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減肥食譜 - 求問年糕是什麽?

求問年糕是什麽?

搜索網絡得到壹些關於年糕的知識。

制作年糕使用的糯米,糯米又叫江米是江南特產,粘粘的,南方人都很喜歡吃,我不喜歡吃粘的東西,象粽子、元宵都是用糯米做的,這樣的類似東西我都不喜歡吃。

首先將糯米用水泡,泡到完全膨脹,這樣它就吸收足夠的水分。

然後將糯米蒸熟。

蒸熟後趁熱將糯米放在杵臼壹樣的容器中用如木棒之類的工具舂到稠粘為止。

接著就將粘糊糊的糯米團制作成適當的形狀,壹般都做成條狀,切成壹段壹段的,然後再在上面點上紅點,制作精美並且易於搬運貯藏。

現如今年糕的生產已經機械化了,放進泡好的米直接就能生產出年糕,不過百姓似乎都更懷念手工制作的年糕,因為機械生產的年糕比較硬,口感不好。

江南的年糕都是這麽做的,北方不產糯米,但是有壹種也是粘粘的黏黍(俗稱小黃米)的東西,黃色的,味道還甜,碳水化合物含量估計更高,這種東西我是見過的,小時候曾經在家裏吃過買來的粘豆包,就是用這種黏黍做的,確實很粘,我不喜歡吃粘的,所以買來了也壹般不吃。

年糕這種食品還有壹段有趣的來歷的傳說:

相傳春秋末年的吳國(今江蘇)的都城在蘇州,

吳王闔閭從當時軍事需要出發,命名將伍子胥築城,稱之為“闔閭大城”。後來經過了歷史上壹段著名的歷史時期,吳越兩國爭來爭去,到了吳王夫差後期的時候,夫差荒淫無度,國家日漸削弱。伍子胥受到猜忌不受到重用,但是他看到了越國勾踐的臥薪嘗膽,他知道國家災難的日子不遠了。最後他還受到了夫差的迫害,把他扔到了江裏邊。在他臨死前,他對他的部下說:“如果國家有難,百姓斷糧,妳們可到城墻下挖地三尺,便可得到糧食。”伍子胥死後,蘇州城被越國兵馬包圍,城中斷糧,餓死不少人。這時候,有的士兵想起了伍子胥的話,就去挖城墻,挖了三尺多,果然挖到了可以吃的“城磚”,才不致餓死。蘇州城內的饑民也去挖城墻,大家也都挖到了可以吃的“城磚”,饑民中有壹個姓年的商人,他是慈溪東埠頭人,也挖到兩塊城磚,他吃了壹塊,還有壹塊便當作寶貝似的藏起來,晚上墊著當枕頭。不久蘇州被越兵攻下了,這個商人便帶著城墻回到東埠頭。原來,當年,伍子胥看到吳王夫差荒淫無度,腐敗透頂,料想必定亡國,於是在修築城墻時作好了屯糧防饑的準備。他貯藏在城墻下的城磚都是蒸熟的糯米粉壓成的,這種糯米磚十分堅硬,長年不變質。嚴某為了紀念伍子胥救命之恩,也學著磨粉,蒸粉舂制年糕,由於糯米不多,便用晚米代替,沒想到用晚米制的年糕比糯米粉質更好,於是用晚米做糕上市,頗受當地人們的喜愛。年某有三個兒子,他的大兒子、二兒子不久分居慈城,鳴鶴,僅留小兒子在身邊,但是他們都不忘祖訓,每年年底都磨粉蒸粉舂年糕。這樣慢慢推廣開來,東埠頭、慈城、鳴鶴就出產年糕了。後來,經過不斷的技術革新,做年糕的晚米也先浸幾天,燥磨改成水磨,手工改為機制,於是年糕的質量越來越好了,速度也越來越快了。

春節,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有吃年糕的習俗。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壹年比壹年提高。年糕寓有“年年高”之意,所以人們在歲末年初,食用或祭祀,都得用上年糕,以沾來年勝過今年的彩頭。

這是我們國家的年糕的歷史典故,至於韓國日本人也對年糕十分喜愛,他們也都做年糕吃,而且還做出了自己的風味。他們的年糕基本上跟我們的壹樣,不過我不了解他們是不是也種的糯米?還是他們用其他的材料。至於他們是不是從中國學過去的,這個就更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