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黃皮瘡
俗稱黃水瘡,又稱膿痂疹。為壹常見病,系接觸傳染,常發於夏秋季,多侵犯兒童。
壹、病因
致病菌常為凝固酶金黃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為壹常見病,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者可誘發急性腎小球腎炎。發病率農村高於城市,兒童高於成人。約占皮膚病的5%。人體對化膿性細菌無先天的永久性免疫,故可反復感染,又因系接觸傳染,在家庭或幼兒園、小學校內部都可互相傳染,還可引起多種並發癥。誘因常由高溫和潮濕季節汗水浸漬或皮膚搔抓,體弱,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或嬰幼兒免疫功能不全也可發生。
二、臨床表現
1、尋常型膿皰瘡
又稱接觸傳染性膿皰瘡,在紅斑或丘疹基礎上出現水皰,迅即轉為膿皰,膿汁較粘稠,周圍炎性紅暈明顯,皰壁薄,易破,幹燥後結有黃色厚痂,呈灰黃色或黃褐色,中央無自愈傾向,向周圍蔓延擴展與附近膿皰互相融合。有不同程度瘙癢,約壹周左右,痂脫而愈,不留疤痕。若不及時治療,可遷延甚久。重者高熱等全身癥狀,可並發淋巴結炎,亦可引起腎小球腎炎。
2、大皰性膿皰瘡
多發於兒童,好發於暴露部位,如頭面.四肢,也可波及全身,初為紅斑或水皰,迅即變為膿皰,米粒至黃豆大,周圍紅暈不明顯,皰壁松弛,皰內膿汁沈積於皰底呈半月型,上部為透明液體,皰膜破裂後露出糜爛面,膿液流經處發生新皰瘡,幹燥後形成黃色膿痂,自覺瘙癢,故而搔抓後易自我傳染,向周圍蔓延。亦有痂下膿液向周圍蔓延,形成環行膿皰瘡。愈後留有色素沈著。
3、新生兒膿皰瘡
為大皰型膿皰瘡的壹種異型,又稱新生兒天皰瘡。多在生後4~10天的新生兒發病,發病急,在暴露部位出現豌豆大到核桃大水皰或大皰,2-3天後成膿皰,皰壁薄,易破,成紅色糜爛面,可蔓延至全身,水皰幹涸形成薄痂或脫屑,如侵及口腔粘膜,影響吸奶,病情輕時,可無全身癥狀,嚴重時伴發熱,精神萎靡.腹瀉嘔吐,易並發腎炎.肺炎.毒血癥.敗血癥.腦膜炎等危及生命。
4、深部膿皰瘡
俗稱臁瘡。初起為水皰和膿皰,炎癥明顯,膿皰破潰後聽成潰瘍,炎癥向深部四周擴散,潰瘍深在,邊緣陡峭紅腫,基底有壞死組織及肉芽樣損害,好發於下肢、臀部、損害數目不定,常為數個至數十個,附近淋巴結腫大,自覺局部有疼痛,可伴發熱.全身不適等癥狀。
三、治療
講究衛生,避免搔抓,防感染。
1、全身治療 抗組胺藥止癢,根據情況給予各種抗生素藥物。必要時補液和輸血。
2、局部治療:以消炎.殺菌.收斂.清潔.去痂為原則。如有膿痂時可用0.2%呋喃西林軟膏或龍膽紫,如為膿皰及糜爛面,可用氧化鋅油內加入適量抗生素。深膿皰應每日清潔換藥1次,也可氦-氖激光照射.透熱療法。
3、中醫治療:清熱解毒利濕為治則
五、預防
註意皮膚衛生,幼兒園和嬰兒室註意隔離,防止擴大傳染,對瘙癢性皮膚病,應給予積極治療。增加營養、增強身體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