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靖城中學的歷史沿革
靖江歷史上有很多書院,其中馬州書院是最早、最久、影響最大的壹所,占據了靖江教育史的大半。她是靖江教育的開始,是靖江文脈的開始。其“治學不求財,求學不求榮”的教育理念成為馬州人民心中壹座巍峨的豐碑。她為靖江人樹立了崇高健康的教育觀和成功觀,成為靖江繁衍興旺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靖江馬州書院、興化昭陽書院、興化鄭文書院、泰興錦江書院並稱為泰州四大書院)
南宋建炎4年(1130),也就是靖江縣建縣前300多年,誕生了馬州書院,由孔子51孫孔元千所建。孔原居泰興,後遷居靖江西沙。他見那裏沒有地方讀書,就在西沙孔子祠堂附近自費建了壹座書院,並以馬托沙的謚號“馬周”命名。後來馬州書院被湮滅,沒有史料可以考證為什麽會湮滅。但是靖江作為壹個縣,怎麽能沒有書院呢?明朝萬歷年間,知縣趙準備重修報恩閣,成為學生們學習和談論藝術的地方。由首任知縣張汝華建造的報恩閣就在河邊。是地方官員歡迎上級登岸休息的地方。趙命人在亭子周圍圍上籬笆,建了八間房子,其中三間叫“寶輪廳”,五間叫“天章閣”,這是書院的格局,但還不是書院。明朝九年(1636),陳被任命為靖江知府。上任兩年後,他大幅擴建了銀根亭。他先是在圍墻南側建了壹個牌樓,從地道進入,種上梧桐和竹子,中間有壹個大門。進門,有橋有井;橋下是放流池。在董馳的東部有壹座石門。啟動閘門可以引入長江的潮汐。石門南有壹個洞,橋北有五間房子。東邊有個亭子,名叫“大石閣”。大石閣建在水池附近,高20多米。俯瞰戈登,城市的山川野趣盡收眼底。勛閣以西有20多座建築,其中有壹座建築,都由回廊相連。房子四周砌壹堵墻,白墻配小黑瓦,莊重典雅。這是壹所標準的大學。因前人建有馬州書院,陳仍將其命名為“馬州書院”,以示對前人的懷念和敬仰。
沒過幾年,清兵入關,陳苦心經營的馬州書院在戰火中化為廢墟。清嘉慶十八年(1813),河水崩塌,陳修建的馬州書院遺址全部坍塌入河。在此期間,孔子的後代在西沙劉玲港永寧橋附近建立了另壹所學院,也叫馬洲學院,但很快被摧毀。如此壹來,馬州書院將建三廢,成為歷史遺憾。
清道光三十年(1850),賈益謙任靖江縣令。當他得知馬州書院的經歷後,不禁感慨萬千。懷著對馬州書院創始人的崇敬,他向上級上書,要求將正壹書院改名為馬州書院。正壹書院位於南門城(今京城中學),清乾隆十年(1745)知縣楊鳳臺所建。* * *房間17間,其中前廳5間,報告廳5間,後廳5間,側室2間。論規模,不能與陳所建的馬州書院相比。清光緒三十壹年(1905),政府明令廢除科舉和學堂。此時,由正壹書院更名的馬州書院已不存在,縣政府在舊址上建立了靖江縣高等小學堂。
靖江縣高等小學堂的主體建築是壹座兩層小樓,呈“口”字形,風格非常獨特:中間是壹個方形庭院,種著梧桐樹,又稱梧桐路。底層和上層都有走廊環繞,可以進入室內而不被雨淋日曬。因為與馬州書院有聯系,1983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該建築因年久失修逐漸坍塌,於是京城中學報請縣政府批準,將其拆除,並新建了壹座仿宮殿式建築,為水泥結構,仍稱“馬州書院”。雖然不是當年馬州書院的復原,也沒有“口”樓那樣的古建築和文物特色,但與馬州書院的歷史有關,也值得珍惜。靖江縣初級中學
(1926年夏季~ 1937年7月)
1926年夏,在北伐戰爭的影響下,我縣名士積極倡導並向政府請願,請求批準建立第壹所縣立中學。學校的名字叫靖江縣初級中學,校長叫陳如仁。學校位於夫子廟,招收壹年級壹個班的學生。1927年春,遷至魁星閣旁的馬州書院原校區,即現在的校區。之後會逐年升級,都是單軌。1927夏,黃紹哲接任校長,1928夏,陳京橋接任校長。
1928 165438+10月,體育老師金沖破“信男信女”的阻力,用斧頭砍死了城隍神像。他曾被封建思想批判圍攻,引起軒然大波,但最終在全校師生和社會進步輿論的支持下,鬥爭取得了勝利。
1930年是三個年級,學生220人,教職工15人,年經費6500元。
1932年春,原縣女子初級師範學校停辦,1班37名學生並入,稱為女子師範部,由葉負責師範部工作。
學校聚集了壹批學識淵博、工作嚴謹、思想開放、具有教育專長的優秀教師:語文教師張、劉歐偉、黃長光、楊作平、陳卓如、劉代青,數學教師孫玉璽、劉、陳,英語教師盛、盛、劉元韶。他們都是經驗豐富、享有盛譽的教育界名人。特別是校長黃紹哲(東南大學理學學士)、陳京橋(南洋公學理學學士)、教務處主任張曉江(中央大學畢業,曾擔任院系督學)均親自授課,為教師樹立了備課精益求精、教學嚴謹優雅、培養良好教風的典範。
