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健康養生 - 疫苗健康的內外

疫苗健康的內外

獨特的理論體系

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中醫為我們民族的繁榮和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早在公元前200年,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問世,確立了中國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並壹直有效地指導著中醫的診療實踐。中醫體系是以中國古代盛行的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解釋人體的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闡明它們之間的關系,將生理、病理、診斷、用藥、治療、預防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壹個整體概念和獨特的理論作為醫學的基礎。其內容包括以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為基礎的生理病理;以望、嗅、問、感“四診”和陰陽、表裏、虛實、寒熱“八綱”為基礎的壹套基於辨證的臨床診療療法;藥物性能的藥理是用寒、熱、溫、涼“四氣”和酸、甜、苦、辛、鹹“五味”來概括的;“君、臣、佐、使”與“七情調和”的藥物配伍藥理學;以經絡腧穴理論為主要內容的針灸療法;此外,還有按摩、氣功、指導等獨特的治療方法。多年來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中國文化史上極其寶貴的遺產。

2.中醫基礎

《黃帝內經》是由歡子經收集和總結的中國最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總結了秦漢及春秋以前眾多醫家的經驗和醫學成就,體現了周秦時期的醫學特色,建立了獨特的中醫學理論體系,成為中醫學發展的基礎。

《內經》系統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病理過程,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防。內容包括藏象、經絡、病機、診斷、辨證、治療原則、針灸和湯劑治療等。

《難經》是壹部堪比《內經》的經典醫書。成書於漢代以前,內容非常豐富,包括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補充了《內經》的不足,成為指導後世臨床的理論基礎。從世界醫學史來看,中醫不僅體系獨特,而且有壹系列突出貢獻。

三。醫學理論

從醫學理論上講,中醫雖然以人體為對象,但它把人體看作是整個自然界的壹部分,不是孤立地研究人體,而是在自然界的整體運動和廣泛的動態平衡中研究人體。所以在他的病理理論中,非常重視疾病與人的精神狀態、生活狀態、外界環境,尤其是氣候變化的關系。在臨床治療上,反對只治頭痛、腳痛,強調“治未病必從根”的原則,即抓住疾病的病因和本質,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治療。同時,它把人體本身作為壹個有機整體,而不是單純孤立地研究疾病的癥狀,而是把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等緊密聯系起來,進行綜合考察。在用藥方面,講究藥物配伍原則,即根據每個患者的虛實寒熱特點,給不同的人用藥,註意主藥和輔藥的配伍。這些理論和原理,也就是用現代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去審視,也是非常深刻和積極的。

四。診斷方法

脈診是中國傳統醫學中壹種獨特的診斷方法。據《史記》記載,戰國時期的扁鵲能夠通過脈診確定病人的病情,然後對癥下藥,這反映了他在當時已經掌握了脈診的方法。從此,脈診成為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脈診的應用表明,中國古代的醫生已經掌握了脈象與身體各部位關系的知識,即心臟、血液、血管的關系,血流速度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呼吸與脈率的關系。現代醫學表明,脈象是循環功能的綜合表現,脈象隨循環系統的變化而變化。而且由於循環系統與身體所有內臟器官相關,組織代謝的任何變化都會對血液循環產生壹定的影響,身體重要疾病的變化也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循環系統的功能。所以,中國古代的脈診雖然是基於經驗,但是是有科學依據的。中國的脈診很早就傳到了國外,除了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十世紀傳到阿拉伯,十七世紀傳到歐洲,對世界醫學發展有壹定影響。

動詞 (verb的縮寫)治療方法

針灸是中國獨創的壹種治療方法,其特點是用針刺穿患者身體的某壹部位或用火的溫熱燒灼局部,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這種療法起源於新石器時代,古人有用砭石治病的經驗,後來發展為針灸。周朝以後,逐漸成為壹種特殊的治療方法。針灸療法的理論基礎是經絡學說。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周代古醫書中,有《足臂十壹脈灸經》、《陰陽十壹脈灸經》等帛書,反映了當時經絡學說基本確立。在《內經》和《難經》中,對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全身經絡穴位及其分布、循環、針刺、針刺、灼烤等都有詳細的記載,對經絡的重要作用給予了高度評價,為中國醫學和世界醫學的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經過長期的實踐和豐富的經驗積累,西晉皇甫謐第壹次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寫出了中國最早的系統的針灸著作,促進了中國針灸醫學的發展。由於針灸療法簡便、經濟、實用,適應癥廣,治療效果相對迅速、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刺激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鎮靜鎮痛的作用,且無副作用或副作用少,可與其他療法結合進行綜合治療,因此深受人們的歡迎。針灸療法早在漢唐時期就傳到了日本、朝鮮等國,宋元以後又傳到了阿拉伯和歐洲。近年來,針刺麻醉的問世震驚了國際醫學界,並傳播到國外,影響了世界醫學的發展。因此,許多外國學者稱贊中國是“針灸的祖國”。

