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雕花到底是什麽
湖北民間雕花流行於武漢、黃陵、孝感等地,具有較纖細、復雜、工整的特點。
雕花藝人使用壹把斜口鑿,在原樣下重疊壹、二十層紙,擺在蠟板上刻制。
雕花多半用在刺繡上,極少數貼在禮品上。
題材以花草、飛禽、走獸、人物為主,其形式大體可分為四類:單幅雕花(如兜肚花)、雙幅雕花(如鞋花)、連續性雕花、分塊雕花。
雕花剪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西晉時期,就有剪紙習俗;明代,剪紙藝術漸趨成熟,並不斷豐富發展;到了清代,又出現了雕花,即從剪刀剪發展為用小刀刻鏤,工藝手法包含著“剪”和“雕”兩種方式。
剪花是用普通剪刀而成;雕花是將紙放在蠟盤上用小刀刻鏤而成。
沔陽雕花剪紙
仙桃(原沔陽)雕花剪紙歷史悠久,從沔陽越舟湖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磨制石鏟上的穿孔和陶器上的刻紋來看,不難找到剪紙鏤空與雕刻工藝的淵源。
據《沔陽縣誌》記載“明末清初,沔陽剪紙形成風格,以構圖勻稱、雕工纖細見長”。
《長_口區誌》有關雕花剪紙的記述足以證明其歷史久遠且代代傳承。
沔陽雕花剪紙是民間藝人們用刻刀和白紙在蠟盤上雕刻的繡花紋樣(俗稱“花樣子”),壹般可重疊壹二十層白紙雕刻。
藝人們使用的刻刀多為鬧鐘發條和手術刀通過而成的。
蠟盤由菜油、白蠟、香爐灰物盛於小木圓盤中組成。
昔日沔陽水鄉賣“花樣子”的剪紙藝人穿街走巷,到處可見。
心靈手巧的大姑娘趕制嫁妝和婦女為兒孫做鞋帽,挑花繡朵比比皆是。
田少人多地區以雕賣“花樣子”糊口的藝人代代相傳,越來越多,“剪紙之鄉”、“剪紙世家”不斷湧現,遠近知名。
尤其是長_口鎮的新口村、石_灣村、彭場鎮的窯灣村、西流河鎮的趙河村,有200多人從事雕花剪紙、1000余人賣“花樣子”。
藝人們雕出的“花樣子”,壹般用於鞋、鞋墊、帽、枕頭、涎兜、帳飄、帳簾、門簾等刺繡紋樣,紋樣多為寓意吉祥和瑞慶圖案,如“喜鵲登梅”、“龍鳳呈祥”、“鴛鴦戲水”、“金魚鬧蓮”、“鹿鶴同春”、“鯉魚跳龍門”、“獅子滾繡球”等等。
沔陽雕花剪紙呈現構圖繁茂完整、黑白虛實分明、刀法流利工整、破工精細嚴謹、點劃秀美勻稱、線條舒展圓潤、配景寓意傳情、圖案豐滿均衡等特點,具有寫實兼寫意、變形不失原形、藝術語言豐富、裝飾風味濃烈的特征。
其特色有:源流的歷史性荊楚特色、技藝的傳承性“江湖”特色、藝人的集中性地域特色、題材的寓意性水鄉特色、“花樣”的民俗性“婦孺”特色、實用的裝飾性藝術特色等。
由於剪紙藝術深受民眾喜愛,因而能夠集樣成本,代代傳承,經久不衰。
新中國成立後,沔陽縣政府及縣文化館鼓勵剪紙藝人創新剪紙題材與工藝。
1952年,由縣文化館美術幹部陳由明設計、長_口鎮剪紙藝人楊長發雕刻的“八仙圖”,在東歐八國巡回展覽,產生了轟動效應,並向中國訂貨4.8萬套,為國家出口創匯。
1956年,藝人們創辦了“沔陽仙桃區雕花工藝社”,剪紙產品在國內外批量銷售,還刻制皮影人頭剪紙向前蘇聯出口。
後受“文化大”沖擊,雕花工藝社停辦。
全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目前,已故的雕花剪紙藝人有155人,截止2006年8月,60歲以上健在的藝人有83人,其中80歲高齡的老藝人還有9人;60歲以下藝人只有24人。
仙桃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市剪紙學會、長_口鎮雕花剪紙陳列館通過搶救性挖掘,搜集到老藝人使用過的刻刀、蠟盤、花樣箱、花樣包、貨郎鼓及原生態“花樣子”3萬多件,以及根據花樣子繡出的鞋、帽、枕頭、門簾等實物。
2008年6月,“剪紙(仙桃雕花剪紙)”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孝感雕花剪紙
孝感雕花剪紙,是古荊楚大地民間藝術瑰寶。
西晉時期,人們把正月初七定為“人日”,《荊楚歲時記》記載:“人日剪紙為人,或鏤金箔為人”,可見當時的剪紙習俗。
明代,剪紙藝術漸趨成熟,並不斷豐富發展。
清代,從剪刀剪發展為用小刀刻鏤。
1952年成立了“孝感縣雕花剪紙藝人協會”和“孝感縣雕花剪紙研究所”。
從那時至今,保存和創作不同風格的剪紙作品達2000余種,選送到歐亞1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覽展銷並獲多項大獎。
