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最慘烈之戰
鴉片戰爭最慘烈之戰
盡管絕大多數的文臣武將,在兵敗後都自盡或陣亡以殉國,然而絕大多數的清軍,都是戰敗前後直接溜號了。
很少有清軍跟英軍血戰到全軍覆沒的。
即使是對英軍造成最大殺傷的鎮江之戰,在增援的青州八旗傷亡殆盡後,駐防八旗也是做鳥獸散了。
然而唯壹的例外就是大寶山之戰。
此戰被英軍稱為:
“在這座山的山腳下,殺戮特別厲害。”(《英軍在華作戰記》)
那麽大寶山之戰是怎麽回事?與英軍血戰到全軍覆沒的是哪支清軍?其主將父子為何堪稱壹門忠烈?
1、五百甘軍抵達浙東前線
道光二十壹年(1841年)八月後,英軍第二次北上攻占浙江定海,隨後戰局擴大鎮海、寧波相繼淪陷。
這讓原本有“撫夷”打算的道光皇帝很不滿,於是任命皇侄奕經為揚威將軍,從全國各地調兵增援浙東。
意圖打壹場旨在收復浙東三鎮的反擊戰。
其中抽調精兵的對象就包括甘肅:
“著恩特亨額、富呢揚阿,於甘肅、陜西二省,各挑精兵壹千名,飭令曾經出師之明幹鎮將管帶,迅速前赴浙江,交奕經等調遣。”(《清宣宗實錄》)
而在甘肅抽調的壹千清軍的,其中有五百人是西寧鎮副將朱貴的固原兵,朱貴接到調令後隨即率兵奔赴浙東前線。
“部下固原兵五百人,皆驍勇善戰。貴能部勒之,最為節制之師。”(《咄咄吟》)
相比於抽調到前線的其他清軍,朱貴部固原兵的戰鬥力,絕對是集結到前線清軍的天花板。
而且朱貴本人就是將門之後,他的祖父朱仲遷是把總,在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時陣亡;他的父親朱顯光,也是在鎮守金川的時候,左腿中炮被打折致殘。
朱貴本人十七歲就已從軍,先後參與平定川楚白蓮教起義、平定道光初年的張格爾叛亂等,壹路從普通清軍立功升遷至副將。
英軍第二次攻陷定海後,浙江金華協副將重祥戰死殉國,道光帝遂以朱貴補重祥缺,改任他為金華協副將。
朱貴部下的五百甘軍固原兵,相較於其他清軍戰鬥力之所以高,跟朱貴帶兵用寬濟嚴有相當大的關系。
而且朱貴本人極其勇武能夠服眾。
根據奕經幕僚貝青喬的記載,當時集結於前線的清軍中,基本上攜帶的都是火槍火炮,很少有人攜帶弓箭操練的。
這讓貝青喬感到非常意外,畢竟騎射可是清軍的傳統技能:
“至若弓箭之設,我朝尤重。上而禦營大閱,下至各直省行伍,操演無不於馬步間,講習此技。”(《咄咄吟》)
貝青喬在軍中轉悠了壹遍,唯獨在朱貴的軍帳中發現了弓箭,朱貴平時上陣都隨身攜帶著弓箭。
“乃仆自入軍中,僅於副將朱貴處,見弓二張、箭二房。”(《咄咄吟》)
盡管此時弓箭基本上被火槍所取代,朱貴部下火槍土炮也帶的有,但是可以看出朱貴還是很自律,對弓馬騎射等武藝絕不攜帶。
朱貴部固原兵趕赴前線沒多久,讓朱貴極其郁悶的浙東反擊戰就打響了。
2、關鍵時刻朱貴部迷路了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二十九日夜晚,奕經全盤指揮的浙東反擊戰打響,朱貴部自然也在戰鬥序列中。
浙東反擊戰旨在收復定海、鎮海和寧波三鎮。
按照揚威將軍奕經的部署,襲擊鎮海城的清軍要分為三隊,朱貴部的戰鬥序列就在其中。
第壹隊是遊擊劉天保,所率領的河南兵五百人打頭陣;第二隊是參將淩長星,率領的陜西兵五百人進行策應;第三隊就是朱貴所率領的,五百固原兵作為後援接應。
但是很不幸,劉天保率部襲擊鎮海城時,反而被英軍來了個甕中捉鱉,中伏後傷亡慘重被迫後退。
結果敗退路上,遇到了隨後策應的淩長星部,倆人壹商量覺得還得再沖擊壹次,於是第二次對鎮海城發動強攻。
壹開始雙方還用火槍相互招呼,但由於清軍沒有攜帶火炮等重武器,在英軍的火炮覆蓋下傷亡慘重。
導致兩部清軍開始招架不住了。
按說朱貴部作為前線的精銳,此時如果能趕來增援和接應,就算不能助陣攻下鎮海,但好歹也能壯壯聲勢。
然而直到劉天保本人中槍負傷,導致隊伍大亂而爭相潰敗,鎮海前線都沒有出現朱貴部的影子。
難不成是朱貴部當逃兵了?
