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壹生是怎樣的?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瑯邪郡陽都縣的壹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圭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章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壹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漢獻帝已從長安李?嗍種刑映觶?ǖ攪瞬懿俚男硐亍V罡鵒鏈聳幣?6歲,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壹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他與當時的襄陽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有結交。黃承彥曾對諸葛亮說:“聽到妳要選妻,我家中有壹醜女,頭發黃、皮膚黑,但才華可與妳相配。”諸葛亮應許這頭親事,迎娶她。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笑話取樂,鄉裏甚至作了句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但也有壹種說法指黃月英本人極美,因此遭到鄉裏其他年輕女性的嫉妒而詆毀她的容貌。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謚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壹弩十矢俱發。於建興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寶雞岐山境內)逝世。
1、諸葛亮曾隱居在南陽,劉備三顧茅廬時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之後出山助劉備占取荊、益兩州,最終導致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死後托孤,諸葛亮主管壹切政務。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五次出兵北伐。2、《三國誌》才是真正可信的史書,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後面加個跋,說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對人很忠實,對劉備的知遇之恩,他壹生都願意為劉備肝腦塗地,而且他壹輩子對人很寬厚,法律嚴而公平,但加了壹句話“將略非其所長”,意思是說打仗並不是他的長處。3、為了生民百姓,其實諸葛亮不必六出祁山,只要好好守著四川就算了。但這也是不得已的事:若他不做攻擊性防禦,漢中恐怕也是守不住的;後來以四川做基地的偏安局勢,守巴山守得住,卻壹定要在前面以攻為守,襲擊對方,讓對方打不進來。他應該在關口要道,擺壹支前哨部隊,後面四川部隊接濟他,壹波壹波往下打;東邊從荊州往漢水的東邊打,打上淮水,就可以逼著東吳非上來幫忙不可,因為已經打到東吳的家門口,他非派部隊壹起跟著打不可。這就是我的“隆中對”,十足的“事後諸葛亮”。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壹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
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後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於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遊觀後園,***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陰規出計。會黃祖死,得出,遂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壹日壹夜行三百余裏,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
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後揮軍南征,目標指向荊州的劉表與江東的孫權。“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而其後劉表死,劉琮降。劉備在拒絕了諸葛亮襲取襄陽而守的計策之後被曹操追擊,大敗後輾轉逃至夏口。當時的荊州已經被曹操基本控制,反抗力量僅有江夏、夏口的劉備、劉琦部隊。面對逐步逼至的曹操大軍,扭轉危機的,便是諸葛亮。(平曰:諸多批評諸葛亮的文章中,多在此間批評諸葛亮在劉備敗逃的情況下並沒有發揮能力,扭轉敗局。然而諸葛亮在曹操逼近,劉琮投降的情況下曾建議偷襲襄陽。然而劉備沒有采納,遂至孤立無援而敗退。因此並非諸葛亮沒有發揮能力,而是在當時劉備沒有采納諸葛亮計謀以及曹軍勢大的情況下,諸葛亮也無力回天。無論是怎樣的智者,在如此的境況下,也只有敗走。此非諸葛不欲為,而是事不如願。)
當時劉備聚兵江夏、夏口,部下僅余二千,加上關羽水軍與劉琦所部不過萬余。實在無法對抗曹操接下來的猛攻。而此刻的諸葛亮,立刻提出了聯吳的設想,並且親任使節。
正史有以下記載:“先主至於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壹日壹夜行三百餘裏,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並力拒曹公。”
此刻的諸葛亮,充分發揮了外交家的本色,與孫權乃至整個吳軍智囊團展開了雄辯,成功使用激將計之後,最終促使吳軍加入了戰團。而隨著吳軍的出發,諸葛亮在赤壁戰役上的任務,也告壹段落。
“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而後便是吳軍三萬與曹軍二十余萬的會戰,以周瑜火燒計劃的成功與曹操敗走為終結。而諸葛亮此時此刻,更多的是跟劉備在後方觀望,史載劉備“蓋采進退之計。”並沒有如演義所說展開了諸如借東風等精彩故事。(平曰:諸葛亮在赤壁之戰中,有表現的只在聯吳之上。雖然並沒有多少表現,但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準確的聯吳作戰判斷,在吳魏交鋒的時候以在後觀望為戰略也充分顯示了諸葛亮過人的軍事造詣。這些戰略,在赤壁之戰中盡量把當時弱小的劉備集團推向漩渦的邊緣,避免在大會戰中受損。同時也養精儲銳,準備在戰後謀利。而赤壁之後劉備的軍事行動的確很活躍,進南郡,南征四郡等。)
赤壁之後,孫劉聯軍進攻南郡。其後劉備聽從諸葛亮建議,率軍南征,平定四郡。而在得到周瑜諒解屯駐公安,暫借荊州的時候,諸葛亮官拜軍事中郎將,負責治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諸葛亮在臨蒸設置大本營,統治三郡,其任務為“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劉備把大後方的管理任務交給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充分發揮了其政治能力,采取圓滑的政治手腕,為劉備提供了鞏固的後方以及源源不絕的補給。
劉禪追謚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諸葛亮壹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