孝感雕花剪紙,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傳遞著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她記錄著剪紙技藝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承載著歷代藝術精華,薈萃了不同時期的創作成就,猶如雕花剪紙藝術的歷史長廊。
她融合了我國南北藝術之精髓而自成壹體,以其清新活潑、古樸典雅的風格而特立於民間藝術之林。
表現手法融合了南北剪紙藝術之長,工藝手法包含著“剪”和“雕”兩種方式。
孝感雕花剪紙,題材豐富多樣,以長壽、吉祥、美好、幸福、喜慶為主題,用諧音、寓意、象征、含蓄等淳樸的藝術手法,表現人們的美好心靈。
作品纖細秀美,線面相間,虛實參差,疏密相宜,構圖精巧,線條簡練,刀法流利,破功嚴謹,律動性強,主題明確,給人壹種質樸、純真、健康、活潑的感覺,富有濃厚的觀賞性和裝飾性。
是美化環境的佳品,收藏者的珍品,饋贈者的禮品,旅遊者的紀念品,品位高雅,藝術魅人。
2008年6月,“剪紙(孝感雕花剪紙)”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鄂州雕花剪紙
鄂州雕花剪紙是民間傳統裝飾藝術的壹種。
早年的《武昌縣誌》(舊時鄂州為武昌縣)就有清光緒年間雕花剪紙的記載。
1885年本地開始形成帶徒學藝、專事花樣的行業。
1935年成立了鄂城花樣剪紙工會,戴漢生、廖雲鵬任正副主席,會員150人,藝人活動範圍涉及周邊五省。
建國前,雕花剪紙藝人身背花樣箱,手搖貨郎鼓,走村串戶,“花樣”。
雕花剪紙形式有帽花、鞋花、拖鞋花、襪底花、扣帶花、背心花、兜花、圍涎花、枕頭花、帳沿花等。
鄂州雕花剪紙構圖勻稱,刀剪俱用,其風格細膩、流暢、傳神,集實用性與裝飾性為壹體。
解放後,人稱“花樣窩子”的燕磯、華容、臨江、杜溝、周鋪、新廟等地相應成立了雕花剪紙互助組,花樣品種累計2000余種。
鄂州雕花剪紙是民俗的載體,內容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別於北方窗花剪紙,既具有原生態的樸實性,又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地域性等特征。
雕花剪紙是我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壹枝奇葩。
1953年出版的《湖北民間雕花》壹書載有鄂州雕花花樣剪紙2幅;1997年湖北省九年義務教育美術課本第六冊,載有鄂城花樣雕花剪紙作品;1990年至2004年間,“鄂城花樣工會”史料被國家、省、市文獻刊發8次,《湖北日報》、《中國文化報》、湖北電視臺、《鄂州日報》多次進行了專題報道。
1986年至今,中南民族大學何紅壹教授和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多次對鄂州雕花剪紙進行專題研究,並在國內有關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2005年,10件鄂州雕花剪紙作品參加了在國家博物館(北京)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引起了各級領導及國內的高度重視。
2008年6月,“剪紙(鄂州雕花剪紙)”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2010年8月19日,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頒證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鄂州雕花剪紙入選名錄。
這是鄂州建市以來,文化藝術工作獲得的最高級別的榮譽。
鄂州雕花剪紙是民間傳統裝飾藝術的壹種,鄂州人俗稱花樣剪紙。
它是供給婦女刺繡使用的圖案底稿,圖案多和百姓日常生活關系密切。
《鄂州檔案存真》記載:鄂州花樣剪紙出現在公元1600年前後,到上世紀30年代達到鼎盛。
作為南方剪紙的代表,鄂州花樣剪紙與北方剪紙有明顯不同——北方剪紙壹般由壹張紙剪就,南方的剪紙是用刀刻的,壹次可刻20多張。
據鄂州市剪紙學會負責人昨介紹,目前,鄂州健在的剪紙藝人不到5人,且年齡均在80歲以上。
全市保存的花樣剪紙有3萬多張,在全國是罕見的,也是僅有的。
它是中國和世界非物質文化寶庫裏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