不及物動詞外科手術

在外科手術中,與西醫只註重局部和表面的治療方法不同,中醫堅持整體觀念,既註重表面疾病的局部表現,又註重患者身體的內在變化;不僅要註意手術和手法的治療,還要註意身體抗病能力的增強。這種思想在骨科治療中更為突出。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既註重局部治療,又強調適當的活動和功能鍛煉,同時配合活血化瘀和調理臟腑功能的藥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外科手術方面的傑出成就,包括:

人體解剖學最早的研究和描述:關於人體解剖學,在古代醫學著作《內經》中有生動豐富的描述。如《靈樞·水鏡》說:“八尺之人在此,其肉可從外量,其死可見。”詳細記錄了內臟的形態、大小、重量、靜脈長度、走向、血液的混濁程度、閉合循環等,與現代解剖學的觀察大致相符。北宋《歐熙範五臟圖》對心、肝、腎等內臟及大網膜的描述基本正確;《保存真經圖》對胸部的內臟結構和消化、泌尿、生殖系統都有詳細的記載,多為後世所采用。十壹世紀,中國的解剖學還是比較先進的。但在西醫中,人體解剖學壹般發展相對較晚。16世紀以前,歐洲多解剖動物,人體解剖研究很少。所以中國的人體解剖學至少比外國早16個世紀。

對人體血液循環最早的認識:人體的封閉血液循環及其與心肺的密切關系早在《內經》中就有詳細的描述。比如在談到血與心的關系時,他說“血皆屬心”。血液流向哪裏?《內經》明確指出“脈為血府”。《內經》在描述血管與肺的關系時說:“脈行於氣,經氣屬肺...肺部面臨數百次脈沖...發脈合精”。也就是說,肺與全身的血管相連,肺把精氣帶到人體的經絡,經過循環,最後流回肺部。古人認為血液流動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內經》的答案是封閉的管道,說的是“陰陽相交,如無盡之環”,意思是動脈和靜脈兩類血管相互溝通,循環於全身。《內經》還區分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性質:“血若氣盛,陰則血滑,若刺則射;若陽氣積留久不瀉,則血暗濁,不能射。“這是最早的根據血流速度、顏色和是否可以噴出來區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文字記載。總之,這些關於人體血液循環的精辟論述,比西醫描述的要早兩千年左右。

麻醉藥品首次用於腹部手術:麻醉藥品的發明是中醫外科的又壹偉大成就。據《後漢書》記載,東漢名醫華佗在世界上首次使用麻藥麻飛散,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剖腹手術。根據現代研究,麻沸散的成分早已失傳。可能與宋代竇彩的《扁鵲舒心》、元代魏宜林的《世醫有效治方》、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安眠散、草烏散、止汗藥類似。這些方劑的主要藥物成分是曼陀羅花,具有麻醉作用。即使不算華佗的麻沸散,宋元明時期使用的麻醉劑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發明。在國外,直到1805,日本人華鋼青州方使用了壹種以曼陀羅花為主的麻醉劑,被認為是世界外科麻醉史上的第壹個,實際上比中國晚很多。術後用來縫合皮膚的縫合線是魚鱗紋。用魚鱗縫皮需要技巧,否則魚鱗會斷裂。魚鱗縫好後,針眼會讓草脹死,草也不會粘在皮膚上。傷口長出來後,可以把魚鱗拔出來。後來縫線改成了羊腸線。

