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壹的孩子需要養成哪些習慣?
1.按時完成作業
2.養成正確的讀寫姿勢。
3.能夠閱讀拼音短篇小說。
生活習慣
1.每天晚上準備第二天的學習用品。
2.早睡早起。
3.按時吃飯,不吃零食,愛惜糧食。
4.保管好書籍和學習用品。
5.穿好衣服,系好鞋帶。
交友習慣
1.同學之間相處融洽,不打架不罵人。
2.樂於幫助同學。
3.不要和陌生人交往。
健康習慣
1.早晚刷牙。
飯前飯後都要洗手。
3.不要買零食。
4.按時做兩個練習。
行為習慣
1.向老師和嘉賓問好。
2.不要扔紙屑。
3.不要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
其他習慣
1.感激別人的幫助。在幼幼、幼幼、幼幼、幼幼的節點中,幼幼凝聚力所要求的能力跨度最大。除了知識凝聚,情感和社會性也需要先適應再發展。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認識自己,如何表達想法,如何解決矛盾,學會體諒他人,學會分享與合作,這些都是孩子學習之初的重要功課。
有些家長認為在學校開個好頭就是抓成績,天天督促孩子學習,考試扣壹兩分就生氣,因為他們不知道初壹的重點不是成績,而是適應,好習慣比好成績更重要。“Xi”是“鳥飛”的意思,鳥壹次又壹次地練習飛翔;“習以為常,學也”就是習慣了,日積月累。習慣是反復練習後形成的固定的行為模式。壹旦形成,就很難改變。
小學壹二年級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學習習慣包括學習習慣、用腦習慣、上課習慣、寫作業習慣、復習檢查習慣以及與學習相關的睡眠、飲食、運動習慣。對於壹年級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學習習慣有三個:跟緊老師,自己做,不拖拉。
抓住習慣形成的關鍵期
關鍵期是壹個心理學術語,也叫敏感期,意思是“人在發展的某個時期,對特定環境和教育的影響特別敏感,最容易習得某些行為和技能”。如果在關鍵期沒有相應的環境和教育,神經細胞就會被利用和丟棄,逐漸退化,永遠不再發育。在關鍵期,孩子會對壹些事情特別敏感,對另壹些事情漠不關心。
孩子的發展有幾個關鍵期,即2-3歲是學習口語的關鍵期,3-4歲是情緒發展的關鍵期等。自控能力在5-6歲開始形成,學習外語的關鍵期在5-6歲,記憶力發展的關鍵期在6-12歲,養成學習習慣的關鍵期在6-8歲。
6-8歲是孩子上學的壹、二年級,好習慣或壞習慣都是在這個時候形成和固定的。
研究還發現,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在其他方面的成長和變化是明顯的,如理解記憶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和變化,但學習習慣的水平變化不大。可見,壹年級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幾次考出好成績要重要得多。養成良好的習慣,事半功倍,否則事半功倍。
習慣是壹種自動化的力量。不用下定決心和思考,這是自然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有序、高效、促進學習的動力。孩子睡眠習慣好,早睡早起,精力充沛;孩子們有做作業的好習慣。如果他們不邊玩邊寫,就會又快又好。如果孩子們很好地使用他們的大腦,專心學習,他們的學習效率就會很高...習慣的力量甚至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強大,好的習慣是孩子學習良性循環的保證。
習慣是自動的,好習慣自然能抵制壞習慣,壞習慣也抵制好習慣。而且,壞習慣壹旦固定下來,很難改正。有些孩子小學養成的不良學習習慣,到了初中、高中完全沒有改變。有壹次,“壹個極度焦慮的學生家長”寫信求助,說孩子五年級,上課不專心。他幾個小時都寫不完作業,晚上睡覺很晚,早上起不來。原來這位家長在孩子剛上學的時候忙於生意,沒有培養孩子的習慣。當他賺到錢,有時間照顧孩子的時候,孩子的壞習慣已經養成,多次嘗試也很難改正,成績降到了平均線以下。
總的來說,改正壞習慣永遠不晚,五年級孩子的壞習慣也要改正,但肯定比從高壹開始養成好習慣難多了。所以,家長要記住,在小學壹年級,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取得好成績更重要。
好習慣是孩子學習好的保證。
壹年級的孩子在生活上要培養按時作息、吃好的習慣,在學習上要形成跟緊老師、自己做、做得快(不拖沓)的習慣。
首先,我們應該養成緊跟老師的學習習慣。這個習慣對於孩子的心理發展和學習能力成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包含了幾層價值。壹個班幾十個孩子,誰跟不上老師,誰就可能跟不上。家長要告訴孩子,隨時用眼睛、耳朵、動作跟著老師走,跟上老師的課、作業、活動和要求,這樣才能符合學校的要求,完成學習任務。
我在壹年級班級觀察多年,發現只有跟得上老師的孩子,才能跟上班級的節奏。老師話音壹落,他們立刻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了,又快又利索。大約1/3的孩子跟不上老師的閱讀題,或者耳朵跟不上,或者腦子跟不上。他們盯著別的地方,甚至坐著發呆。老師講完,看到別的小朋友開始寫,就趕緊舉手說:“老師,妳寫什麽呢?”
