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氣候怎樣?
臺灣平均年降雨量為2515毫米,但是伴隨著季節、位置、標高的不同,降雨量也隨之變化。北部、東部全年有雨,其中基隆被稱為“雨港”。中南部的雨季,則主要在夏季,因此南部幹濕季分明。
臺灣島經常有許多臺風經過,6月至9月是臺風季,每年夏、秋兩季平均都有三到四個臺風侵襲臺灣。臺風為臺灣提供了充沛的水分,但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洪水與土石流等災害。另壹方面,臺灣如果缺少夏季臺風所帶來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現幹旱。臺灣冬季盛行來自蒙古高壓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能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天然災害臺灣常見的天氣之自然災害包括臺風、寒害、豪雨:以及較少見的冰雹、龍卷風等。
臺風平均每年三至四個。熱帶氣旋是影響臺灣氣候的主要因素,除了強風造成的屋舍毀損,熱帶氣旋所帶來的瞬間雨量也容易造成豪雨,由於降雨空間和時間分布十分不均,容易引發水災以及土石流。另壹方面,由於熱帶島嶼地形若缺少夏季的熱帶氣旋所帶來的雨水,到了冬季就容易出現幹旱。
梅雨受風帶季移,多重尺度交互作用影響,臺灣的梅雨季通常發生在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每年的梅雨季的雨量不壹,降水時空也不均,如果梅雨季降水不足,則會造成幹旱現象;如果降水過多,則會造成暴洪災害、農作物損失。
寒害臺灣冬季雖溫暖,但會受冷空氣厚度、冷空氣移動方向、槽線深厚、水汽多寡等因素決定冷空氣影響臺灣的程度。偶爾寒潮來襲,氣溫驟降至10℃以下,造成農漁作物損失。
龍卷風窠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臺灣從桃園至屏東皆出現過龍卷風。龍卷風常伴隨者強烈對流,臺灣西南部平地地區及澎湖近海海面,在5、6月梅雨季,或7至9月臺風過後,偶爾會出現小型龍卷風。
特殊氣候[編輯] 落山風落山風指冬季時,在恒春半島壹帶常出現的持續性異常強風。形成原因是東北季風受到中央山脈阻擋,到了恒春半島附近,由於山勢低緩,因此翻過高度不大的丘陵,加上鄰近地形造成的山谷效應,因此形成強勁的下坡風。地理上,落山風氣候也在九棚溪下遊造成臺灣少見的沙丘地形 (九棚沙丘)。
焚風焚風指夏季當臺風通過臺灣北部時,或發生強勁的西南風時,在臺東-成功地區常出現的幹燥熱風。(當臺風期間),氣溫驟增至超過34℃時[1],即可稱之為“焚風”。形成原因是氣流受到高山阻擋,而在迎風面冷卻成雲團降雨;在翻過山嶺後,則變成幹燥空氣,受到壓縮而增溫,形成幹熱風,並容易造成農業上的損害。同理 (當臺風通過臺灣南部時),新竹-臺中地區與基隆-臺北地區也可能出現焚風,但頻率較低。
西北雨西北雨指夏季午後受熱力上升出現的對流雨,雨勢大、降水範圍小、時間短、經常伴隨閃電打雷。形成原因是夏季午後日照強烈、蒸發旺盛,氣流猛烈上升而成驟雨。
異常氣候
聖嬰現象聖嬰現象是赤道東太平洋海域,海溫及洋流的變異現象。壹般正常情況下,太平洋東部氣壓高於西部,因此產生熱帶東風帶,帶動太平洋洋流西行。海溫是影響大氣氣候的主要因素之壹。聖嬰時期可能呈現反常的冷夏或暖冬現象,而反聖嬰時期則可能出現熱夏與寒冬現象。
霾害霾是車輛、工廠所排放的汙染物,與空氣中的水汽結合,在逆溫層下方堆積,加上光化汙染、降水偏少、幅合、大氣擴散條件不良所形成的能見度降低現象。通常出現在冬季、春季天氣放晴、風速微弱時,臺灣西部都會區空氣品質經常快速惡化,常可見黃棕色的霾層壟罩在都市上空。
沙塵暴
受到中國大陸的沙塵暴影響,臺灣臺中縣海線地區傍晚時分能見度大概壹公裏左右。沙塵暴是中國西北地區受強風揚起的沙塵,導致大氣中含有大量細顆粒揚塵的氣候現象;有時沙塵暴會伴隨著工業汙染物等有害物質,對環境及人體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在中國西北、蒙古壹帶發生的沙塵暴壹般經由西風氣流往東影響華北、韓國及日本、甚至北美等地,通常不會直接影響臺灣;但有時懸浮微粒仍會經由東北季風往南影響臺灣的空氣品質。
2010年3月21、22日,臺灣經歷有史以來最大沙塵暴,全臺39測站都曾測到懸浮微粒濃度超過1000微克/立方米 (超過300即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