七。免疫學

中國也是免疫學的發源地,免疫學的思想早就萌芽了。公元4世紀初,葛洪寫的《肘後》,記載了“治狗咬傷之方”,即人被狂犬咬傷時,殺死咬人的狂犬,將狂犬的大腦敷在傷口上,預防狂犬病。19世紀,法國著名醫學博士路易·巴斯德(1822-1895)也曾用狂犬病病毒增強免疫力。隋朝的晁在《傷寒論》中也指出,服用“沙虱”(恙蟲病幼蟲,形似小紅蜘蛛,能傳播恙蟲病)的細粉,可以治療恙蟲病。直到本世紀初,才在國外從受感染的小鼠身上獲得病原體,並制成疫苗。中國古代對免疫學最突出的貢獻是關於天花的防治,他發明了人痘接種法。疫苗接種法是什麽時候發明的,眾說紛紜。有人說始於宋代,有人說始於明代,但最遲在16世紀下半葉開始使用。17世紀末,中國的疫苗接種方法傳入俄羅斯,後傳入歐洲,為保護兒童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英國醫生(1749-1823)於1796年發明牛痘接種法後,方逐漸取代了人類的牛痘接種法。

早在古代,人類就飽受天花之苦。公元前壹千多年,無情的天花席卷古埃及,尼羅河沿岸的居民難逃厄運。就連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未能幸免,他的木乃伊臉上還有壹點天花疤痕。

公元1世紀,天花傳播到中國。東晉南陽戰役後,古人稱之為“魯痘”,因為它最早是在犯人中發現的。唐宋時期,尤其是15世紀以後,由於交通、交通的發達,天花在中國越來越流行,不僅影響了普通百姓,也感染了皇宮。順治皇帝死時才24歲,得了天花。

18世紀的歐洲,天花流行。學校關閉,工廠關閉,劇院關閉...歐洲有6000多萬人死於天花,麻子更是不計其數。人們驚恐不安,戰戰兢兢,害怕長痘。英國歷史學家麥考利稱天花為“死亡的忠實幫兇”。

幾千年來,人類飽受天花之苦。難道沒有辦法打敗這個“死亡的忠實幫兇”嗎?人們壹直在思考和期待,世界各地的醫生也在努力研究。而最早成功的,要算我們中國。

人們註意到,在天花流行的過程中,凡是天花痊愈的人,都不會再得病。天花在古代也被稱為“百歲痘”,因為得了天花的人可以過上太平日子,甚至活到百歲。於是有人試圖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天花。方法是:從天花病人身上取膿液粘在針尖上,再粘在沒得過天花的人皮膚裏。這個人會得輕微的天花,痊愈後不會再被感染。這是中醫“以毒攻毒”理論的實際應用。基於此,中國古代醫生創造了預防天花的“人痘接種法”。董正山《明代牛痘新著》記載“自唐開元年間(712 ~ 756),江南趙氏開始傳播鼻苗牛痘法”。這是預防天花的最早記錄。據清代朱春口《痤瘡疹結論》記載,相傳宰相王旦(989 ~ 1022)本來子女滿堂,但都死於天花。後來老宰相又得了壹個兒子,名叫王肅,活潑可愛,聰明伶俐,是宰相的命根子。丞相擔心他再遭厄運,得天花,就請峨眉山神醫給他打疫苗。小王蘇接種疫苗後7號發燒,痘出的很好,13結痂。而且再也沒得過天花,活了六七十年。

17年底,人痘的接種方法已經普及到全國,技術逐步完善。接種的方法也很多,如pox漿法、pox包衣法、幹苗法、水苗法等。在明朝隆慶時期,中國出現了從人體中挑選出來的毒性很小的“太平牛痘”。清代朱彜良的《種痘心法》也記載了“成熟苗”的選擇:給孩子接種生苗後,選擇毒性低、粉刺好的痂皮,再給另壹個孩子接種。經過7次這樣的選擇和接種,原苗就會變成成熟苗。成熟苗防病效果好,風險小。

這種人痘的接種方法也隨著國際交流傳到了國外。17年底,首先傳播到俄羅斯和土耳其。當時英國駐土耳其大使的妻子蒙塔古得了天花,留下了壹張麻子臉,非常痛苦。在君士坦丁堡,她看到當地孩子的疫苗接種效果很好,就在1717給兒子接種了人痘。後來她和丈夫回到英國,就把這種中國的接種方法傳到了英國。英國國王知道後,特別表揚了蒙太古夫人。

