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團子的來歷
清明團子也稱青團子,是傳統食品之壹。據《瑣碎錄》記載:蜀人遇寒食日,采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那您知道清明團子的由來嗎?不知道的趕緊快來看看吧。
清明團子的由來
清明團長的由來壹
話說大禹(公元前22世紀)治水十三年過家門而不人,他用疏導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為種植冬小麥創造了條件,深得蘇州人的愛戴。直到今天,太湖流域還流傳著許多關於大禹治水的故事。相傳蘇州有位年青的後生,見清明節人們祭大禹都做精美的供品,認為這樣不配大禹生前節約的品格,認為大禹在九泉之下壹定不安心。清明節時正是冬小麥返青的時候,他與大家商量用麥葉汁水和糯米粉做成了青團子,將青團子供在大禹治水墓碑前,以士不忘大禹治水之恩。久而久之,相沿成習俗。
清明團子的由來二
宋高宗趙構兵敗流落余杭,以糯米雜以蓬青為團食之,金人疑為瘋人食馬糞而脫身,此中乃含"聰明"之意.又說"古人寒食,采桐楊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其中真正來歷尚不得而知。
清明團子的由來三
傳說有壹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壹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壹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裏添兵設崗,每壹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麽東西給陳太平吃時,壹腳踩在壹叢艾草上,滑了壹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壹只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裏,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清明團子的由來有很多說法,到底是哪種說法有待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