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結腸會長息肉?
從廣義上來講,任何突出於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都可稱為息肉,但壹般所指的息肉,僅僅是粘膜局限性隆起。息肉這壹名稱並無組織學含義,不可將息肉與腺瘤混淆。應該說,息肉是壹種良性病變,不是癌腫,不會危及生命。息肉的組織學類型分為:腺瘤性、錯構瘤性、炎癥性和增生性。結腸息肉好發部位以直腸與乙狀結腸為主。結腸息肉的發生與許多因素有關:1、長期腹瀉,很多病人腸道黏膜容易過敏,例如飲酒、吃辣椒或油膩食物或海鮮後出現腹瀉,有些病人會無原因的出現腹瀉,這樣,腸道黏膜會出現慢性炎癥,易導致腸道息肉生長。2、長期便秘,便秘的病人經常是幾天排便壹次,糞便長期在腸道內儲存會產生各種毒素,導致腸黏膜出現慢性炎癥,易生長息肉。3、遺傳,例如家族性息肉病就是壹種遺傳疾病。4、炎癥性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恩病等疾病易出現息肉。結腸息肉的五項原因:結腸息肉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具體介紹如下:1、感染:有報道認為腺瘤性息肉的發生與病毒感染有關;2、年齡:結腸息肉的發病率隨年齡的增大而增高;3、胚胎異常: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可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4、生活習慣:食物中含纖維多息肉的發生就少,反之就多,吸煙也與腺瘤性息肉的密切關系,吸煙史在20年以內者多發生小的腺瘤,而吸煙史在20年以上者多伴發大的腺瘤;5、遺傳:某些多發性息肉的發生與遺傳有關,患者由其父母生殖細胞內遺傳得到有缺陷的抑癌基因APC等位基因,而結腸上皮內的另壹個APC等位基因在出生時是正常的,以後當此等位基因發生突變時,則在突變部位發生腺瘤,這種突變稱為體細胞突變(somatic mutation)。 發病機制及病理生理 1.色素沈著息肉綜合征以青少年多見,常有家族史,可癌變,屬於錯構瘤壹類。多發性息肉可出現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腸為最多見。在口唇及其周圍、口腔粘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沈著,為黑斑,也可為棕黃色斑。此病由於範圍廣泛,無法手術根治,當並發腸道大出血或腸套疊時,可作部分腸切除術。 2.家族性腸息肉病與遺傳因素有關,5號染色體長臂上的APC基因突變。其特點是嬰幼兒期並無息肉.常開始出現於青年時期,癌變的傾向性很大。直腸及結腸常布滿腺瘤,極少累及小腸。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腸粘膜遍布不帶蒂的小息肉。如直腸病變輕輕.可作全結腸切除及末端回腸直腸吻合術;直腸內腺瘤則經直腸鏡行電灼切除或灼毀。為防止殘留直腸內腺瘤以後發生癌變,故需終身隨診。如直腸的病變嚴重,應同時切除直腸,作永久性回腸末端造口術。 3.腸息肉病合並多發性骨瘤和多發性軟組織瘤也和遺傳因素有關,此病多在30-40歲出現,癌變傾向明顯。治療原則與家族性腸息肉病相同;對腸道外伴發的腫瘤,其處理原則與有同樣腫瘤而無腸息肉病者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