同學們認真學習,刻苦鉆研,互相琢磨,形成了良好的學風。1933壹班畢業的40多名同學,大部分都去了更高壹級的學校,畢正邦等7名同學也考上了蘇州中學。
學生們經常在課後閱讀進步書刊,尤其是民豐日報,它是在* * *生產黨地下組織的支持下創辦的。有劉述周、周仁初(兩人分別是靖江縣委書記和宣傳委員)和劉白山撰寫的新聞報道和評論文章。特別是反帝反封建的社論,對大家影響很大,在大家心裏種下了革命的種子。他們突破了當局設置的“讀書就是救國,救國必須讀書”的思想藩籬,明確提出“案前讀書,關心天下事”,在“九壹八事變”後,該校學生出版墻報,組織演講,上街宣傳,抵制日貨,要求抗日。許多進步師生還加入了黨的外圍組織——靖江反帝聯盟。
1932年,學校進步師生發起成立白光社,宣傳革命真理。“壹二·二九”學生運動開始後,、、和黃代表白宮向國民黨縣政府和縣黨部請願,要求他們傳達向國民黨政府和中央黨部提出的八項要求(如“停止內戰,團結對外”)。《靖江日報》出版後,迅速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響應和支持。全國學聯高度評價,回信稱學校的白人社團是親密夥伴。
由此可見,11這壹年,是縣初級中學從無到有,初具規模,逐步走向成熟,形成優良校風、嚴謹學風和光榮傳統的壹年。蘇北靖江初級中學-靖江縣初級中學
(1949 65438+10月-1966 5月)
1949 65438+10月28日,京城解放。人民政府將學校與靖江中學、縣級簡易師範學校(靖州中學前身)、民辦蘇北中學合並。校名為蘇北靖江聯合中學,校長劉白山(1929)畢業於江蘇省第六中學。歷任國民政府立法院編譯部委員、靖江《民豐日報》總編輯、上海國文通訊社總編輯、《大公報》總編輯、黨支部書記王·。受蘇北行政公署委托,泰州機構牽頭辦學。總部在魁星閣旁邊,初中四個班,壹個簡單老師,壹個初級老師。還有西門分校(三中前身)、生祠分校(生祠初級中學前身)(獨立於1950)。暑假師範系並入如臯師範學院(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前身);高中暫時停課,學生被轉移到泰州和泰興中學。並在積石(積石中學前身)設立分校。
1950年8月,何健民任校長,唐淳任黨支部書記。1951年10月學校更名為蘇北靖江初級中學。1952年8月,樊壹清任校長,學校更名為靖江縣初級中學。四年來,學校遵循黨的教育方針,吸收老區辦學經驗,建立了新的教學秩序。學校實行“向工農敞開大門”的方針,帶領學生走向社會進行宣傳。土改、反革命運動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全體師生排演劇目,捐款支持誌願軍購買飛機大炮。尤其是範壹青校長帶頭送女兒參軍,帶領大家慰問誌願軍,壹時成為佳話。
1953年夏,西門外支部遷至東門,韓朝任黨支部書記。1956年8月,增加壹所高中,更名為靖江縣中學。
在這五年中,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發展,學校的辦學條件也有了明顯的改善。班級人數從12增加到25人,學生人數從695人增加到1424人,寄宿生100多人。擴建了學校基地和活動場地,新建和改建了教室、儀器室、實驗室、圖書館、閱覽室、浴室、師生宿舍。增加了大量的儀器和書籍。
學校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以教學為中心,重視研究教學規律,改進教學方法,適當控制社會活動,增加課外閱讀和文體活動,加強勞動教育,制定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
1957年夏,為方便學校管理,東門外分校命名為靖江縣中學;本部更名為靖江縣初級中學,韓朝任黨支部書記兼校長。
8月,1958,任命盧二泉為副總裁主持工作。9月分入越江(濱江學校前身)、鼓山兩所初中,6月1961分入穆白初中。1962年8月,陳振坤任副校長主持工作,範光輝任黨支部書記。9月,私立紅旗初級中學三個年級兩個班走到了壹起,是壹個附屬私立班。1963年8月,丁惠南任黨支部書記、校長。
