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第壹貪
因為壹系列的偶然事件。
劉玉書出生在壹個富商之家,父親望子成龍,希望他能早日中舉以光耀門楣,所以很早就給他請了先生。
可劉玉書生性愚鈍,到十四五歲時連字都認不全,他的父親心急如焚,覺得照這樣下去,肯定什麽都考不上,甚至家業傳到他手中他都保不住。
因此,劉玉書的父親就通過捐官的制度,為劉玉書謀了壹個從九品的芝麻小官。劉玉書不懂得爭取,所以自從捐官之後,足足等了二十年才得了個廣東巡檢的官職。
得到官職後劉玉書去京城叩謝隆恩,到了京城後,他聽人說,捐納得缺後應該與第二日黎明前往午門謝恩。於是他也效仿此例,壹大早穿好了官府,整理衣冠,到了午門就行三跪九叩謝恩禮。
就在此時,壹個親王去上朝,恰好看到了這壹幕,感到好奇,讓仆人前去問了個究竟。原來是壹個名叫劉玉書的從九品廣東巡檢把自己當回事兒了,竟然前去謝恩,親王聽後忍俊不禁,隨即入宮去了。
那位親王到了朝房後,遇見了兩廣總督,就想起在午門謝恩的劉玉書,便隨口和兩廣總督說:“貴屬下某縣巡檢劉某……”,還沒等話說完,親王就被太後召去了。
兩廣總督聽了個沒頭沒腦,還以為親王和劉玉書有交情,本想向親王問清楚,但再也沒有碰到他。後來總督從京城回廣東去了,劉玉書也上任了。
劉玉書去拜見總督時,自報了姓氏,兩廣總督突然想起了在京城時親王和他說的話,便問劉玉書說:“親王還好嗎?”
劉玉書感到莫名其妙,但也只得隨口應付過去了。後來,劉玉書在任上幹了壹年就被提拔為知縣了。
過了些時候,總督要給親王送禮,並點了名要劉玉書親自前去。劉玉書到了京城親王府送禮,王府管家接了禮物和總督寫的信。
信中說:王爺啊,劉玉書是您的舊相識,做事情十分勤勉,我已經將他提升為道員了。親王看完信後壹臉懵,根本記不得劉玉書這個人。後來皇帝召見親王,商量廣東布政使的任免問題。
皇帝問親王有沒有什麽合適的人選,親王壹時想不起什麽人,就隨口說了劉玉書的名字。就這樣陰差陽錯的,劉玉書從壹個小小的從九品芝麻官,最終成為布政使。
擴展資料:
清朝時期,軍費開銷較大,導致國庫空虛,所以朝廷不得不想個辦法增加國庫收入。清朝官員們想到了壹個來錢最快的方式,那就是賣官鬻爵。
雖然是賣官鬻爵,但明面兒上卻不能這麽叫,這種制度有壹個學名,叫做“捐納”。
捐納成了與科舉相互補充的壹個重要制度。既有例捐,也有常捐,且統壹管理,明碼標價。人們捐的是紅頂、黃頂、藍頂等官帽,而沒有“黑頂”。
捐納越來越泛濫,多的時候60%的官員都出自捐納。此外,士民不僅可以“捐官”,還可以捐封典、捐虛銜和穿官服的待遇,甚至可以捐國子監的監生,也就是所謂的“花錢買文憑”。
捐納泛濫的結果,是官員腐敗,賄賂公行,貪汙成風。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買壹個知縣要4600兩銀子,但其薪俸只有60兩銀子。
為盡快拿回“捐官”錢,當事官員多會選擇收受賄賂,只管撈回本錢,卻無心做事。吏治壹壞,盜賊四起,嚴重的政治社會問題隨之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