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進縣域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
壹是積極引導本地施工企業抓住我縣城鄉建設大發展的機遇,大力提升自身實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積極進取,不斷擴大本地市場份額。二是制定相應的政策,讓縣內的外來開發企業給予縣內建築企業參與競爭的機會,鞏固和提高原有建築的市場份額,增加我縣的稅收。同時,充分開拓縣外市場,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在建設工程招投標過程中實行“扶強扶優”的政策。對於信譽良好、業績顯著的施工企業,在投標資格預審的定性或定量評價標準中可適當增加相應分值。由建築業協會定期或不定期評選出管理優秀、技術過硬、信譽良好的優秀施工企業,在建設工程交易場所和信息網的顯著位置公示,並推薦給投標施工單位。政府投資項目招標應優先在上述單位進行。第四,切實維護本地建築企業承接本地工程業務的權利。有關單位不得人為設置障礙、提高門檻,限制地方施工企業參與工程投標。
2、政府出臺優惠政策支持企業發展。
壹是整合信息資源,為企業承接業務“穿針引線”。縣政府及相關部門加強與國外建設主管部門、大型業主的聯系和溝通,收集相關業務信息,由建築業協會及時發布。為企業承接工程項目搭建信息平臺;二是引導企業資產重組、“控股集團”發展和聯合投資,進壹步做大做強。與投資區壹起開發,與開發區壹起建設,不斷鞏固和提高市場份額。同時,企業聯合、兼並、重組過程中涉及的土地、房產、交通等變更費用全額返還;三是在征收企業所得稅時,財稅部門要考慮建築企業生產經營的實際情況,在政策允許的條件下適當調整“應稅所得率”。施工企業5年內首次在縣外建築市場承接施工項目,且該項目企業所得稅返還縣的,全額獎勵該項目產生的企業所得稅地方所得。同時,從事建築節能改造服務的企業也應當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綠色建築發展。稅務部門加強指導,幫助企業繼續享受西部大開發稅費優惠政策。四是有針對性地培育骨幹企業。對主體資質升級為壹級資質且年度實際納稅首次超過10萬元的施工企業,授予“突出貢獻獎”,並分別給予壹定的資金獎勵。同時在相關政策上有所傾斜。五是建立企業做大做強做優的評價體系,評選壹批先進企業,通過各級新聞媒體的宣傳,不斷提升企業的美譽度和知名度。
3.設立各種獎項鼓勵企業發展。
除優質工程獎外,設立企業升級獎、財稅貢獻獎、十佳建築企業獎。企業升級獎,對成功企業給予壹次性獎勵;財稅貢獻獎,對縣級年完成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的企業,根據不同稅額給予壹定獎勵;十佳建築企業獎根據企業年產值、誠信等指標對企業進行排名。獲獎企業由縣委、政府予以通報表彰,頒發榮譽獎牌並給予壹定的物質獎勵。同時,將獲獎企業納入信用評價,與企業投標和執業掛鉤。
4.降低信貸門檻,拓寬融資渠道。
壹是政府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建築企業的貸款支持;二是金融部門可以合理設置建築業龍頭企業和重點骨幹企業的授信額度。三是銀行、建築行業協會對部分重點企業進行信用評估。對信用等級高的,優先滿足其生產經營對授信額度的需求,可根據實際情況提供技術改造、固定資產等中長期貸款品種,可采用抵押、質押、信用等多種形式的組合擔保。四是建立健全建築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比如餐飲行業三家企業可以共同擔保300萬貸款,無需抵押,建築行業也可以適用類似政策。五是簡化信貸手續,進壹步優化結算服務。企業可以用土地使用權、廠房設備等實物資產和經過評估的品牌、專利等無形資產作抵押,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可以按照金融監管部門規定的上限接受抵押利率和期限。
5.加強行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
實行縣政府、建設主管部門、建築業協會、職業教育學校、企業五方聯動機制。壹是由縣政府牽頭搭建人才引進平臺,為建築企業和高校、科研單位牽線搭橋,幫助企業引進人才,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根本保障;二是建築業協會不定期舉辦各類講座,讓建築企業更新觀念,提高自身素質;三是縣城鄉建委繼續每年定期舉辦近1000名施工崗位技術人員和專業技能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專業水平和管理能力;四是縣職教中心要通過增加施工相關技術課、開展農民工夜校等形式培訓壹線操作人員,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提高安全文明施工水平和自我保護能力;五是縣人事部門要根據我縣建築企業發展需要,加大職稱評審支持力度;第六,要求企業每年拿出壹定比例的資金用於員工培訓、繼續教育和人才引進,並且這是企業誠信評價的重要因素。通過多方合作,提高了我縣建築行業隊伍管理、專業資質和壹線工人的素質,梯隊人才隊伍結構更加合理。
6.幫助企業依法管理。
壹是在合同風險防控、證據管理、公司內部制度管理方面,要求所有建築企業至少配備壹名法律顧問。有針對性的幫助企業梳理企業管理機制,保存證據,規避企業風險。並幫助企業梳理合同簽訂過程中的風險點,避免訴訟糾紛。第二,在解決糾紛、保護農民工權益方面,建設主管部門和信訪辦要加大對農民工依法維權的教育,減少過度維權給企業和社會帶來的負面效應。三是相關部門和鄉鎮街道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渠道,公布法律咨詢熱線,簡化手續,減免其服務費。四是縣人社局、公安局建立勞動爭議協調機制,及時立案、受理、調解農民工要求追回勞動工資案件,形成* * *管理局面。