在這壹階段,尤其是1958,“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師生工作時間過多,影響了文化知識的傳授。65438至0959,省委書記陳光強調要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建立正常的教學秩序。1962學校倡導教師“五個自覺”,要求教學“五個優先”,即教師為本、書本為本、課內為本、基礎為本、平時為本。到1963,學校在教育教學方面形成了三大特色:(1)重視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寓教於樂;(2)教師愛崗敬業,教師住校,全程管理學生;(3)教師開展大規模家訪。1963期間,學校掀起了“向雷鋒同誌學習”的熱潮,以音樂會、話劇等多種形式宣傳雷鋒精神,受到師生的好評,團中央少兒部在靖江視察時也給予了高度評價。
1965期間,學校認真學習貫徹毛澤東同誌“七·三”指示。師生深刻理解“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與“健康第壹、學習第二”的辯證關系,適當調整課內外學習、工作、休息和文體活動時間,在教學中實行“少而精”、啟發式、精講、多練。靖江縣靖城中學
(1976 10月—1987 8月)粉碎“四人幫”後,隨著形勢的發展,學校奉命增設兩個高中班,更名為靖江縣靖城中學。上級抽調了有專長、有教學特色的骨幹教師,又調回了壹部分文革時期下放的教師。從65438年到0977年,範繼任校長。學校撥亂反正,正本清源,各項工作逐漸步入正軌,學校面貌迅速改觀。範校長及時提出了“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口號,從建立教師辦公制度入手,大力整頓教師隊伍,將學校的教育教學特色定位為“嚴、恒、細、實”,鼓勵學生爭做社會主義接班人。十壹屆三中全會後,學校嚴厲批“兩個估計”,形成了努力工作、刻苦學習、力爭上遊的可喜局面。在1978高考中,我校首屆兩年制高中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錄取了33名大學生。1978學校新建教學樓,12教室,並逐步增加儀器、圖書、體育等教學設施。這壹時期,學校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在思想教育方面,學校貫徹“走出去,請進來”的指導方針,邀請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老革命對師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在1979-1980全縣教育工作會議上,學校作了典型發言,光明日報也報道了學校深入學習實踐理論的成功實踐。同時,在資金非常緊張的情況下,學校還修建了8棟兩層教師宿舍。1981年8月,蔣南青任黨支部書記、校長。學校認真開展“五講四美三愛”活動。組織開展“可愛的祖國”“學習光榮校史,傳播優秀校風”等主題報道,努力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紀律的新壹代。1984學校被縣政府授予“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為四化培養人才”獎勵旗。1984年,原馬州書院搖搖欲墜。為了修復這座古建築,江校長多方奔走,多方籌集資金,拍攝相關圖片,並親自設計,最終建成了飛檐翹角、回廊分明的宮殿式建築。後來著名書法家、時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武中奇手書“馬州書院”二字;原靖江縣委宣傳部長朱根勛、著名書畫家陳大羽應邀題寫對聯。1985年春,淩金友接任校長,高任黨支部書記。學校進壹步落實了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提高了教師的政治經濟待遇,提拔了多名中青年幹部,建設了壹支年輕、勇於創新的領導班子。努力提高教師隊伍的政治和業務素質,改善教學條件,加強法制教育。開展第二課堂教學活動,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不斷提高了教學質量。1985學校榮獲全縣首屆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覽“先進集體”獎旗,在全縣田徑比賽、男籃比賽、乒乓球比賽、千人長跑比賽中獲得第壹名。1986學校成功舉辦60周年校慶。同年,學校被揚州市授予“飛招先進單位”。截止1986年末,學校現有30個教學班(高中14班,初中16班),教職工142人,在校學生2200余人。學校基地總面積25畝,校舍(含三棟教學樓)近9000平方米,校辦工廠有兩所靖江市靖城中學。
