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墻的由來和寓意
佛跳墻原名“福壽全”,在清朝光緒年間被制作出來,是當地的官員為了討好周蓮(慈禧太後的紅人)而讓後廚把家裏所有珍貴的食材都做出來的壹道菜,其不僅代表了美味和營養,也賦予了福壽全的美好寓意。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錢局壹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他為巴結周蓮,令內眷親自主廚,用紹興酒壇裝雞、鴨、羊肉、豬肚、鴿蛋及海產品等20多種原、輔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嘗後,贊不絕口。
菜品歷史
衙廚鄭春發學成烹制此菜方法後加以改進,口味勝於先者。到鄭春發開設"聚春園"菜館時,即以此菜轟動榕城。有壹次,壹批文人墨客來嘗此菜,當福壽全上席啟壇時,葷香四溢 ,其中壹秀才心醉神迷,觸發詩興,當即漫聲吟道: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
同時,在福州話中,"福壽全"與"佛跳墻"發音亦雷同。從此,引用詩句之意:"佛跳墻"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山羊肉的壹個重要特點就是膽固醇含量比綿羊肉低,因此,可以起到防止血管硬化以及心臟病的作用,特別適合高血脂患者和老人食用。
風味特點
由於“佛跳墻”是把幾十種原料煨於壹壇,既有***同的葷味,又保持各自的特色。吃起來軟嫩柔潤,濃郁葷香,又葷而不膩;各料互為滲透,味中有味。
佛跳墻在煨制過程中幾乎沒有香味冒出,反而在煨成開壇之時,只需略略掀開荷葉,便有酒香撲鼻,直入心脾。盛出來湯濃色褐,卻厚而不膩。食時酒香與各種香氣混合,香飄四座,爛而不腐,口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