不久,中國的人痘接種法從英國傳到歐洲各國和印度,甚至傳到世界各地。1776年初,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軍領導人喬治·華盛頓毅然決定在費城天花流行區為所有大陸軍接種疫苗,避免了大陸軍的實際解體,從而使美國獨立戰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華盛頓大規模接種天花疫苗取得了驚人的成功,這也使得人類痘的接種方法在當時得以廣泛傳播。但接種人痘其實是人為的輕度天花感染,難免有危險。有的人會生病死亡,不能說是人痘疫苗的缺陷。但在當時確實起到了防止天花大規模危害的作用。它比英國醫生詹納發明的疫苗接種方法早了大約八個世紀。而且人類牛痘的應用也為秦娜發現牛痘提供了實踐基礎。

八。文學成就

1.世界上第壹部藥學專著

在古人大量醫療實踐的基礎上,我國東漢時期完成了第壹部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此書雖現已失傳,但其豐富的內容仍保存在後世編纂的草書中,被列為中國四大經典醫書之壹。這本藥學經典比歐洲的同類藥學書籍至少早16個世紀。

2.世界上第壹本關於臨床醫學的專門書籍。

《傷寒論》是中國第壹部臨床醫學專著。東漢時期,張仲景在刻苦研讀《內經》、《難經》等醫書的基礎上,結合同時代人與疾病作鬥爭的豐富經驗,總結出了中國醫學史上最有影響的壹部著作——《傷寒論》,在後世分為上下兩部。其中《傷寒論》(10卷)是壹部辨證論治外感發熱的專書。此外,《金匱要略》有六卷,主要論述以臟腑為基礎的內科疾病,包括瘧疾、中風、心痛、黃疸、吐血、惡心等疾病。

《傷寒論》不僅壹直指導著中國醫生的臨床治療,而且流傳到國外,影響深遠。是世界上第壹部總結經驗的臨床醫學巨著。國外最早的具有相當水平的專著是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的《醫典》,但它至少比《傷寒論》晚了幾百年。

3.世界上最早的煉金術文獻

東漢魏伯陽總結前人經驗,寫成《易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煉金術文獻,也是現代化學的先驅。世界上的科學家也承認煉金術起源於中國。

4.第壹次脈診

脈診是中醫四診之壹,也是中醫獨創的壹種診斷方法。《李周》和《內經》中有很多這方面的記載,歷代名醫如扁鵲、臧宮、仲景、華佗等都精通脈學。西晉時期,王叔和以其豐富的實踐經驗,總結了前人的相關經驗和資料,完成了《脈經》十卷,為我國脈診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其特點是正確描述和區分各種脈象,肯定寸口(相當於手和前臂高骨處的橈動脈)的定位診斷,並結合脈、證、治進行分析,因此對世界醫學影響很大。早在公元582年,中國的脈診就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700年後被阿拉伯醫學吸收,並被中東醫聖阿維森納在公元10世紀的經典《醫典》中引用。

5.現存最早的外科專著

我國南齊醫生龔清玄於公元475年至502年在前人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撰寫了《劉鬼遺方》該書為三卷本,簡要總結了治療金瘡、癰、癤等皮膚病的經驗,列舉了140余個內外兼治的方劑,開創了用水銀外治皮膚病的方法。汞膏在中國的應用比國外至少早了六個世紀。

6.中國現存最早的傷科專著。

唐朝林道人841-846年寫的《神仙療愈破傷秘方》。全書只有壹冊,重點講述骨折的治療步驟和方法,包括手法復位、牽引、擴張、固定;提出壹般骨折復位後應墊固定,並指出應註意關節活動。對於開放性骨折,主張迅速擴大創面,避免感染;對於肩關節脫位,采用了“椅背復位法”,這也是世界整骨術的首創。半個世紀後,魏宜林在元代使用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柱骨折,在世界上也是壹個創舉。英國的大衛直到1927年才提出這個方法,比魏宜林的方法晚了600年。

