點時……此時此刻,金光閃爍的獎牌在觀眾的眼睛裏並不是那麽重要,而大放異彩、讓人激動不已乃至終生難忘的,正是運動員們那種自強不息、永不言敗、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和信念。

壹位從美國回國的友人感慨道:在美國,許多兒童可以不知道克林頓,但不可以不知道喬丹。熱愛運動,追求健壯,參與競爭,崇拜英雄,這種體育從小就在孩子的心靈中得以根植。也正是如此,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體育教學。如德國的十年壹貫制學校中,體育在學校教育計劃的時數中居第三位,僅次於德語和數學。古巴、法國等國規定中小學生體育課不及格或達不到大綱要求,學生不能升學或畢業。在英國的公學中,學生甚至是整個下午進行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其目的是培養學生適應未來各種生活環境和擔負各種艱巨繁重的工作。英國許多保守黨大臣,皇家將軍的87%。教會大主教的83%、法官的65%、外交官的88%,都畢業於這類學校。而我國近些年來,由於追求升學率的影響,體育在現代教育中呈現萎縮;而由於獨生於女的“獨”,孩子吃苦耐勞的品質、經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斷、自制、堅韌等良好的意誌品質難得有培養的氛圍和機會,孩子從小被餵嬌了、抱懶了、慣壞了,有的成了“肥胖墩”,有的成了“小豆芽”,還有的成了“藥罐子”等,這與時代發展對人的強健體魄的要求是格格不人的。因此,迫切地需要學校體育承擔起磨練學生意誌的使命與責任。桑新民等在其《教育哲學的對話》中談及現代體育的有關問題時說道:現代教育很需要壹點斯巴達教育的精神,就是強調體育訓練、加強身心磨練;需要設置壹些粗獷的、粗魯的、剽悍的、嚴格的半軍事化的運動課程,要自覺地讓學生吃點苦頭,摸爬滾打,強壯筋骨,增強體質。因此,唯有進行強有力的體育運動,讓學生心智“苦”,筋骨“勞”,不斷體驗歡樂與痛苦,成功與失敗,其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會得以養成,也才能承擔起“天降大任”。

需要說明的是,意誌力不僅是體育魅力的體現,更是偉大成功之要訣。美國發明大王愛迪生說道:“偉大人物的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堅強的意誌,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絲毫改變,而終於克服障礙,以達到期望的目的。”在體育教育中培養和練就的意誌力,如果遷移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和今後的工作中、生活中去,無疑更會綻開絢麗的成功之花,使人生更加充實。

第三,我心中的理想體育,應該註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集體情懷和愛國情操,使體育活動成為德性養成的重要途徑。

美國女科學家朱克曼作過統計,在諾貝爾獎金設立的第壹個 25年,合作研究獲獎人數僅占 41%;第二個25年裏占65%;第三個25年裏占79%。而時至今日,已極少有人孤軍奮戰、獨享其譽了。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耗資250億美元,直接參與的科學家及工作人員達42萬之眾。“合作”成為科學研究的壹種基本形式。“學會合作,學會***處(learn to work togeth-er)”是現代教育基本理念之壹。2001年在瑞典舉行的世界教育大會,就把它作為會議的主題,並認為它是21世紀教育的基本目標。

體育作為壹種競技活動,是培養學生競爭意識的有效手段。同時,體育運動又能培養個體的合作意識,並求得兩者間的內在統壹。實踐證明,壹個優秀的運動隊不但要求運動員有優良的運動天賦和高水平的競技能力,更要求運動員所在的運動隊能為他們提供充分挖掘和展現其運動才能的集體氛圍。特別是集體比賽項目,更需要每個運動員有效地發揮其個體水平與整體協同作戰的群體性水平。即使是個人比賽項目,運動員的成功也凝聚著集體的智慧。2000年悉尼奧運會上,中國男子體操、乒乓球、羽毛球、舉重等項目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無不與運動員的合作精神、集體情懷及愛國情操息息相關。

體育中的各種項目總是帶有競賽評比的特點,然而在對抗的競爭中,個人之間、集體之間不僅在競技上有交鋒,也在思想、感情上有交融。無論是田徑類、球類,還是體操類、遊泳類等,參與其中的隊員的運動行為,除了受自身的身心因素的影響之外,還會受到隊友、教練、裁判、觀眾的影響,受到運動規範、運動氣氛、隊員間角色及責任等因素的影響。正是在這種綜合因素的影響之下,運動員的運動行為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個人行為,他應在運動中養成友好、同情、體諒、協作、團結、禮貌等優秀品德,樹立起團隊精神及集體情懷。有了這種團隊精神和集體情懷,隊員之間就能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在行動上相互協調,相互支持,全隊戰術配合就更容易奏效;有了這種團隊精神和集體情懷,隊員間才能形成***同的心理氣氛,困難時相互激勵,勝利時相互歡賀。此外,團隊精神及集體情懷會對每個運動員個人比賽心理起到強有力的支持作用,在比賽中更能保持適宜的精神狀態,增強比賽中的自信心、果敢性及合理的榮譽感,強化個體“我是林中木”而“獨木不成林”的責任心及合作意識。