要培養孩子跟上老師的習慣,需要家長經常提醒,具體告知。懵懂的孩子經過壹段時間的堅持,可以逐漸養成任務意識,認識到上學就是壹項任務,明白自己該做什麽,怎麽做好。
其次,理解了就要學會自己做,在自己做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所有與孩子學習有關的事情,如準備文具、收拾書包、整理書桌和書架等,家長都要堅持讓孩子自己做,這是不可替代的,這樣才能培養出有條理、敏捷的孩子。
我曾經觀察過壹個壹年級的孩子參加第壹次期末考試,老師開始念題。壹個小孩的鉛筆盒砰的壹聲掉在了地上,小孩急了。旁邊的男生趕緊幫他把文具和試卷弄好。孩子壹口氣拿起了鉛筆,卻不知道老師在看什麽。他趕緊舉手讓老師單獨念給他聽,但是進度已經落後全班了。
下課後,我問去幫忙的男生,妳自己收拾書包了嗎?男孩說,我房間的桌子都是我自己擦的。由此可見,兩個孩子的組織能力和自理能力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笨手笨腳的孩子總是要慢壹拍甚至很多。能跟得上老師要求,動作利索,寫得又快又好的孩子,基本都是在做自己的事。
讓孩子自己做比給孩子做麻煩多了。但是,孩子從兩三歲開始就喜歡“我來做”。他們不喜歡父母替他們做。他們不想在放學後的課堂上顯得愚蠢。他們願意做壹個有能力的孩子,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表揚。問題在教室,原因卻在家裏。壹個高年級的孩子寫了壹篇作文,希望“媽媽,不要寵我!”!我可以自己做事情。“可見孩子在學校跟不上是家長的錯。
第三個重要的習慣是不拖延,按時睡覺、起床、鍛煉、完成某項任務、獨立寫作業等。,為了適應學校的節奏。
有的孩子起床慢,總是出不去;有的孩子走在上學的路上,父母給他們餵飯;有的孩子愛和父母討價還價,到了睡覺時間就想玩。他們以後怎麽用腦子做作業?當他們去遊泳時,他們開始考慮為什麽不去。如果父母真的“討價還價”,爭論壹會兒,做出無原則的讓步,不僅違反規則,浪費時間,還會養成拖延的習慣...父母缺乏決斷,讓孩子去做,家庭氛圍會在對抗和心機的拉鋸戰中迷失。
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沒有規律可循,無原則的遷就,養成了孩子拖延的習慣,學習上的拖延大多來源於此。周末的作業拖到周日晚上,寒暑假的作業拖到開學前幾天。而且拖延癥的習慣很頑固,會壹直跟著孩子到中學大學甚至職場,拖壹輩子,處處被動。
父母每天都需要溫柔和堅持。
習慣是神經系統連接的變化。它是壹個不需要意誌的努力就可以自動完成的動作。重復上千次就能成型。它形成後,就不再受意誌支配,它的驅動力很強。根據這個道理,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方法就是每天重復,反復,溫和地堅持,直到成為壹種自然的習慣行為。
重復是使神經系統形成固定動作模式的重要方式。習慣養成主要靠“學”而不是父母的語言說教。就像鳥兒反復練習飛翔壹樣,孩子的學校生活是重復的,每天、每周、每學期、每年都在重復,成為壹種習慣。家長要溫和地堅持“每天都這樣”的重復,“順其自然”就會形成良好的習慣。
心理學家強調,習慣的形成要反復,“在習慣形成之前,不應該有例外”。除了非常特殊的情況,不要破例,因為每壹次破例都像是“妳辛辛苦苦繞好的壹團鐵絲掉到地上,滑到地上讓線圈松弛下來的時間比繞很多圈還要多。”規則壹旦確立就不要輕易更改,這樣規則才能起到“自動重復”的作用。
習慣的養成需要父母溫柔的堅持。起床、睡覺、壹日三餐、做作業、收拾文具、看書等習慣都要在家裏養成。六七歲的孩子還缺乏自制力,不能完全靠自我約束形成習慣。來自父母和老師的外在要求是必要的。但如果家長表達情緒,孩子會感到害怕,產生很多負面情緒,損害親子關系,欲速則不達。
輕輕的堅持,沒有多少道理,更不要喋喋不休。家長的堅持,其實是培養孩子的自制力,讓孩子明白上學不只是好玩,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好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和難做的事,努力做好。
有的家長說孩子不聽話,脾氣大,太難堅持了。
六七歲的孩子脾氣大。家庭教育本身肯定有問題。家長壹定要有教育權威,堅持讓孩子有規矩,不準發大脾氣。教育需要權威。沒有權威,就沒有教育。溫和地堅持,就是充分發揮教育權威的作用。
(作者趙世平是重慶師範大學教授、重慶市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教育報第9版2018年7月5日。俗話說“養成壹個習慣需要21天”,習慣定型後我們再想改變就更難了。如果是壞習慣,那將是影響我們成長的壹條路。如果是好習慣,會為我們的成長之路增光添彩。