(八月1987-)
1987年9月,北任校長,潘任黨支部書記。貝校長上任伊始,就把切實解決教職工的思想問題放在首位,求同存異,努力提高教職工的團結協作精神,用事業編織奮進的紐帶,用情感凝聚戰鬥的集體,營造了良好的人際氛圍。教師隊伍的空前團結,大大提高了京城中學的社會地位。
9月,魯玉平成為校長,馬麗成為新的黨支部書記。學校努力改善辦學條件,把學校建成花園式學校。
將小木屋區改建為綜合樓,為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提供硬件支持;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從二房買回原屬於學校的8.9畝土地,將其打造成壹流的塑膠運動場,讓學校有了適合上體育課和活動課的地方;抓住機遇,為邢星電器制造公司收購了4.5畝土地,現已建成集理化實驗室、數字閱覽室、多功能報告廳為壹體的現代化綜合樓。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引入激勵機制,調動教職工積極性,向壹線教師傾斜。紮實開展藍色工程建設,傳、幫、帶,多名青年教師脫穎而出。2000年8月,該校青年教師陳被查出患有肝腫瘤。這個消息震驚了整個學校。高二6班6名同學自發給江蘇有線電視臺寫信,欄目組《真愛久久》專程到學校制作節目。全校上下大力開展了向陳學習的系列活動。團委創作的演講稿兩次獲得靖江壹等獎,參加臺州教師節演出。
以課程改革為契機,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高考成績13年同類學校排名第壹。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積極協助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演講比賽、辯論賽,均取得優異成績(如2003年“景泰杯”電視辯論賽獲全市第二名)。1991、1996、1999、黃永然、徐劍、、秦等學生於2000年先後考入清華大學。2004年,俞雨果以674分的優異成績名列全省第壹。
2003年9月,李星同誌主持學校工作。
2010年8月,蔡健同誌擔任京城中學校長。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根據我市學校布局調整方案,我市整合靖江壹中、靖江二中資源,建設壹所規模較大的初級中學,恢復了靖城中學的老校名。在這壹點上,京城中學可以說是完全繼承了老縣城中學(省立中學)的衣缽。學校以“快樂學習,快樂教育”為辦學理念,向更高的要求邁進。
靖江市第二中學,創建於1993,前身是靖江市董嬌中學和泰州市重點高中。當初董嬌中學的學生都是‘船民中學’,靖州取消初中,學生分為靖城中學和船民中學。荊州市80%的初中教師被分流到董嬌中學。2002年6月經泰州市教育局批準,更名為靖江二中,充滿生機和活力。學校辦學成績顯著:中高考仲晶錄取率和本科上線率均在全市名列前茅,其中2007、2008年高考錄取本科人數是超市局的2.5倍,參加省市各類競賽的獲獎率也處於全市同類學校領先地位,受到社會各界和學生家長的廣泛好評。
2013年9月,方同誌任京城中學校長,學校整體搬遷至康寧路159號。新建的京城中學是重點教育項目之壹,也是我市第壹個全數字化校園。整體風格以仿古建築為主,白墻黛瓦。慢慢地走在學校大門前,我看到了老校友方祖岐將軍的鍍金大字。透過漏雨的窗戶,亭臺樓閣隱約可見,鐘樓鶴立雞群,紅島、育新、尚勇三座教學樓巍然聳立,走廊寬敞,壹股清新的風在京城中學的校園裏蕩漾開來。這所近百年的名校再次煥發了青春。學校占地6萬多平方米,按照13軌道39個班的規模設計,可容納近2000名學生。校園內有300米環形跑道和翻新的體育館。同時擁有報告廳、圖書館、電腦教室、音樂室、舞蹈室、美術室、技術室、地理教室等近20個現代化專用室。新校區為這所近百年的老校開啟了新的發展藍圖。京城中學穿越傳統、現代、未來,百年文脈在這裏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