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蟥是哪裏來的?那東西是什麽樣的
所謂螞蟥會復活,這是因為螞蟥多以血液為食,給人壹種恐怖的感覺,才會遙傳得這麽神乎其神,但這是完全沒有科學依據的。
螞蟥是環節動物門、有環帶亞門蛭綱動物的俗稱。全世界有500多種,我國***有2目、8科、33屬、也有近100種。這類動物與蚯蚓或沙蠶等其它環節動物不同,多數營暫時性的體外寄生生活。多數生活在淡水中,少數為海水或鹹淡水種類,還有壹些陸生或兩棲的,多在溫濕的地區。大小在4-200毫米之間。螞蟥有環帶,雌雄同體。所以,壹般認為它是由壹類適應外寄生的寡毛類祖先演化而來的。
許多種螞蟥以脊椎動物或無脊椎動物的血液為生。有的或多或少是固定生活於壹個動物的個體上,接近於體外寄生蟲;有的只是壹時性的侵襲壹下寄主,吸飽血液後掉下來;但也有屬於普通的掠食性或腐蝕性的。
水蛭為了取食、生殖和自身的防禦必須不斷地通過光、水波、化學物質及物理刺激來接受周圍環境的信息, 對每種信息又有相應的感覺結構。在身體中部體節有由兩極細胞構成的皮膚感受器, 這種感受器對微弱的水擾動和光刺激都非常敏感,可以發現和傳導這些微弱刺激。所有的皮膚感受器都是通過神經系統的傳導,使身體作出相關行為的反應。
螞蟥在生長過程中,只是偶爾才有機會吸血。每次的吸血量很大,是它的壹項重要的適應性,體內的食物貯存是蛭類生長發育的關鍵。
螞蟥對周圍的環境非常敏感,螞蟥的化學感覺器是很發達的,能對水中的化學物質起強、弱、急、緩等不同的反應,實驗證明,醫蛭對甲酸、丙酸、異丁酸、檸檬酸、鹽酸、酚、氨的反應都很強烈,在200毫升水中加入1或2滴藥品,蛭類即產生強烈的震顫反映,並急速離開水體。對醋酸的反映較弱,在同樣體積的水中加入兩滴,過5分鐘,螞蟥的前吸盤開始離開水體。由此推測,螞蟥的化學感覺器僅限於頭部,所以頭部離開水面後,螞蟥不再感受到有毒物質的刺激。螞蟥對同樣數量的糖類、甲醇、乙醇、甘油和樟腦不發生反應。
同時螞蟥的生命也是非常脆弱的,只要螞蟥體表起保護身體的黏液被破壞,引起脫水,螞蟥就會死亡,和所有有生命的動物壹樣,死亡的螞蟥是不可能再復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