7.世界藥學史上的偉大著作

明代李時珍總結了中國傳統醫學壹千多年的經驗,於1596年出版了《本草綱目》。這本書包含1892種藥物,11000多個處方和1160幅插圖。在當時,它是壹部中國傳統醫學的傑作,不僅收集了以往藥學著作的精華,而且對過去壹些藥學秘書所陳述的壹些錯誤的、不真實的數據和結論作了壹些糾正和批評。據我們所知,十六世紀的歐洲還沒有叫植物學的著作。直到1657年波蘭把這本書翻譯成拉丁文,才促進了歐洲植物學的發展。《本草綱目》問世近二百年後,沈小蘭才達到同樣的水平。由於《本草綱目》的輝煌成就,該書被譽為“東方醫學大典”,已被翻譯成多種外文出版,是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李時珍也被列為世界著名科學家之壹。

8.世界上第壹部藥典

唐高宗在中國時,李記等人在《本草綱目》上做了詳細的註釋,增加了114種藥物,包括玉、草、木、畜、禽、蟲、魚、果、菜、米粒、名與廢等。,共20卷,稱為《新編本草》(後稱《唐本草》)。不要再寫公元659年唐太宗頒布的25卷《藥圖》和7卷《圖經》。這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壹部由國家編纂頒布的藥典。比舉世聞名的《紐倫堡藥典》早了883年。《新修本草》成書後87年,日本出現了抄本。

9.世界上第壹部系統的法醫學專著。

宋詞《宋代冤獄集》是世界上第壹部系統的法醫學專著,在法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除了上面提到的壹些東西,在中國,還有疫苗接種、司法考試、營養治療等領域的創新和成果,在世界上也是很突出的。所以有人說,除了中國的“四大發明”,中醫應該是對世界的第五大貢獻。從醫學發展的歷史和現狀來看,這種說法壹點也不誇張。

9.名醫

扁鵲

扁鵲是中國歷史上第壹位有正式傳記的民間醫家,擅長內外醫學、婦科和兒科。其醫術特點是調理五臟六腑,以毒攻毒。扁鵲曾經治療過王子的屍體暈厥,但實際上,王子患的是羊毛癤子。扁鵲擅長治療半身不遂、頭痛、癰腫、毛癤、瘀血等癥。在正骨和針灸方面也是獨樹壹幟,在火灸方面也有自己的創意,學術。扁鵲的醫術在當時的列國中名列第壹,無人能與他相比,但他也非常傲慢,具有強烈的個性。他壹意孤行,經常說自己壞話,得罪了很多人,讓人下不了臺,砸了很多醫生的飯碗。醫生們討厭他,這對他的心臟有害。後來,秦國的醫生李派人到郊外用棍子把他打昏,然後用汽車把他軋死。

扁鵲不需要錢來為人民看病。他說愛是給還是不給。但他不想看到有人付出代價。妳看有地位的醫生,他還狂妄的說妳愛看不看,除了我誰都看不到。所以也得罪了有地位的人。扁鵲當時的醫術遠高於後世的李時珍。只有李時珍思想活躍,會收集偏方,整理書籍四處流傳,而扁鵲執拗,文筆不佳,思想僅限於看病。他的治療手法都是他的親身經歷。他說不要給後人留下任何東西,讓後人自己去學習和探索。他壹生沒有寫過任何東西。難經不是他寫的,是後來的文人強加給扁鵲的。當時的文人總是說古代好,這在人們的意識裏已經形成了定論,所以耍弄史實的把戲層出不窮。

張仲景

張仲景,名機,據說做過長沙知府,所以叫張長沙。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縣)聶陽,生於東漢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活了七十年左右。

他從小就渴望學習和思考。“拓寬群書,潛心道家。”當他十歲的時候,他已經讀了很多書,尤其是關於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清很欣賞他的聰明和特長,曾經對他說:“用心而用韻不高,妳會是個好醫生”(《何清傳》)。後來,張仲景真的成了壹個好醫生,被稱為“醫聖、方子之祖。”當然,這與他“用思維之精華”有關,但主要是他對醫學職業的熱愛和善於“孜孜以求古法,博采眾長”的結果。