體育活動中的合作精神,如果遷移到其他工作領域中去,無疑會發揮出巨大的能量。中國女排老隊長孫晉芳曾用她們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征服了“東洋魔女”,征服了世界列強,獨領風騷十余年。在她出任國家體育彩票中心主任後,曾深有體會地說:“長期的集體訓練和比賽,培養了運動員的團隊精神。在彩票工作中體現為相互學習,相互幫助,令行禁止,協調壹致,小局服從大局。”1997年,在統壹全國體育彩票電腦網絡的過程中,所以沒遇到太大的障礙,就是因為已建立了本地區電腦網絡的地方都堅決地服從國家體彩中心的決定,放棄自己獨立的網絡,並入到全國統壹的網絡中,自覺接受國家體彩中心的統壹控制和管理。

因此,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基本的體育技能,教會學生追尋奧林匹克精神,也要讓他們學會合作。要引導學生成立自由組合的體育興趣小組或俱樂部,鼓勵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在指導學生對抗團體競賽時,既要鼓勵學生敢打敢拼,更要鼓勵學生默契配合,反對個人英雄主義。

在跨地區、跨國家的體育比賽中,運動員的合作精神及集體,情懷往往上升為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及國際主義情懷。當年中國女排從五十年代水平很低的起點,到八十年代登上世界高峰,這壹過程是與她們恪守“勇攀高峰,為國爭光”這壹運動員守則緊緊相連的。著名作家嚴文井曾在給中國女排的壹首詩中寫道:無論祖先給我們留下多少值得驕傲的遺產,我們需親手創造新的足以自豪的東西。中國乒乓球隊在世界乒壇風雲中大放異彩,戰功赫赫,長盛不衰,也正是壹代又壹代乒乓驍將為國拼搏的結晶。當任何壹次國歌奏響,國旗飄揚時,運動員、教練員那激動的淚水不僅僅是勝利的歡娛,更是他們內心最誠摯的祖國自豪感、幸福感的顯現。它也喚起過無數國人的愛國激情。

體育教學要充分利用各種活動和機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當中國奧委會征服了評委會成員的心靈,成功爭取到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之時,當中國足球隊在沈陽擊敗阿曼提前兩輪沖出亞洲時,當中國運動員在賽場中捷報頻頻凱歌高唱時,體育教師都要不失時機地舉行各種活動,既讓學生了解各類體育知識,也讓學生們生發愛國主義的情感,生發對祖國的認同感與自豪感,激勵他們在今後的學習與工作中努力進取,為國爭光。

第四,我心中的理想體育,應該是註重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學會公正、公平的觀念,遠離弄虛作假,形成誠實的品格。

體育作為壹種競技運動,它是規範的、合作的、有組織的。每種運動的項目,每個動作,都有嚴格的規範及比賽規則,這些規範對運動員的行為起著“戒律”作用,表現為壹種秩序、節制、約束,體現出體育的科學性及公平性。體育訓練首先就應該是對規範的養成,引導學生對規範踐行、履約,並逐步形成習慣。

特別是在當今世界範圍內體育水平不斷提高的趨勢下,體育比賽的規則也逐漸嚴格化、復雜化。作為運動員及教練,必須對各種運動及比賽規則及技術發展動向進行研究,制定並實施符合規範及技術要求的科學的訓練方法及措施。要在體育訓練中紮實培養學生對規範的服從,並在客觀規範制約下,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及創造性。

學生或運動員及教練員、裁判員在比賽中具有規範意識及紀律修養,這是文明的表現,也是對體育事業具有高度責任感的體現,是壹種道德義務。我國優秀老運動員容誌行,文明踢球18年,從不故意傷人,即使受到對方的有意侵犯,也從不施加報復,從而形成了為人稱道並影響壹代又壹代運動員的“誌行風格”。原中國女排隊長孫晉芳,在第三屆世界杯排球賽上,在裁判判錯時,舉手微笑表示服從。比賽結束時,她被授予“優秀運動員”及“最佳運動員”獎。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和消費水平也在迅速提高。與此同時,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也成了主要的價值取向。在此影響下,體育作為壹種競技運動也出現了明顯的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給本應公正比賽的體育精神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引發了體育比賽中種種不良行為,出現了諸如嫉妒、虛榮、弄虛作假等不良風氣。江蘇省資深體育局長孔慶鵬先生在分析運動員身份和資格的“異化現象”時說:“有那麽壹些人為了沽名釣譽,騙取成績、榮譽和利益,千方百計地在運動員參賽資格上大做手腳,以致把比賽搞得面目全非。基層傳統的項目比賽成為地區性學校比賽;青少年比賽成了大哥哥大姐姐與小弟弟小妹妹的比賽,成了有胡子的和沒胡子的比賽,甚至是長輩與小輩的比賽;省比賽成了小全運會;中學生比賽、大學生比賽、職工比賽、農民比賽中大量的假學生、假職工、假農民喬裝打扮,混雜其間奪金掠銀,瓜分獎牌。”在各類重大比賽上,少數運動員、教練員急功近利,挺而走險,以服用興奮劑來提高成績,以踢“假球”來搞幕後交易;也有極少數裁判在物質利益的引誘下,在比賽中做出偏袒的仲裁,等等。可以想象,所有這些與現代體育精神背道而馳的醜惡現象會給青少年的心理產生怎樣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