顯然不是的,而是朱貴部不是本地兵馬,再加上是趁黑夜悄悄趕路,導致奔赴鎮海時迷路了。
“時總翼長朱貴,因取道慈溪,昏夜不辨路徑。”(《咄咄吟》)
等到朱貴部找對路抵達前線時,收復鎮海的仗已經打完收工了,但是朱貴心裏卻非常不樂意。
當即要求三支清軍合兵壹處,在對鎮海城發起壹場攻擊,然而劉天保和淩長星都拒絕了。
估計他倆不但拒絕了朱貴的提議,而且很可能用類似“逃兵”的話羞辱了朱貴,甚至兩部清軍對朱貴也出言不遜。
把鎮海不能收復的鍋,給扣到了迷路的朱貴頭上:
“貴欲合兵再進,天保、長星均不之應,其部下尤怨憤,鹹謂朱將軍遲延不救,致我敗績。”(《咄咄吟》)
這話讓朱貴聽了肯定受不了,所以他為了證明自己不是逃兵和怯戰,也為了能夠收復鎮海做壹次嘗試。
堅決要求劉、淩兩部合兵出擊,但是人家剛打完撤下來,肯定不會同意朱貴的要求啊,所以雙方相互指責撕扯。
差壹點就釀成內訌兵變。
好在最後被趕來的主將張應雲給勸阻了,朱貴眼看收復鎮海的戰機已失,外加看在上級將官的面子上。
放棄了進攻鎮海的要求。
不過這件事就是壹根刺,深深地紮在了朱貴的心口上,搞得朱貴就像逃兵和故意避戰壹樣,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老想找機會證明自己不是怯戰。
“初以迷路失期,為劉天保、淩長星等訕笑,心甚憤怒。”(《咄咄吟》)
很快朱貴就有了證明自己的絕佳機會。
在浙東反擊戰失敗後,英軍主動出擊反撲清軍,導致清軍紹興、杭州大本營遭受威脅,已經派遣朱貴等坐鎮慈溪阻擋。
朱貴部奉命鎮守慈溪北門外的大寶山,與駐紮長溪嶺的參贊文蔚、遊擊謝天貴等部犄角策應,***同守衛慈溪不淪落於敵手。
壹場證明朱貴與固原兵的血戰即將打響。
3、血戰大寶山到全軍覆沒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二月初四日,英軍以第四十九團、十八團為主力,集結海陸兩軍約兩千人向慈溪進犯。
其中第十八團、第三十六團及海軍旅等英軍,兩路出擊負責合圍慈溪北門外,清軍設置的多處山頭陣地。
結果不出意外的清軍壹觸即潰,劉天保、淩長星、謝天貴等稍作抵抗即跑路,被英軍主將臥烏古嘲笑為:
“他們(清軍)只不過在‘給皇帝留面子’罷了。”(《英軍在華作戰記》)
所謂已經開了三槍了,對得起道光皇帝的軍餉了,哥幾個趕緊潤了吧。
本來清軍硬打肯定是打不過清軍,但好幾路清軍分散駐紮相互策應,好歹也能交替掩護抵抗壹陣。
結果原來的掎角之勢,成了朱貴部的困獸之鬥,這樣正好給朱貴大展拳腳的機會,也給了他和固原兵證明費自己的舞臺。
在英軍海軍旅與四十九團合攻大寶山時,正好跟朱貴部迎面撞上,壹場血戰是在所難免了。
