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減肥食譜 - 稻田養殖淡水小龍蝦主要有哪些技術?

稻田養殖淡水小龍蝦主要有哪些技術?

(1)小龍蝦養殖應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質好、無汙染、保水性能強的場地。面積少則幾畝,多則幾十、上百畝,面積大的更好。(2)田間工程施工蝦水田的田間工程施工包括田埂加固、進出水口防逃設施、環溝、田埂溝、遮陽等工程。沿田埂內側開挖壹條養蝦溝,溝寬1 ~ 2m,溝深08 ~ 1m,坡比1∶25。對於大塊田地,需要挖“田”和“井”字形的田溝,並在田地中間加幾道小埂。田埂寬0.5 ~ 65,438+0 m,深0.5 ~ 0.6 m,采用小壟管理水稻。養蝦溝和田溝的面積約占稻田面積的5% ~ 10%。用養蝦溝挖出的土加固、擡高田埂,平整田面。田埂加固時,每層土都要夯實,防止田埂因雨水侵蝕而坍塌。山脊頂部應寬3米以上,高0.5 ~ 1米。進出口要用鐵絲網或柵欄圍起來,防止小龍蝦隨水流逃跑。進水渠道建在田埂上,出水口建在蝦溝的最低處。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證灌進去,排出來。還可以在距離田埂1米處鉆壹個高15米的樁,用竹子豎立起來,種瓜、豆、葫蘆等。在山脊的邊緣。藤蔓上架後,在炎熱的夏天會起到遮陽消暑的作用。(3)放養前的準備①開溝消毒。10 ~ 15放蝦前,每畝稻田的蝦溝內要用生石灰50公斤,或選用其他藥物,對溝內進行徹底的清理和消毒,殺滅野生魚類、敵生物和致病菌。②施足基肥。放蝦前7 ~ 10天,溝內註水深度50 ~ 80厘米,每畝稻田用生石灰50 ~ 75公斤對蝦溝進行噴灑消毒。然後施肥,培養水。壹般每畝施復合肥50公斤,碳酸氫銨59公斤或農用有機肥200-500公斤。③移植水生植物。蝦溝內種植黑藻、馬來眼子菜等沈水水生植物,或溝旁種植空心菜、水葫蘆。水生植物面積占蝦溝面積的20% ~ 25%,零星分布為好。④設置過濾和防逃逸設施。進出水口應設置竹片、鐵絲網、網等防逃逸、過濾設施,防止有害生物進入。(4)放養前應對小龍蝦苗進行檢測,檢測安全後方可放流幼蝦。備貨主要有兩種方式。壹種是第壹年7月直接在稻田放養親蝦,讓它們自己繁殖。根據稻田實際情況,壹般每畝放養規格在40克以上的親蝦20公斤,性比3:1;第二年采用免耕法種植水稻,使其繁殖孵化出的幼蟲能直接吃稻田水中的浮遊生物,提高了幼蟲孵化率和幼蝦成活率。另壹種是5月份水稻苗種下後放小龍蝦和幼蝦。壹般每畝放養5000 ~ 8000只2 ~ 4厘米大小的幼蝦。放養時,蝦要用3%的鹽水浸泡3分鐘左右。在把握蝦蝦質量的同時,同壹規格的蝦蝦要同場放養,而且要壹次性全部放養。(5)管理主要是水稻的保水、田間晾曬、施肥、用藥、小龍蝦的防治。(1)旱田。稻谷要在太陽下輕烤,要降低水位至露出田面,時間要短。發現小龍蝦有異常反應時,應立即註水。②稻田施肥。水稻插秧前將稻田基肥壹次性施入耕層,達到持久肥力的目的。追肥要分幾次施,最好是壹半對壹半。壹般每月追肥1次,每畝施尿素5公斤,復合肥10公斤或發酵畜禽糞便30-50公斤。嚴禁追施氨水和碳酸氫銨。追肥時,最好先把淺層田水排幹,讓蝦集中在環溝和田溝裏,再施肥,讓化肥迅速沈積在底層田泥裏,被田泥和水稻吸收,再把田水加深到正常深度。③農藥在水稻上的應用。稻田養蝦用藥原則是不用時堅決用,需要時使用高效低毒農藥,避免使用含除蟲菊酯的農藥。施藥時要註意嚴格控制安全濃度,把藥噴在水稻的莖葉上,盡量不要噴到水裏,最好分區域用藥。防治水稻螟蟲,每畝噴灑18%殺蟲劑200毫升,水75公斤;為防治稻飛虱,每畝噴灑25%毒死蜱可濕性粉劑50克,水25公斤;為防治水稻條紋葉枯病和稻瘟病,每畝噴施50%小菌靈40g。同時,施藥前在田間加水至20 cm,施藥後及時換水。(4)防止逃逸和傷害。每天堅持在田間巡邏,檢查進出水口的濾網是否牢固,防逃設施是否損壞,防止汛期田被淹,蝦出逃。排水時要用40 ~ 80目篩網過濾,防止敵生物進入田間。平時要消滅青蛙、水蛇、泥鰍、鰻魚、水老鼠等敵人,不要傷害小龍蝦。(6)壹般7-9月份飼餵菜籽粕、麥麩、兩棲草、瓜皮、蔬菜等植物性飼料,2月份10-10飼餵動物性飼料較多。日投餌量為蝦體重的6% ~ 8%,早晚各1次,傍晚日投餌量。冬季每3 ~ 5天投餵1次,日落前後投餵,投餵量為蝦重的1% ~ 2%。從第二年的4月份開始,逐步增加投餵量,保證小龍蝦吃飽吃好。平時水田深度要保持在20厘米左右,要經常註入淡水。保持蝦溝水體透明度25 ~ 30 cm。在田間溝中,每隔15 ~ 20天用生石灰澆1次水,每次用量為每畝5 ~ 10公斤以調節水質。有條件的可定期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E和鈣,以增強對蝦的抗病力和免疫力。(7)稻田捕撈養殖小龍蝦,壹般需要2個月左右的時間來飼養,部分蝦類可以達到商品規格,所以可以經常捕撈,大的可以捕撈,小的可以保留。捕魚工具包括籠網,蝦籠,搖頭丸。晚上可以把工具放在溝裏,第二天早上把蝦拿走。

本文內容來自:中國農業出版社動植物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