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蟲草是怎樣栽培的?
栽培的目的是為收到子實體,上邊在黑暗條件下生產的栽培種是它的菌絲體。讓栽培種在有光照等適當條件下繼續培養,無論固體或液體培養基上都可分化生長出子實體,但其產量不能滿足人們需要,因此利用栽培種進壹步擴大繁殖,以蠶蛹,2齡幼蠶以及混合培養基,來栽培北蟲草先後開展起來。
(1)用蠶蛹為培養基栽培北蟲草 蠶蛹可購買市售桑蠶或柞蠶蛹。均需進行蛹體的表面消毒。可用75%的酒精,或0.3%的高錳酸鉀或0.1%的新潔而滅液。消毒後用無菌紗布擦幹放入滅過菌的接種室中。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接菌。固體菌種可用菌絲塊法,以無菌解剖刀輕輕將蛹體節間膜處剖開壹小口,然後挑取大米粒大小菌絲塊,塞進剖孔處封好,放入罐頭瓶中,用牛皮紙包上口培養。液體菌種則可用註射法,用消過毒的註射器吸取液體菌種,依次註入蛹體節間膜中,每蛹註入0.2~0.5毫升。隨後放入消毒的罐頭瓶中,用牛皮紙封好培養。另外也可用噴霧法,將體表已消毒滅菌的蛹體,放在滅菌罐頭瓶中,將菌液噴霧於蛹體,每天噴兩次,連續噴3天。用幹凈塑料膜包上瓶口培養。
如不用罐頭瓶而直接在培養室培養,則應提前進行培養室消毒,可用0.5%高錳酸鉀,或3%來蘇兒溶液對室內地面、墻壁和空間進行噴霧消毒。臨栽培時在地面撒壹層幹石灰粉,以不露地面即可。另外要準備好消毒的培養土:用菜園地面下55厘米深的無汙染土50%,細河沙50%混和,通過0.1%高錳酸鉀水溶液拌制消毒,使其濕度達60%~65%,手握成團,從1米高處落下則散開為宜。接種時先在地面鋪壹層寬1米,長度因房間長度而定的幾條塑料薄膜,薄膜間留人行道,薄膜上覆2厘米厚的培養土。然後把經1.5%石灰水浸泡5小時消毒並瀝幹的蛹體,壹個個橫擺在土上,間距1厘米。接著就可用液體菌種,以消毒毛刷均勻地刷在蛹體上,或用消過毒的小噴霧器,把液體菌種噴灑在蛹體上。接種量為1000毫升液體菌種可接種10千克蛹。接種後在蛹體表面覆土1~2厘米,能蓋住蛹體即可。再於土上蓋潔凈薄膜以防雜菌感染和培養土幹燥。為防薄膜被風吹開,可在膜四周每間距33厘米壓壹塊石頭。但千萬不能在四周壓壹圈土,因會造成缺氧不發菌或發菌產生的水汽排不出而失敗。
發菌期間要保持室內黑暗。初期溫度可低些,10~15℃數天後可提高到20~25℃。40天後如土面上長滿白色菌絲,說明蛹體被北蟲草菌全部感染,開始進入子實體培養階段,這時要取掉上面的薄膜。溫度控制在20~23℃。空氣濕度在70%~80%,可用向土面,墻壁上清水噴霧解決。並要適當開啟門窗,通風加氧,加光照促使子座從土裏長出。子座出土後空氣濕度要加大到80%~90%。約10天左右,子座長到10厘米左右,直徑1.5~4毫米,頂尖發黑色即告成熟。采收要及時,從四周開始操作,蛹和子座壹起挖出,不要弄斷。經清水沖洗幹凈,曬幹或烘幹。
(2)用2齡幼蠶為培養基栽培北蟲草 2齡幼蠶壹般3~5厘米長。為防止其亂爬及鼠、蟻對它的傷害。要在培養室設壹些木制或鐵制床架。上放利於搬運的木框,把潔凈薄膜鋪在木框裏,再放入滅過菌的培養土。然後放壹層幼蠶在土上噴霧接種,每3小時噴壹次,***噴3次。每次噴完都用薄膜蓋上。第三次噴後先用消過毒的土把蠶覆蓋,約1厘米厚。然後再蓋塑料薄膜。發菌管理及采收同蛹體栽培。
