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有什麽區別?
大力弘揚科學精神,高度重視和努力發展科學技術,可以使和諧社會的建設獲得強大的物質基礎。科學精神源於探索科學真理、追求技術創新的科學活動,其第壹要義是重視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可以轉化為巨大的物質財富,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大力弘揚科學精神,不斷推動全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才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才能把社會物質財富轉化為此。
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自覺遵循和運用客觀規律,才能使和諧社會建設高效有序地向前推進。從科學的角度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內在的客觀規律,人類社會也不例外。社會是以人為主體,以自然為環境,以物質生產為基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這些因素按照壹定的規律相互作用的復雜有機體。當社會建設主體遵循這些規律時,當社會建設主體違反這些規律時,就會導致社會失序,矛盾激化,甚至沖擊和沖突。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政治、文化、人、自然、社會、階級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人口結構、就業結構、社會組織結構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現實狀況和客觀規律,從而對它們做出正確的認識。
大力弘揚科學精神,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使和諧社會的建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科學真理是相對的:事物總是發展變化的,人類對自然、社會、人類的認識也是發展的、永無止境的。這就決定了從事科學研究的主體必須根據客觀條件的發展變化,不斷探索新領域,揭示新規律,取得新成果。從特定的歷史階段來看,和諧社會。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有利於社會和諧的因素也可能轉變為不利因素,曾經激發社會活力的力量也可能轉變為抑制社會活力的障礙。如果社會建設的主體沒有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不能與時俱進地觀察這些變化,而是固守過時的經驗和教條,那麽就難以有效促進社會和諧,長期保持社會活力。因此,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人文精神: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支撐
人文精神是對人的生命存在、人的尊嚴、價值和意義的理解和把握,包括對道德人格、理想信念的追求,對自由、平等、正義的渴望,對生死、信仰、幸福和存在意義的思考,對人的終極關懷。和諧社會的構建是以人為本的,是為實現人自身的價值服務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我們不僅要
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於引導和諧社會建設朝著正確的目標健康發展。始終以人為本,維護人的合法權益,滿足人的合理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人文精神的本質內涵。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於人類社會逐步向更符合人性的狀態演進,最終達到高度和諧的理想境界。人文精神是引導社會從不和諧走向和諧,從初級階段的和諧走向高級階段的和諧的重要力量。在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突出了人作為社會建設主體的創造性、價值性和尊嚴性,這是馬克思主義人文精神在當代的創新和發展,有利於引導和諧社會建設朝著正確的人文目標健康發展。
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於調動人們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把人文關懷送到社會的每壹個角落,輻射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讓人充分感受到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感受到生活在其中的幸福,進而自覺參與到和諧社會的建設中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既要充分發揮工人階級和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廣大農民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勵和支持新的社會階層和其他階層人員做出積極貢獻,讓所有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的人都有主人翁的光榮感和自豪感, 形成人人都想勞動、人人都能勞動、人人都能成功的社會環境,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壹切有利於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
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有利於在全社會形成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相待、和諧共處的人際關系是人文精神的產物,是形成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重要條件。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社會利益日益復雜,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壹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忽視在全社會營造團結互助、誠信友愛、理解包容的人文環境,就可能造成社會群體之間的隔閡和隔閡,影響社會的穩定與和諧。新形勢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肩負起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的重任,努力營造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社會氛圍,正確體現和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方面。
堅持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壹
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既要看到它們的差異,又要看到它們的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並自覺地把它們統壹起來。
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服從於為人民服務的全面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適應這壹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弘揚科學精神,自覺遵循和運用客觀規律。同時,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就要把對社會發展狀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運用融入體現人文精神的價值判斷,實現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目的性的高度統壹;將社會建設的目標從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轉向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創新科技價值觀,使科技政策、科研工作和科技成果的開發應用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向註重生態環境效益、同時追求社會全面進步和人類全面發展轉變,並考慮其對人類社會長遠發展的影響;促進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相互學習和借鑒,促進新興和交叉學科的發展繁榮,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
社會的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堅持科學方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五個重要特征,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涉及人的身心、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充分體現了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它是人文精神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體現。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壹刻也不能不堅持科學方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參照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必然性來衡量、修正和檢驗社會發展的人文目標的合理性,使之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要深刻認識實現社會發展人文目標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從當代中國的國情出發,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法制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科學地看待和解決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使社會發展人文目標的實現成為運用科學思想和方法的過程;在人文教育過程中,要增加科學精神的內容,將其作為反對封建迷信、非法邪教活動和偽科學的利器,引導人們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永遠離不開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共同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壹項重大而艱巨的歷史任務。紮實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要堅持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並在實踐的基礎上使二者有機統壹。
大力弘揚科學精神,高度重視並努力發展科學技術推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自覺遵循和運用客觀規律,用發展的眼光和思維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有助於推動和諧社會建設高效有序、充滿生機和活力。
倡導和培育人文精神,形成人人想當官、人人能當官、人人能成事的社會環境,有利於最大限度地調動壹切有利於社會和諧的積極因素,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和健康發展。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要堅持同時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實現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目的性的高度統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