他處於東漢末年動蕩不安,連年混戰,“民棄農”,城市田莊大都成了荒野,百姓流離失所,饑寒交迫。各地連續爆發鼠疫,尤以洛陽、南陽為甚,會稽(紹興)疫情嚴重。“每個家庭都有僵屍的痛苦,每個房間都有哀號;”張仲景家也不例外。張仲景目睹了這悲傷的壹幕。“感前之失,不可救藥”(《傷寒論·序》)。於是,他發奮學醫,立誌做壹名能解除人們痛苦的醫生。“為了治妳親人的病,為了救貧賤,為了保妳的健康,養妳的命”(《傷寒論·序》)。當時,他的家族中有壹個人叫張伯祖,是壹位很有名望的醫生。張仲景為了學醫,去拜他為師。看到他聰明好學,張伯祖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技能傳授給他,但張仲景居然傳了下去。何清曾在《襄陽府誌》壹書中稱贊:“仲景之術,勝於伯祖”。

張仲景提倡“勤求古教”,認真學習和總結前人的理論經驗。

他認真研究了古代醫學書籍,如蘇文,靈樞,難經,陰陽大論,懷孕和藥物的記錄。其中,蘇文對他的影響最大。《蘇文》說:“夫熱者皆傷寒之類。”他還說“人受寒傷,則病熱。”張仲景根據自己的實踐發展了這壹理論。他認為傷寒是壹切發熱的總稱,即壹切由外感引起的疾病都可稱為“傷寒”。他還認真研究了前人留下的“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從而提出了“傷寒六經”的新觀點

除了“苦求古訓”,他還“博采眾方”,廣泛收集古今治療的有效方劑,甚至是偏方。他研究了針灸、艾灸、溫熨、擦藥、坐藥、沐浴、潤導、泡腳、洗耳、吹耳、舌下含服、人工呼吸等人們喜歡使用的多種具體療法,積累了大量資料。

為了更好地開闊眼界,“博采眾長”,與同行交流經驗,張仲景前往繁華的都城洛陽行醫。當時文學史上的“七子”(孔融、陳琳、王燦、徐淦、阮瑀、楊穎、柳甄)之壹的王燦(字),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和詩人。他與張仲景關系密切。通過接觸,張仲景憑著自己多年的從醫經驗,漸漸發現這個才二十多歲的作家身上隱藏著可怕的“癤子病”的病源。壹天,他對王參說:“妳已經病了,應該盡快治療。不然到了四十歲,眉毛就掉光了。眉毛脫落半年後就會死亡。現在吃烏石湯就可以救他們了。”但是,王燦很不高興。他以為自己優雅高貴,身材沒毛病。他都不聽他的,更別說吃藥了。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燦,問他:“吃藥了嗎?”王燦騙他說:“我已經吃過了。”張仲景仔細觀察了他的神色,搖了搖頭,認真而深情地對王燦說:“妳沒吃藥,氣色和以前壹樣。妳為什麽把自己的生命看得這麽輕?”王燦從來不相信張仲景的話。二十年後,眉毛慢慢脫落,半年後去世。

張仲景熱愛醫學專業,十分重視臨床實踐,始終“切脈辨證”,認真總結自己的臨床經驗。相傳張仲景五十歲左右,在長沙做太守。那時,他從未忘記自己的臨床實踐和人民的疾苦。但他畢竟是個大官。在封建時代,官員不允許隨便進入住宅或接近普通人。我該怎麽辦?他想出了壹個辦法,選擇每個月的初壹和十五,把衙門大開,不問政事,讓有病的人進來。他筆直地坐在大廳裏,小心翼翼地壹個壹個接待著人們。時間長了,就成了套路。初壹、初十五,他的衙門前聚集了很多來自四面八方的病人等著看病。為了紀念張仲景,後來人們把坐在藥鋪裏給病人治病的大夫叫做“左堂”,那個大夫叫“左堂大夫”。

當時張仲景雖為官,但並不熱衷於官位。不久,他“看到了日本政府的失敗”,嘆息著對人說:“妳的病可以治,但國民性的病很難治。”於是他掛了冠,逃到少室山(《中醫叢書·叢桂歐記》)專門總結經驗,撰寫醫學著作。

經過幾十年的奮鬥,張仲景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包括他個人的臨床經驗,寫成了十六卷本的《傷寒論》(又稱《傷寒論》)。這本書寫於公元2005年左右,成為“世界流行”。晉代名醫王叔和安排的。到了宋代,逐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金匱要略》是書中的雜病部分。

轉動

href="https://www.apscp.com/">養生大全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