(3)混合培養基栽培北蟲草 培養基的配方很多。主要是以大米等農副產品為主,配加少量糖及微量元素和維生素B制成。如
配方A:大米93%,葡萄糖2%,蛋白腖2%,蠶蛹粉2.5%,檸檬酸銨0.3%,硫酸鎂0.2%,另加維生素B微量。
配方B:小米95%,葡萄糖(或蔗糖)3.5%,蛋白腖1.2%,磷酸二氫鉀0.1%,硫酸鎂0.2%,另加維生素B微量。
配方C:大米50%,高粱米45%,蔗糖2%,蠶蛹粉2%,蛋白腖0.5%,磷酸二氫鉀0.1%,硫酸鎂0.4%,另加維生素B微量。
以上配方中大米、高粱米等用前先清水浸泡5~6小時,撈出拌入其他成分。含水量為60%~65%,pH值5~7,分裝入500毫升罐頭瓶中。加入高(厚)度2厘米。也可用配方中水溶性物質制成營養液,直接浸泡大米等農副產品。還可以把農副產品先配好,每瓶放入30克,然後加入45毫升營養液。遼寧大學張顯科用不同培養料栽培北蟲草,結果表明,大米是最佳培養料。菌絲生長較快,子實體產生和成熟早,生長周期短,但在產量上和其他農副產品差別不大。各地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不同配方,也可根據當地原料情況,在實踐中進壹步改進配方。
培養基的滅菌和接種:裝好料的罐頭瓶用耐高壓聚丙烯塑料薄膜封口,高壓滅菌30~40分鐘,若常壓:滅菌則需4~6小時。滅菌後待培養料降溫到25℃以下,移入潔凈的接種室。用滅過菌的註射器或移液管,吸入液體菌種。迅速轉註入瓶口掀開壹條縫的培養料上,每瓶註入5~10毫升。如用固體栽培種,則用滅過菌的鑷子或接種鏟,從菌種瓶取出轉接到新瓶的培養料上。壹瓶栽培種可轉接栽培瓶20~30瓶。
接種後培養管理的要求和前兩種壹樣,初期發菌階段需避光,放培養瓶的木架或鐵立架外應罩上黑布。溫度在15~20℃,2~3天後為加速菌絲生長,溫度可升在20~25℃,兩周後菌絲可充滿培養料。20天後密集白菌絲完成營養生長,開始進入轉色長草期。此期溫度要控制在20~21℃,每天要進行光照,去掉黑罩布白天利用自然光線,早上和晚上用日光燈增加光照。轉色期2~8天,轉色後不必再晚上開燈。當瓶內出現草的原基時要開始通風。室內空氣濕度由原來60%~65%增加到80%,子實體(草)長到1厘米後為減少料內水分蒸發,空氣濕度要增到90%,為增加瓶內空氣流通,可用針在封口膜上刺孔,或將瓶蓋松動幾次適當通風。另外由於其子實體具較強趨光性,為防止其向壹邊倒,可適當調正瓶的方向。當子實體長到5~8厘米時,頂端表面有許多小刺出現並產生黃色粉末狀物即可采收。
采收時去掉封口薄膜,將子實體和培養料壹起取出。從子實體根部剪斷。晾幹、曬幹或烘幹均可。如需保存,水分應低於9%。采收時如用無菌鑷子只鉗出子實體,然後再向瓶中加入3~5毫升左右的營養液或無菌水,重新紮上瓶口,繼續培養,約半個月會再次形成子座,約1個月可再收壹茬子實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