所以壹定要養成好習慣,那麽什麽時候培養好習慣呢?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小謝認為,這六個習慣應該在壹年級就培養起來,到了高年級,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就會活躍起來。
壹年級
第壹,課堂習慣
幼兒園壹年級的時候,會有很多不適。在幼兒園期間,孩子們沒有固定的座位,可以隨時隨地玩遊戲。
所以在很多孩子看來,壹年級的時候,孩子還可以和同學壹起學習,壹起做遊戲,所以上課的時候可能會四處看看,互相聊聊天。
但也有家長以此為由打孩子,也不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麽上課不能說話。這樣會讓他們覺得委屈。即使表面上承認錯誤,也不會被說服,甚至暗地裏怨恨父母。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得叛逆,故意在下節課制造更多的噪音。
所以,當孩子心裏有這樣的疑惑時,家長要耐心地告訴孩子,我們不能像幼兒園壹年級那樣上課說話。家長也要告訴孩子,放學後只能和夥伴壹起做遊戲,所以老師給同學上課的時候要認真聽講,這樣既能學到很多新知識,又不會打擾其他認真聽講的同學。只有尊重老師和同學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第二,工作習慣
壹年級,放學後,孩子會開始寫作業,這是因為孩子寫字慢,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有些孩子做作業有困難,所以不認真思考就去找父母幫忙。這個時候,家長不要輕易給予幫助。如果孩子稍有困難就給予幫助,就會產生依賴性,甚至養成造假的習慣。而壹個孩子如果不會自己學習,不會自己思考,學習也很難有進步。這種來自家長的“幫助”,無異於阻礙孩子的學習。
所以家長從壹年級開始就要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這絕對是學習習慣之壹。
壹年級
第三,閱讀習慣
高三那年,很多家長問小謝,“孩子不喜歡讀書。有什麽辦法可以改善嗎?”其實這個時候應該是不能強迫孩子的,因為已經形成習慣了。因此,小謝只能說閱讀是課堂作業。所以,老師安排了,孩子就會去讀。如果他們不安排,孩子們就會停止閱讀。
所以壹年級,家長要以身作則,而不是言傳身教。只有愛讀書的父母,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孩子。
家長首先要喜歡讀書,懂得讀書,理解書的內容,這樣才能引導孩子讀書,潛移默化地用自己的行動帶動孩子讀書。在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前期,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多給孩子讀文章,這樣不僅可以延長孩子有意註意的時間,激發孩子的想象力,促進孩子的情感發展,還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讓孩子自覺自願地想學習。
第四,作息習慣
孩子的作息時間很重要。據小謝介紹,很多孩子熬夜看手機,不僅影響孩子發育,還會導致睡眠不足,影響第二天上課質量。所以家長要從小控制孩子的作息習慣。
觀察孩子需要睡多久,然後從早上起床的時間開始計算,確定前壹天晚上的睡眠時間。比如孩子睡眠10小時,需要早上7: 00起床,那麽前壹天晚上就必須9: 00入睡,最好8: 30睡覺。這樣,孩子第二天早上更容易睜開眼睛。家長壹定要讓孩子固定睡覺和起床的時間,形成習慣。
壹年級
五、父母鼓勵的習慣
小謝始終認為,鼓勵比比較、批評和責備更好,因為鼓勵仍然是壹個人的內在動力,他的全身似乎都充滿了能量,所以父母應該改變思維,多鼓勵孩子。
常用的鼓勵話語可以是:“這次幹得好”、“很高興有進步”、“幹得好,再努力壹點會更好”、“妳真的很棒”、“慶祝壹下就好”、“改正錯誤就好”、“不要氣餒,失敗是成功之母”、“有困難壹起想辦法”...
第六,合作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行為是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的,壹個人是做不到的。家長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體會到個人無法完成的挫敗感,從而明白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高壹的孩子還沒有正式養成各種習慣。所以,這個時候,家長壹定要有耐心,給予細心的引導。等孩子高年級了,這些好習慣會主導孩子更好的學習,家長也會更輕松。而且,孩子可以用最好的結果回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