戰前浙江巡撫劉韻珂就非常擔心,他給參戰文蔚的信中就明確指出,朱貴部孤軍奮戰肯定不像話。
全軍覆沒是早晚的事。
如果朱貴部全軍覆沒,大寶山等山頭陣地失守的話,那慈溪也必然會淪陷於敵手,進而乍浦、紹興等地就要被英軍威脅。
“(英軍)四面攻擊營盤,官兵對剿多時,難以抵禦,隨即潰散。惟副將朱貴帶兵獨戰,斷難支持,慈溪甚為危急。弟聞信之下,存心焦灼,不可名言。”(《劉玉坡中丞信》)
劉韻珂暗示文蔚帶兵增援,朱貴戰前也三次派人懇求文蔚增援,然而文蔚不但無動於衷,而且開打不久他也溜號了。
可以說朱貴部非常的絕望,按理說朱貴此時撤退也不醜,留下來堅守就跟送死沒兩樣。
但朱貴和甘軍固原兵還是留下來堅守了。
戰鬥打響後,面對兩路英軍的夾擊,朱貴親自手執大旗指揮部下作戰,雙方從中午壹直廝殺到下午。
朱貴部傷亡慘重但誓死不退壹步!
“我兵士無不以壹當百,自辰至申,饑不得食,誓死格鬥。”(《朱將軍廟碑記》)
由於朱貴身臨前線抗敵,導致他在戰鬥中身負重傷,其中身上有槍傷三處,右臂被敵炮打折,但仍然拒絕下場包紮。
最終朱貴部山頭陣地被英軍沖破,所剩不多的朱貴部甘軍固原兵,在陣地前與英軍展開白刃戰。
朱貴持矛與英軍進行了最後的搏鬥,最終力盡傷重而陣亡為國盡忠,堪稱響當當的民族英雄。
大寶山之戰時,朱貴的次子朱昭南,始終跟隨父親朱貴左右,在英軍沖上陣地時,他死命掩護朱貴。
結果被英軍重創而殉國。
四子朱瑋南,在父親朱貴和二哥朱昭南陣亡後,同樣悍不畏死地與英軍作戰,最終也以身殉國。
即使在朱貴父子殉國後,朱貴部殘存的固原兵依然誓死不退,僅有少數人得以突圍後撤退回奕經大營。
根據奕經戰後的統計:
朱貴部五百固原兵,陣亡者有四百三十六人,幾乎是到全軍覆沒的地步了。
朱貴以下陣亡的武將包括:
都司陳芝蘭、把總張化鵬、外委何海、毛玉貴、馬隆圖等三十人;此外還有主動帶兵增援朱貴的候補知縣顏履敬,也在增援過程中中炮陣亡。
此戰固原兵的作戰意誌震驚了英軍,英軍記載他們近乎全殲了朱貴部清軍,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
“甘肅軍隊,是強壯而筋骨發動的壹種人,慣於在邊陲作戰,中國人(清朝)譽之為不可征服。”(《英軍在華作戰計》)
根據清朝方面的記載,此戰朱貴部斃殺英軍數百人,是英軍在這浙東作戰以來,所蒙受的最大傷亡。
但這實際上是過於誇張,根據英軍自己的記載,此戰英軍僅陣亡3人,受傷二十二人。
盡管雙方的傷亡比例過於懸殊,但這絲毫不會影響朱貴民族英雄的身份,正如貝青喬在戰後經過大寶山戰場時。
看到清軍滿地屍骸所稱贊的那樣:
“生當上雲臺,死當耀青史。”(《過大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